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大學精神

  轉載自光明日報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4-10/20/nw.D110000gmrb_20141020_4-07.htm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 陶東風
  大學文化是普遍的,因爲大學秉持的價值和追求的利益具有普遍性,也因爲大學文化的核心或曰大學精神,是不同專業和學科都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則和共同態度,還因爲大學培養的是有教養的公民,是具有明達理性,言談優雅、舉止得體的“紳士”,而不是信奉功利主義、目光狹隘的專業人士。

  因此,大學教育應該特別重視通識教育、自由教育。美國政治哲學家列奧·斯特勞斯在《什麼是自由教育?》中認爲,自由教育是“朝向文化的教育”,是通過閱讀“偉大的書”來接近“最偉大的心靈”,“它的成品是一個有教養的人。”英國著名教育家約翰·亨利。紐曼在《論自由教育》中也指出:“自由教育造就的不是基督徒,也不是天主教徒,而是紳士。成爲紳士是件好事,具備有教養的才智,有靈魂的鑑賞力,有率直、公正、冷靜的頭腦,待人接物有高貴、謙恭的風度是好事——這些都是廣博知識天生具有的本領。”英國哲學家、分析哲學的創始人,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蘭伯特·羅素反對貴族政治和貴族教育,也反對工業時代的那種功利主義教育,心儀文藝復興時代的貴族紳士教育,特別是其非功利的純學術傳統,認爲這個傳統應該得到延續,也就是說,大衆不應該是沒有文化的羣氓,而應該是有文化的紳士。

  在真正的大學,你能感受到學術的高貴、學者的尊嚴,感受到這是一個具有自己的遊戲規則,與外面世界相對隔離的自主世界。權力和金錢被大學的尊嚴拒之門外。要想讓大學更好地發揮服務社會的目的,就應該允許大學保持一定的獨立性和自主性。

大學精神拒絕功利主義

  大學的普遍主義立場與它服務社會、服務公衆、造福民族國家的功能並不矛盾。大學精神拒絕狹隘的功利主義,但大學因其無用而有大用。

  羅素說:“如果所有的知識都是功利主義的,人類的進步將不會持久,功利主義的知識需要通過無私的研究來充實,這種研究的目的僅僅在於更好地認識世界。一切偉大的進步起初都是純理論的,只是後來才發現能夠實際應用。即使有些輝煌的理論永無實用的可能,它們本身就是有價值的,因爲認識世界就是最大的用處”(《技術教育與學術研究》)。

  比如,用狹隘的功利眼光看,想象力似乎是無用的,但是想象力是一切有用之物的靈魂。美國著名哲學家懷特海說:“一所大學是充滿想象力的,否則它便什麼也不是。”這種想象力不僅需要自由而且需要閒暇,需要擺脫雜念和功利心的束縛,想象力不是一件可以出售的商品,想象力的敵人就是急功近利。

  這種狀態類似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的做夢:他說他經常“眺望風景,仰望天空,觀察雲彩,常常做着或者躺着,什麼事也不做”“在我看來,誰若是每天不給自己一點做夢的機會,那顆引導他工作和生活的明星黯淡下來。”(雅斯貝爾斯《大學的任務》)現在我們講“中國夢”,如果每個中國人的夢就是發財夢、明星夢,那麼,“中國夢”是不可能真正飛翔起來的。

  關於人文通識教育的無用之用,愛因斯坦也有自己的觀點。他認爲,一個大學不大可能因爲社會生活的五花八門的要求而忙於搞各種專業訓練,也不應該跟着這種需求亦步亦趨地追時髦。愛因斯坦打比方說:“如果青年通過體操和走路訓練了他的肌肉和體力的耐勞性,那麼,他就會適合任何體力勞動。”思想的訓練也是一樣的道理。學校的目標始終應當是:青年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爲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爲一個專家。

  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而不應該把獲得職業知識放在首位。一個偉大的科學家說出這樣的話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大學的普遍人文主義還是維持世界和平和人類團結的重要力量。目睹了二十世紀人類的相互仇恨的暴力歷史,目睹了高科技被用於屠殺同胞的殘酷事實,強調這點尤其重要。二戰時期德國大學的例子說明,一旦背叛這種普遍主義的教育原則,後果會是多麼可怕。我們知道,洪堡創立的現代德國大學是人文主義的大學,突出強調自由和獨立,但是在納粹德國時期,這個傳統被破壞,德國的大學成爲軍營,學生和教師被灌輸納粹的世界觀和極權主義、種族主義的意識形態,鼓吹德意志的利益高於一切,鼓吹暴力和仇恨。結果是大量的優秀學者流亡美國,也有一些墮落爲納粹分子,教訓極爲深刻。
  最近忙於找工作,看到這篇文章,頗有感慨。一直思索的問題也覺得有點豁然開朗,一直後悔浪費了大學時間去做很多對工作沒用的東西,尤其到了要畢業的時候。但是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的:青年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爲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爲一個專家。大學給你的應該遠遠不止一個最後的工作,謹記,謹記。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