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怀念


昨到外单位开会,巧遇倾盆大雨,淋了个痛快澡,就湿坐了三小时,回来后喷嚏不断,泡了个热水澡后昏昏入睡。心里想着今天是端午应该要有点仪式感,却提不起精神,流涕冒虚汗,着餐吃点东西,又倒在床上昏昏入睡。醒来时,突然很想吃粽子,想起家乡过端午的情景。

我是汉族客家人,客家人称“端午节”为“五月节”。小时候总爱“刨根问底”地问奶奶,“过年”、“元宵节”、“五月节”、“八月十五”这些节日咋来的,为什么不把“过年”叫做“五月节”等等,也仿佛只有奶奶才能回答我这些问题。据奶奶说为了纪念投江自尽的屈原而过的一个传统节日,跟现在的提法差不多。

“端午节”各地的风俗也都是大同小异,都离不开吃“粽子”。家乡称“粽子”为“鼓粽籺”,因为它是由一种长条带刺的植物“萝古”叶(客家话,音译)和麻绳包裹而成,馅儿是用糯米、猪肉和“拐蒌”叶(客家话,音译)做成的。每逢“五月节”前三五天,客家女人就开始忙着采“萝古”叶和“拐蒌”叶,买上两斤肉,将糯米泡好,欢天喜地地在灶房里忙开了。母亲将包裹好的粽子放入大锅蒸格里,蒸上两三个小时才好,所以母亲一般把蒸粽子的事情安排在夜里。假如不是夜里,我和妹妹早已垂涎欲滴地站在灶台旁守着不离不弃,嘻嘻哈哈地玩着袅袅升起的水蒸气,母亲怕我俩烫到,总是说:“红妹带老妹到外面玩,别在这里碍手碍脚的”。于是我带着妹妹跑到屋外的灶房窗户下看母亲蒸粽子,妹妹嚷着她看不到,我俩搬来了小板凳。母亲哼着采茶曲调,烧着火,我们姐妹俩踮着脚尖看着母亲忙着活儿。粽子蒸好后,母亲吩咐我们姐俩回到厨房里,掀开锅盖清香扑鼻,“萝古”和“拐蒌”散发出诱人的香味。母亲先给奶奶和我们姐妹俩每人解一个放在碗里慢慢品尝。现在粽粑叶渐渐代替了“萝古”叶,馅儿里也看不到“拐蒌”了,很难品尝出小时候妈妈的味道。

在“五月节”这天,小孩子都要用艾叶、茅草等洗澡,奶奶最乐于做此事。早早地挎着篮子到小河边的白沙地上采上一大把艾叶,又到山岭上拔上一大把茅草,再到家门口不远处的柑子树和毛桃树上折下一大把叶子。奶奶挑选了一把叶子用红绳系好挂在家门上,据说这样可以辟邪。剩下的洗干净放到大锅里烧水给家人洗澡,奶奶又说这些草除了可以辟邪、驱蚊,还有清凉解毒之功效,小孩子洗了不容易长痱子。

除了这些,家乡还有祭拜祖宗等习俗。端午之时,品尝着粽子,想起了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想起了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千古名句,想起了他站在汨罗江上的船头上投江的英勇气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