【灯下夜读】理解他人的感受


杨师在《修身要旨》里讲到,“理解他人最重要的方面是理解他人的感受,这样才可能将事情办明白。”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经﹒小雅》)那么,怎样理解他人的感受?如何忖度?需要的是诚意正心。

                          1

《韩非子》里有个典故,叫“郢书燕说”。

故事讲,“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郢都有个人给燕国宰相写信,晚上写信时,烛光昏暗,于是告诉在旁举蜡烛的人,把蜡烛举得高一些,不巧,他一边说一边就把“举烛”二字写到了信里,又没校对出来。举烛,本来不是他在信中要表达的意思,不想,燕相看到后自作聪明地理解为“举烛,是崇尚光明啊,崇尚光明就是举贤任能,不拘一格降人才嘛。”燕相把他的领悟禀报了燕王,燕王高兴地采纳了这一建议,燕国也得到了很好的治理。治理收到了成效,但这也不是这封信的本意啊。

搞笑的燕相,理解偏了,却歪打正着。这也是一种忖度,虽理解错了,但成效不错;可这终归是少数、个案,现实中的绝大多数都是败局。

                          2

西汉刘向《战国策》里有一篇《邹忌讽齐王纳谏》,读来颇有意趣,值得玩味。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其妾和客人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皆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谤讥于市,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是齐威王时的齐国国相,标准一美男。身高一米八五以上,跟今天三军仪仗队员的大个,容颜英俊,特别帅气。邹忌早起对镜穿衣,看着镜子里的自己,颇有一点自恋。于是,问妻子,“都说城北徐公是美男,那我和徐公谁更帅?”其妻回答“徐公帅,可比不上你。”听了这话,邹忌心底里有一点小得意,却还是不太自信,又去问小妾、问来访的客人,答案不出所料的一致。及至看见徐公,才发现还是徐公更帅,回头照照镜子对比一下,感觉和徐公相比差距不小呢。这是啥情况啊?晚上睡不着觉,翻来覆去地想,总算明白了:虽然答案是一致的,但出发点迥异。妻子是爱我,小妾是怕我,客人是有求于我啊。

早晨一骨碌爬起来,赶紧进宫面君,讲了自己的故事,并由此引申到国家治理上。这么大的国土,这么多的城池,左右的人都爱戴您,朝廷众臣都惧怕您,邻国友邦都有求于您,这么说,您是不是也像我一样很容易被蒙蔽啊?

一语点醒梦中人。邹忌摸准了齐威王的脉,齐王也听懂了这个故事,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上下同欲,国家日渐强盛。

邹忌的一个故事,就讲清和理顺了格致诚正、修齐治平。

国是最大家,家是最小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以贯之。

                          3

1929年中,毛委员给闽西红区的50多位党代表培训。田间地头,毛委员从事关农民生存的切实问题着手,亲自提问、记录,用比较法启发大家。

毛委员问:民国十三年地主收多少租?现在是民国十八年,又收多少租呢?

大家七嘴八舌地答道:民国十三年,地主收的租占农民收获30-40% ,现在都到60-70%了。

毛委员又问:民国十三年,布、盐、洋油是么子价钱?现在呢?贵了,还是便宜了?

大家答道:民国十三年,6分钱1尺布,现今2角4分1尺;过去1角钱买3斤盐,现今1角钱1斤;过去1角钱能买1斤半洋油,现今只能买12两(16两制)。东西哪样不贵哟?

通过数据对比,毛委员剖析到,“你知道物价为啥贵了?地租为啥重了?原因就是帝国主义勾结反动派,加上军阀混战。通过加租加税把经济危机转嫁给老百姓,他们自己从中捞一把。”

毛委员接着循循善诱地讲到,“你们看,地主如此加租、增价,老百姓咋样不苦呢。咋办?只有革命,打到反动派,分田分地。取消地租,取消苛捐杂税,老百姓能不高兴吗?肯定高兴。拥护共产党吗?当然拥护。群众高兴,群众拥护,革命也就有希望了。”

可见,充分理解他人的感受,才能成事,这话说到了点子上。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我们看到,上述的好故事都不是自嗨,而是能引发共振共鸣,共振共鸣的前提就是充分理解他人的感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