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PDCA工作術》讀書筆記1

       ---- 有時候看到書名,就知道要與此書結緣。

       發現這本書之前看的是作者的另一本書《爲什麼精英可以快速積累財富》,看的過程中發現很涉及到了作者的這本書,覺得不錯特意來看看。

       這本書介紹的是作者自己的PDCA工作方式,P表示計劃Plan,D表示Do做,C表示Check校驗,A表示Action改善。光從PDCA這詞的概念上來講,其實很普通,同時也很樸素,再看看其實也很簡單,簡單的事情能重複做,能堅持做,其實也是一種牛逼。

      今天看了其中的第二章,講述了關於計劃(Plan)的一些事。對於制定計劃,人人都會,人人都能,人人都可做,可是結果卻是人人不同,有成功,有失敗,有積極,有消極,人生百態。就我個人經歷而言,計劃我經常做,但是經常要不做不下去,要不就是半途而廢,我也常常思考是什麼導致自己的計劃做不下去,是計劃沒做好?還是自己的執行力不夠?還是自己天生懶惰?

       這本書也講述了作者的看法,對於計劃,制定之初就要平衡小心翼翼與大膽嘗試的問題,極度的小心翼翼會導致計劃的狹隘,過度大膽又會導致無所顧忌,無視自己的上線限,只有讓兩者均衡常能做出對自己最大收穫的計劃。

       作者把計劃分爲8大步驟,第一步:目標定量。對於目標,常常來源於內心的某個想法,所以大概率伴隨着模糊性,就簡單來講,做一個好丈夫,可是怎麼做呢?你覺得的好丈夫就是好丈夫了嗎?確實了標準,有了標準就會清晰很多,這個標準就是量化的過程。有了量化,就有了評價標準,這個標準對於指導自己行爲有很大的實際意義嗎?再比如,做個好老公的標準之一是每週大掃除一次家裏,那同樣的問題來了,大掃除的標準有是什麼呢?作者提出的是具體化,具體做什麼,做到哪種地步。我在看了其實這是做了對目標細化的過程,大目標到中目標到子目標,三個層次的分法,可是作者卻用了三個概念來區分,定性,定量,具體化,細細品品似乎有點特殊的含義。

       第二步:找出目標與現狀的差距。今天看的內容對於這個提的不多,書中原文:目標明確之後,接下來就要對目標與現狀之間的差距進行分析。看起來挺簡單的,當目標具體化後,與現狀對比差距非常清晰,所以這個分析就有點深意了,分析的是什麼?只是爲了分析差距?差距如何減少?值得細品,作者也說了會在第三章節講講這個。

       第三步:制訂課題、提出解決方案。關於課題我一直有點迷,不知道這個課題表示的是什麼,從文中來看,課題的核心目的是爲了實現目標,那麼課題是否就是關於目標與現實如何減少差距的答案?似乎也不是,反而更一個小目標。

       第四步:將課題按照優先順序排列,鎖定三個主要課題。既然要排序必然要有標準,作者列舉了是三個標準:整體效果、所需時間、輕鬆參與,從這三個維度去衡量自己的課題優先級。同一個目標會對應很多個課題,如果每個課題都去做,emmm,除了有分身術或者課題的時間很長或者課題很少以外,真的很難做到盡善盡美。完美是有代價的,人生就幾十年,時間是有限的,西瓜和芝麻的價值衆人皆知,至於誰是芝麻誰是西瓜就千人千態了。

       第五步:課題的KPI指標化。課題KPI化帶來的是自己對目標進度的把握,個人覺得這個和目標的量化關係最大。

       第六步:制訂解決方案,達成KPI。這個過程是對課題的具體化,具體做什麼,KPI就是做到怎樣,對於自己所做所謂的定量分析。課題 -> KPI化 -> 制訂方案,這個過程與目標定性 -> 定量 -> 具體化 過程是一致的,這體現出PDCA的關鍵理念,循環,內循環與外循環。

       第七步:將解決方案按優先順序排序。事有輕重緩急,人一天畢竟就只有24小時,所以合理分配安排非常重要,就如同西瓜與芝麻的價值,不一定只要西瓜,看場合確定要西瓜還是要芝麻,當芝麻合適時,何樂而不爲。

      第八步:將計劃可視化。可視化,即讓自己能夠經常看到,讓自己能夠時刻清楚自己在做什麼,要做什麼。短視是人的天然屬性之一,當遊戲,娛樂,其他突發情況與計劃衝突時,如何迅速調整就成了人與人之間差距的關鍵。

      總結一下,雖然作者分了八個步驟,其實可以看出第一步到第七步其實是一個循環套了一個循環,都是定性 -> 定量 -> 具體化的過程,不同的是隨着這個循環往深入時,又有不同之處,這也是一種藝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