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畫的水鄉,如畫的同裏58

杭州工行逸貸卡套現158-5829-8179.QQ:672888144.工行特約商戶操作,安全可靠有保證。畫的水鄉,如畫的同裏<br>江蘇有個好去處,“比江南還江南,比蘇州還蘇州”,這地方叫同裏。 <br>  <br>  江南人是不相信有天堂的,因爲他們認爲自己就生活在天堂之中。天堂鑲在雲氣中,江南嵌在碧水裏;天堂祥氣淼淼,江南靈氣飄飄;天堂彩虹凌駕,江南橫橋臥波…… <br>  <br>  江南的美,是一種意境美,是一種超脫美,是一種比鄰天國的歌韻之美。這種美,是說不盡道不完的。 <br>  <br>  同裏,竟美逾江南,勝逾蘇州,不可不遊。2月11日(正月初三)上午,陽光明媚,我與太太相攜,欣然遊訪了一趟同裏。 <br>  <br>  同裏,宛如一幅真實的山水畫。人們常說:天下美景,“三分山水七分打扮”,而同裏卻是“九分美景一分打扮”。這兒,古園小橋流水,風情婉約靈秀。身入其中,令人有暈然陶醉之感:滿眼的素雅清新,滿鼻的花香宜人,滿心的恬淡祥和,滿耳的吳儂軟語……隨手一抓,彷彿也能捏住一大把厚重的文化積澱來。 <br>  <br>  陶淵明在他的《歸園田居》中寫的“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就是我此刻心情的寫照。遊在同裏,餘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描述的“一見面就產生一種要在這裏覓房安居的奇怪心願”的地方,就霎時掠上心頭。 <br>  <br>  因在新春佳節期間,同裏古鎮上繁花似錦,花燈簇擁,樂舞展演,掛着紅燈籠和中國結的小舟輕蕩,給豔陽下的古鎮增添了許多喜慶熱鬧的過年氛圍。 <br>  <br>  同裏最著名的景點是“一園、兩堂、三橋”。 <br>  <br>  一園,是江南經典名園退思園,是同裏的標誌,現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此座建於清光緒十一年至十三年的古建築,原是一位叱吒風雲的兵備道的私家住宅。園主任蘭生官場失意,落職回鄉後建了這座佔地近十畝的宅園。取名“退思”,取《左傳》中的“進思盡忠,退思補過”之意。此園雖爲人作,有如天開,盡得造化之妙。園內佈局奇特,移步換景,亭、臺、樓、閣、廊、坊、橋、榭、堂、房、軒一應俱全。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此園受地形所限,貼水而建,且獨闢蹊徑爲橫向伸展,達到一旱一水,意趣各一的特殊技藝和藝術效果。園中的“菰雨生涼”軒底,設計了三條水道,池水循環,形成天然的降溫設施,真是“生涼”有方。園中的“眼雲亭”峭立山嶺,凌雲飛檐,爲山亭製作之特。園內其他如欖勝閣、靈壁石等貼近自然的景狀風光,也讓我心裏蕩起一波又一波的驚歎。 <br>  <br>  匆匆徜徉在崇本堂、嘉蔭堂、耕樂堂之間,蜿蜒的小路一直延伸進去,“庭院深深深幾許”,總讓我感到一種幽幽的久遠的神祕氣氛在裏面流淌。 <br>  <br>  “小園香徑獨徘徊”,“窈窕通幽一徑長”。那花格棱窗裏彷彿傳出深閨小姐懷春的喜悅和傾言;那窗簾卷的後面,也彷彿有身着絲綢貼身小襖,眉宇間凝着愁緒,暗歎命運不能自已的姨太,在那隱隱地低泣…… <br>  <br>  同裏,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自宋代以來,這兒出過狀元一名,進士四十二名。南宋詩人葉茵、明代畫家王寵、清朝軍機大臣桂芳、辛亥革命著名人物陳去病、近代文學家範煙橋等,均是同里人。 <br>  <br>  見我在園、堂中流連忘返,太太譏笑道:你當兵從警的,一介武夫,在這傷春悲秋的幹啥?難不成想當那第四十三位進士不成? <br>  <br>  遂與太太去逛“三橋”。 <br>  <br>  江南的橋,似乎骨子裏就傳承着一種文化,一種精神,飄蕩着一股靈氣。倘若說江南是有生命的,那便是水的靈動;倘若說江南是有靈魂的,那橋便是她的魂兒。同裏水鄉的美,我以爲最爲集中的就是佇立於鎮中心十字形小河上的那三座橋了。 <br>  <br>  三橋是指太平橋、吉利橋、長慶橋。它是江南的衆橋之寶。“三橋”既小巧玲瓏又古樸典雅,遠遠看去像三尊精雕細刻的彎彎石雕,橫跨於青水碧波之上,掩映於一抹綠樹叢中。 <br>  <br>  走近“三橋”,腦海裏泛出一首歌謠:“燈影漿聲裏,天尤寒,水尤寒。夢中絲竹輕唱,樓外樓,山外山,樓山之外人未還。人未還,雁字回首,早過忘川,撫琴之人淚滿衫。揚花蕭蕭落滿肩。落滿肩,笛聲寒,窗影殘,煙波漿聲裏,何處是江南?”自然,眼前的繁茂喜慶之景象,與歌謠裏的意境已物是人非,大相徑庭了。 <br>  <br>  同里人非常看重“走三橋”。他們把太平、吉利、長慶三座橋看作是消災避難、吉祥幸福的象徵,把一種祈求幸運平安健康求富的心情用一句美好的諺語表達出來:“走過太平橋,一年四季身體好;走過吉利橋,生意興隆步步高;走過長慶橋,青春長駐永不老。”故,“走三橋”這個古老的民間風俗,數百年來一直被沿襲至今。 <br>  <br>  但凡鎮裏姑娘出嫁、小夥子娶親,要吹着喇叭、敲着鑼鼓,雙雙對對地走過“三橋”,取“新郎新娘走三橋,心心相印,恩恩愛愛,夫妻和睦,白頭偕老”之意。老人恰逢六十歲生日時,是日午宴後也定要走走這“三橋”,謂可增壽添福,壽比南山。 <br>  <br>  我們見鎮上一戶人家抱着一個像是滿月或是過百日的嬰兒,喜孜孜地同走“三橋”。聽當地人說,鎮上人現在凡逢考上大學的、當兵的、外出覓工的、出遠門的等,都要到“三橋”走走;外地亦有不少新婚夫妻專程來這走“三橋”,像是到安徽黃山去結“連心鎖”似的。可見,人們對走“三橋”的美好寄託已發揮得淋漓盡致了。 <br>  <br>  我和太太也擠在這密密匝匝的人羣中,相依相偎地走在“三橋”上。太太揚着通紅的臉對我說:這是對我倆二十多年來相濡以沫的公證,是對我們夫妻倆執手偕老的宣誓哦。我哼唱着: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太太不滿地說,嘻皮笑臉地唱啥?走“三橋”要真心誠心,你要說出來。我俯在太太耳邊大聲喊道:我愛你,就像鼠標愛鍵盤,就像老鼠愛大米……太太笑言:亂七八糟地說些啥呀? <br>  <br>  放眼望去,“三橋”上滿是濃濃的愛意。 <br>  <br>  已過中午,我腹中飢腸轆轆,拉着太太呂家民居用餐。這是一家非常有名民居客棧.臺灣的電視臺和中央2套都有提到過,坐在小河邊一眼望去,載滿遊人的小舟,在河中穿梭,船孃搖櫓欸乃聲聲;河岸浸透綠意,詮釋着“淺渚波光雲影,小橋流水江村”之詩意。 <br>  <br>  耳畔忽傳來一串美輪美奐的歌聲。循聲望去,那是一座小橋邊,有四位古鎮少女在一支六人樂隊的伴奏下,唱出類似蘇州評彈的歌聲。歌中唱道:“送哥送到河塘邊,荷花出水朵朵鮮,池水碧綠,荷葉田田,荷花落瓣,結成篷蓮。哥哥喲,早來三天嘗嫩藕呀,遲來三天啃老蓮……”這婉欸繾綣的歌聲似鳥鳴,似蟬啼,似風掌推搡漣漪,其音忽高忽低,感動得樹上的小鳥一時飛起,一時又悠悠地飄落。我和太太靜靜地聆聽,沉浸其中,思緒飛揚,好久纔回過味來。 <br>  <br>  我們點了同里美食黃鹹菜肉絲、水面筋燉草雞、三絲魚卷、酒釀餅、青糰子及據稱是朝廷貢品的閔餅等,並要了瓶楊梅女兒紅。菜和食品自然是香氣四溢,美味可口,喫後脣齒留香。但楊梅女兒紅卻有粉紅、玫瑰紅、小桃紅、橙紅等,一瓶瓶的度數與風味各不相同。這顏色各異的女兒紅,像愛穿紅妝的江南女孩,嫵媚而又多情的模樣,極令人憐愛。我酒量不及太太,喝了三四杯後,餘下均由太太灌了個底朝天。沒想到這女兒紅酒,後勁頗大,讓我有點頭暈,搖搖晃晃。太太卻似滴酒未沾的樣子,攙扶我下樓。我們和其他遊人一道,去欣賞其他幾座名橋。 <br>  <br>  在同裏,橋齡最長、最古老的一座橋叫“思本橋”。它建於南宋年間,距今已有七百餘年。橋名“思本”,乃取“國以民爲本,民以食爲天”之意。最小的一座橋要數“獨步橋”。座落在環翠山莊的荷花池上。此橋橋面不滿二米,橋寬不足一米,兩人相遇,須側身而過。其袖珍精巧,堪稱一絕。另一座建於明正德元年的小東溪橋的兩側有一幅十分引人注目的對聯:“一泓月色含規影,兩岸書聲接榜歌”,道出同裏從古至今乃厚教重學之地,令人額手稱頌。我微醉地想把這副對聯抄下來,太太讓我站在橋的兩側,用攝像機錄得甚是清晰。 <br>  <br>  依我看來,同裏的民居亦是一道亮麗的風景。那些脊角高翹、青磚黛瓦的老房子,那過街樓、走馬樓、明瓦窗及磚雕門樓,讓誰看了都會發一番思古之幽情。這些民居多是臨河而建,枕河而居。尤其是那伸向河面的小閣樓,真有“小閣水中央,四顧臨天地”之韻味。見一女娘取水,只把吊桶伸向窗外放入河中即可,其風情搖曳,令人羨煞。 <br>  <br>  在同裏古街穿行,覺得這兒處處透着古雅,透着沉穩,沒有滿街浮躁的吆喝聲,更沒有強買強賣旅遊品的情況。古鎮人心態從容隨意,一派平和淡定的景象。難怪都市人來此,大都有身心得到徹底放鬆的調息之感。難怪我們夫婦來到這裏,也有一種恍若置身於世外桃源,幾欲出世之慨。 <br>  <br>  告別同裏,已是夕陽西下。河水波光粼粼,白色的石拱橋被夕陽染成了金黃色,一切都是那麼主次分明動靜有序錯落有致;一切都是那麼和諧柔美迴旋纏繞於濃墨重彩的水墨畫之中。 <br>  <br>  恍惚間,我感覺到春風來了,綠上枝頭;花兒開了,絢麗多姿。這紅綠相映,牽牽連連之美色美景,令人目眩神搖…… <br>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