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PDCA工作術》讀書筆記2

---- 有時候看到書名,就知道要與此書結緣。

       今天看的是第三章,對於第三章在我看來是對第二章的補充,對複雜課題的探究

       這章講的是因式分解,這個詞是個數學上的概念,簡單的概述一下就是將多項式轉化成整式。核心思想是將複雜的式子轉化成簡單的式子,數學上的因式分解也是一種體藝術。

       那麼書中的因式分解是什麼?文中給出的是儘可能詳細地羅列出構成目標與現狀之間的各種因素。從形式上來看就是構建邏輯樹,構建目標到現在過程的邏輯樹。那麼問題來了,因式分解能給自己帶來什麼好處?因式分解又如何構建?

       書中簡單的介紹了因式分解的好處,如:防止課題遺漏、及時發現並解決課題瓶頸、容易實現kpi的指標化、增強信心輕鬆實現所設定目標、促進PDCA循環等。

       防止課題遺漏,普通方式列舉課題往往是容易在目標,現狀,結果,原因之間思考,很籠統化,易造成想來想去就還是那些;而因式分解則是將想來想去的那些在做一次深入細化,假設只有有兩,從這兩個在延伸出各兩個,那就有四個,這就是分解,細分的過程,這樣就不容易因爲似乎導致一些情況沒有思考到,降低遺漏的概率。

       及時發現並解決課題瓶頸,因式分解是圍繞課題來展開的,課題的目的是爲了拉進目標與現實的差距,隨着對課題的深入,對於目標與現實的差距越發清晰,當差距十分巨大時,想通過一步登天難度是非常大的,俗話說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問題那就兩頓。

       因式分解是讓課題從定性到定量再到具體化過程,而量是KPI化的關鍵之一。課題因式分解過程可以是我們對課題越發瞭解,提高我們對課題的掌握程度,自然而然我們對課題更有信心。遺漏更少了,也更有自信了自然而然錯誤率相對容易更低,執行PDCA自然更順暢。

       關於因式分解作者提出來7個要素,下面開始細細回顧。

      將課題抽象化之後分解。抽象化指的是在具體的基礎上更上一層,反過來說抽象化的基礎是具體化的事物。抽象化的好處就是將概念擴大了一個層次,層次越高看到的越多,同高出看地處一樣,越高的地方看到的越多。

       深度挖掘、追究原因5次。這個5次有點藝術性。深度挖掘是因式分解的核心所在,也是對抽象化之後具體化的過程,如何深度挖掘就值得去思考,書中給出了WHY與WHAT自問式,不斷自問,這樣才能更好的掌握課題。5WHY也是一種經典的思考框架,也呼應了循環套循環,目標 -> 定性 -> 定量 -> 具體化  -> 課題 -> KPI化。

       第一層次徹底貫徹MECE原則。MECE原則相互獨立,相互互斥,其實每一個層次都應該儘量做到MECE原則,但是在因式分解過程中,所以層次都按照MECE原則的話,有些無意義的課題也將被列舉出來,會導致精力成指數級的消耗;而第一層的意義非常重要,當一層出錯,後續會造成連鎖反應,所以第一層貫徹MECE原則的戰略意義非常重要。

      對於抽象化後的課題如何因式分解,其實是有難度的,當這個方法不清楚的時候,作者建議按“流程”分解。

      簡單課題按照“質 × 量”分解。隨着層次的深入,具體化越加明顯,也就是逐漸變得清晰與簡單,所以接下來層次的分解作者是建議按照“質 × 量”分解,將課題往質與量的方向分解,哪些是質,哪些是量,這就值得思考了。

       力爭所有內容落實到文字。這個看個人喜好,有人喜歡寫出來,有人喜歡用電子筆記。 

       利用思維導圖提升思維能力。思維導圖天然的邏輯樹結構思考方式,但是思維導圖並不單單隻有邏輯樹的思維方式,思維導圖是構建思考過程。

       總結一下,在我看來第三章其實是對第二章的補充,本質上還是強調PDCA的循環特質,但也提出了一個新的理念,因式分解,通過這種方式深入到課題更深層次,讓計劃更加精準。而關於因式分解如何做,這就需要自己在不斷的PDCA過程中逐步完善屬於自己的因式分解方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