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舞臺的不解之緣

似乎一輩子都與舞臺結有不解之緣。

我第一次走上舞臺是1958年。那年我6週歲,剛進小學不久。爲慶祝成立人民公社搭臺唱戲,我們學校參加了演出,我扮演了《拔蘿蔔》裏的老公公。小節目演完後是農民業餘劇團唱大戲,劇目是《定軍山》。由於劇團人手不夠,龍套都是臨時拉人湊數,我還未來得及下臺,就被拉去跑龍套。掛着白鬍子的黃忠和畫着花臉的夏侯淵在臺中間打得難解難分,我站在臺邊上嚇得臉色煞白,被另一個演龍套的大人推着轉。事後我的同學及鄰居都誇我,說我小小年紀就唱大戲了,了不起!

從那時起,我就對舞臺有了一種特殊的感情。

上中學了,爲慶祝元旦全校會演,各班必須有節目。我因在演出中有較好的表現被選拔進學校文工團,演出過舞蹈、表演唱等。後來湖南某個花鼓戲劇團在我們學校禮堂演出《打銅鑼》《補鍋》,有趣的劇情和精彩的表演深深吸引了我,雖然臺上只有一兩個演員,但是他們載歌載舞的演唱卻是滿臺生輝,由此我對戲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經常於週末去縣劇場看戲。三年中學期間我看過本縣的寧河戲、外地的黃梅戲、採茶戲、花鼓戲和京劇等,並且期待着有一天自己也能登上舞臺演戲。

1966年中學畢業後,因時勢我回鄉務農了。由於我有一定的文化,且有舞臺經歷,先後參加了大隊和公社的宣傳隊,甚至在外出修水庫修電站時也被選進了宣傳隊。其間我創編演出了不少節目,除了當時流行的表演唱等,還有自編的小戲曲;在普及樣板戲時還演過《紅燈記》,經常在各大隊甚至到鄰近的公社巡廻演出,算是基本上實現了登上舞臺演戲的願望。

記得有一年,正月初二我們即到鄰縣的帶溪公社演出。舞臺搭在露天。從臺上往下看去,看戲的人一片黑壓壓的。演着演着,突然發現臺下變成白皚皚的了——原來是下雪了,看戲的觀衆帶了傘和斗笠,雪在上面積了厚厚的一層。觀衆這麼熱情,我們就演得更帶勁了。初三被大塅公社接走,初四再被接到古橋公社。演了《紅燈記》還不讓走,第二天晚上再演根據焦裕祿事蹟自創的大戲《紅色種子》。一連兩場,場場反響熱烈。

改革開放後,我走上講臺成了一名教師。由於我將自學的經驗融於教學中,教學成績比較突出,多次被選派到外地學習,觀摩了張富、錢夢龍、程翔等名師在大禮堂的舞臺上跟學生講課,學到了很多新的教學方法,領悟了不少新的教學理念。回來後逐步學習運用,漸漸融化在自己的教學中。在教學曹禺的名劇《雷雨》選場時,我讓學生事先預習,自告奮勇當導演、選演員,然後我在他們排練時隨時指導。一次全校公開課上由學生演出了這個選場,演出結束後再讓有關學生分別進行導演闡述和主演闡述,最後全體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劇本)的理解來評議演出的成功與不足,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鑑賞能力。這堂課大獲成功,學生和聽課的老師們都印象深刻。這一次我自己雖然不在舞臺上,舞臺上的學生卻是我掌控的,作爲一名幕後策劃和指揮者,我很有成就感。通過這次教學,我體會到其實課堂也是一個舞臺,而且是一個很大的舞臺;這個舞臺不僅需要教師本身有出色的表演,更需要引導學生走向舞臺中央,發揮他們的才智,從而激發出他們的學習熱情,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本世紀初,我們縣辦起了山谷京劇票友社,知道我會唱幾段樣板戲,就邀請我也加入了。從此,我就在課餘正式學起了唱京劇。真正學起來,才發現京劇的博大精深:聲腔板式、發聲用氣、流派、鑼鼓經以及四功五法等等,要學唱京劇必須下苦功!既然進了票社,我當然就要努力唱好。於是,我跟着懂京劇的老師重點學習了幾段傳統戲,利用一切空餘時間反覆聽大師的錄音,隨時跟唱。根據我的嗓音條件,老師又建議我主要學習馬派老生的唱腔,慢慢地,我也唱得有一點模樣了。

退休後,我到南京同小女兒一起生活。利用網絡我找到了南京的京劇票友,加入了兩三個票房。同時,在附近的金陵圖書館借了一些京劇書籍來看,進一步瞭解了京劇的淵源和發展,懂得了一些京劇的理論知識。票房裏有省京劇院退休的演員,他們都非常熱心地傳承,耐心地指導,因此我的演唱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先後參加了若干次演出,有“金陵五月風”惠民演出、南京市全國京劇票友節演出等等,還在滁州、鎮江、泰興、句容、溧水等周邊地區跟票友聯歡,還到揚中去送戲下鄉。我先後演過傳統戲片段《趙氏孤兒·說破》《三孃教子·機房》《野豬林·逛廟》《龍鳳呈祥·洞房》《游龍戲鳳·月兒彎彎照天下》《蘇武牧羊·登層臺》等,演過現代戲片段《沙家浜·軍民魚水情》《海港·自從退休離海港》《紅燈記·刑場鬥爭》等。今年五月還有幸參加了南京市組織的現代戲曲快閃,活動的視頻還上傳到了“學習強國”。另外,在去年的南京京昆藝術節我還被聘請爲觀衆劇評團成員,寫了幾篇劇評,其中有兩篇先後發表在《中國京劇》雜誌上。

今年七月,偶然得知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即將到南京演出話劇《原告證人》,並招募觀衆陪審團演員,我報名了。八月初,劇組通知我參加了面試,並非常榮幸地入選了。九月初,在南京保利大劇院接連演出了兩場。這是一個大舞臺!臺上近距離觀看著名話劇影視演員呂涼、宋憶寧等演員的精彩表演,臺下是座無虛席的觀衆,而我,也是這舞臺上的一員!隨着劇情的發展,我和其他陪審團的成員作出了相應的反應,同時聽到觀衆席上傳來的陣陣驚歎或鬨笑,我沉醉於其中。這是一種別樣的舞臺體驗,

我熱愛舞臺。不管是怎樣的舞臺,我都希望能在其中盡情地演出。隨着祖國成長的步伐,我登上過不同的舞臺。做學生時,我的舞臺是教室,是課堂,我表現不錯;當農民時,我的舞臺是田野,我也能精心耕耘結出碩果;成了教師,我的舞臺是三尺講臺,我不斷汲取先進經驗刻苦鑽研,終於桃李滿山;退休後,我登上了京劇舞臺,豐富生活弘揚國粹,也自得其樂。我曾經想過,有一天我要登上央視戲曲頻道“過把癮”或其他欄目的舞臺,在那裏唱一段京劇。

央視一則公益廣告中有句廣告詞說得好:“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改革開放的政策和祖國的發展給我提供了越來越好的舞臺,我一定盡餘生之力,力爭登上更多更大的舞臺,演繹出生命中最絢麗的華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