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心中的清泉明月

 佛光山曾經舉辦過一次活動,叫做“把心找回來”。我們要找回什麼樣的心呢?慈悲心、感恩心、懺悔心,我們越來越發覺,我們距離自己的心越來越遠。

    我們的心中,還有那輪明月嗎?

    中國有很多字的構造,都是和“心”有關的,比如說“思想”,不是腦海裏的,而是和心有關的。人的很多感情,比如慈悲、感恩、懺悔,都是從“心”而來的。孔子說,所謂君子,就是“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可以說,所有美好的、悲觀的情緒,都是和“心”有關的。

    把“心”加上一個門,就成了“悶”,誰來打開這道門呢?大家看看風月無邊,但當宇宙飛船登陸月球,知道月亮只是一個表面坑窪不平的星球時,大家還會吟誦“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的詩句,還會相信月亮上有寂寞嫦娥、溫潤玉兔、釀出歲月桂花酒的桂花樹嗎?所以說,我們很羨慕孩子們,他們是不折不扣的天使,因爲他們相信,相信月亮上悽美的神話故事,星星眨眼是在說話,花開葉落是有祕密的。

    如今的我們,守着明月卻看不見。當張若虛還在叩問,“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時,在這個歲月流水,英雄輩出的年代,我們卻已經麻木了。

    有一句諺語,說山坡上開滿鮮豔的花朵,在牛羊眼裏卻全是飼料。這個時代,到底是鮮花少了,還是牛羊多了?大家都看重“有用”的飼料,看不到“無用”的鮮花。我們讓孩子們去學鋼琴,不是打開想象之門,而是爲了考試加分。我們讓孩子們去學舞蹈,不是塑造形體,而是爲了升學。所有的藝術,都淪爲了手工藝。

    李白在月下,曾經感傷“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也曾感嘆“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如今的金樽越來越豐富,但還能裝得下一輪明月嗎?

    古代貶官張孝祥,在一片落寞中,仍然可以寫出“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鑑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銀河共舞,表裏俱澄澈。悠然心會,好處難與君說。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髮蕭疏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爲賓客。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的詩句,這是因爲他心中有明月。

    看花久了,花是從心中綻放的。看月久了,月光是從心中放射出來的。蘇東坡說“菊花開時乃重陽,涼天佳月即中秋”,有菊花就是重陽,有月光就是中秋。可見,心從來沒有遠離過,只是我們還能找得到嗎?

    人生要如茶葉在沸水中綻放

    我們總是過於匆忙,以至於連喝茶的時間都沒有了。其實,喝茶是一種儀式。茶在歲月之中,人在草木之間,期待着那一種相遇和甦醒。我們生活的時代,都是鋼筋水泥,缺少草木之氣。

    人生是一鍋沸水,要看你拿什麼放進去。一種是生雞蛋,時間久了,就變硬了,在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的心腸是變硬了,總是在感嘆人心不古,世道黑暗。一種是胡蘿蔔,從開始的鮮亮色澤,變成了最後的稀泥,這就是被生活“煮”軟了。變軟的人比變硬的人還要多,這就是無處不在的老好人。還有一種選擇,就是幹茶葉,茶葉吸收了水分,變得豐潤而自信,並且把無色無味的水變成了一鍋香茶,這纔是人生最好的狀態。儒道釋在人生境界上是一致的

    中國有三種思想:儒、道、釋。在人生的終極境界上,那是達到一致的。

    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經過幾十年的沉澱,到了七十就達到了內外合一,社會與人的內心達到了一致,就如同茶葉一樣。

    儒家用了“從心所欲、不逾矩”七個字,道家只用了五個字:“外化內不化”,這是莊子所說的。外化,就是不要橫眉冷目,在社會上要融合他人,“化”入社會。而“內不化”,則是內心不妥協,不會找不着自己。

    佛家就更爲簡單,就是兩個字:“覺悟”。這不是外在的標準,其實就是“見我心”,我們看到別人,卻看不到自己的心。

    我們需要把心找回來,心並不遙遠,就在明月之上,煙花之中,三月的微笑瞬間,心永遠都在那裏,等着你的喚醒。

    儒家教會人與社會的關係,這樣才能安身立命;道家教會人與自然的關係,這樣才能滋養身心;佛家教會人與自我的關係,這樣才能溝通心靈。文化從來就不是艱澀難懂的古文,而是一陣風,一輪月,一場微笑。

    《論語》中最爲核心的是“仁”

    不足2萬字的《論語》,最爲核心的就是出現了190多次的“仁”。何爲“仁”?二人爲“仁”。每兩個人之間的關係,構成了“仁”。人生中,90%的時間是和熟悉的人在一起的,所以能夠把每兩個人之間的關係處理好,就構成了整個社會的“仁”。

    仁愛有多難,其實只要“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只要常做好事,常說好話,好心自然就長起來了。

    曾子曾說,《論語》之道,一個“忠”,一個“恕”。朱熹更是分析道,“中心爲忠”,最大的忠誠不是忠於外表而是內心,就是老百姓們所說的,對得起自己的良心。而“恕”也很簡單,“如心爲恕”,就是要換位思考,將心比心。山村和漁村的人,生活方式很不一樣,南北兩邊的人,飲食習慣各不相同,所以要多爲別人着想。所以,朱熹總結說:“近己爲忠,推己爲恕”。

    人在社會上,就是和人,和事打交道,如果以“忠”、“恕”爲行事準則,自然就沒有什麼擺不平的了。

    人生處世的哲學

    有弟子問孔子,如何做到“仁”,孔子說:“恭則不侮,寬則得衆,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恭則不侮,恭敬就不會受欺侮。人與人之間出現了矛盾,往往是因爲自己本身劍拔弩張了,內心的那根弦繃得太緊了。現在很多精英都很憤怒,因爲憤怒是一種標籤,因爲在一個單位裏,憤怒的永遠是老闆,因爲實習生一憤怒,立刻被炒掉。同樣的,在家裏憤怒的,只能是戶主而不是保姆。日久天長,人就被憤怒綁架了。好好善待別人,是自己有尊嚴的前提。

    寬則得衆,寬厚就會得到衆人的擁護。自己要把內心養寬了,遇到什麼事情,才能夠放得下。總有一些人,有一種習慣性的挑剔,看什麼都不順眼,到處挑刺,可以肯定的是,這種人肯定沒有什麼朋友。

    信則人任焉,誠信就會得到別人的信任。現在大學生就業難,很大程度是因爲誠信度不夠。學生畢業後10多年,在社會上取得成就最大的,不一定是學習尖子。往往生活委員要比學習委員做得好得多,因爲學習委員智商高,只注意自己的學習。而生活委員則要關照大家,不會失信於人。

    敏則有功,勤敏就容易獲得成功。經常有人說,結果很糟糕。但是所謂結果,是已經結束不能更改的後果。想想看,無論你是欣喜還是悲傷,還有明天,哪怕是沙塵暴的天氣,那也是明天,悲喜都會有所改變,只要一息尚存,生命就沒有結果。

    惠則足以使人,施惠就能很好地使用人。你有恩惠之心嗎?做領導,要能看到他人的價值,只有發現了部下的價值,才能讓部下更好爲你工作。

    恭則不侮,寬則得衆,是教人的修養;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是教人做事的方式;惠則足以使人,是教人做領導的智慧。

    孔子也說,有四種事情是要斷絕的,那就是“勿臆、勿必、勿固、勿我”,“勿臆”是不要胡思亂想,事事想當然;“勿必”是不要亂較勁;“勿固”是不要頑固不化;“勿我”是不要任何事情都以自我爲中心。孔子說“不憂不懼”,可是能夠真正做到的,是很難的。正如小和尚問道老和尚,何爲“參禪”。老和尚說,參禪就是“喫飯、睡覺”。喫飯能夠做到不挑肥揀瘦,睡覺能做到心無雜念,解決了喫飯睡覺的問題,就是參禪了。

    道家也是這樣,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說不要相信人定勝天,不要在侷限真理上較真。所謂“侷限”,就是自己的“局”小了,就會受到限制。

    我們要以儒家爲大地,在大地上才能行走踏實;要以道家爲長空,才能逍遙似神仙;最後要以佛家爲內心,聯繫心靈與生命。

     花好月圓,茶禪一味

    一抹優雅,一股溫潤的幽香。    夜雨給蜀岡這片風流蒙上詩意。

    “外面風有點大,雨也有點急,但是這麼多人濟濟一堂。我作爲一個外鄉人,要向揚州致敬。”對於北方人來說,煙雨濛濛是一直美好的浮想。聽到“煙花三月下揚州”,聽到“煙雨江南”,就不禁浮起夢幻,雨絲煙波畫舫。

    “在我們那裏雨是很急的,風是吼吼的,大家知道北京風沙一片,在這個時節,我們其實很羨慕你們能夠擁有煙雨,煙雨是潤心的,整個人溫潤化雨。”

    在於丹的眼裏,江南的文化就是一種陶冶。

  是什麼讓她致敬揚州

    (因爲揚州太多地出現在詩詞歌賦中。文化是身處其中的一種生活方式。)

    言語有時是孱弱的,心靈是永恆的。她寧可做一位外來的觀光客,用心和眼睛發現揚州,感悟文化。

    “也許常居揚州的人,並不瞭解你們擁有多麼奢侈的氛圍。爲什麼我作爲一個外鄉人要向揚州致敬?因爲揚州太多地出現在詩詞歌賦中。文化不是拗口咬牙的經典,是我們身處其中的一種生活方式。”

    文化的記憶最早出現在《周易》中,“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觀察人間世態,再把它融會成一種當下的思想理念,教化人心。文而化之,這就是文化的本義。

    “我不把文化簡單地理解爲一個名詞,我更希望它是一個動詞的過程。我們這個民族還缺少文嗎?當我們說起五千年的文明史,大家如數家珍。我們隨便去問一個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他都可以把四大發明倒背如流,但是,這樣我們機械的工作就不繁忙了嗎?一定能讓我們睡覺的時候不失眠嗎?”于丹說,四大發明未必能解決這些問題,因爲文是文,化是化。中國的文化很多,但是不一定轉化爲智慧,智慧很多,但不一定被每個人感念於心。

    “身體力行,從當下開始,就在身邊,我們感悟揚州吧!”

    揚州的壟斷性魅力在哪

    (八個字——花好月圓,茶禪一味)

    揚州是一方神奇的土地,永遠有着一種歷史的瑰麗。

    爲什麼揚州這個地方能留住人的夢幻,留住人的生命中最好的光陰?

    一個盛唐故去,餘音嫋嫋。一片薺麥青青,想見當年繁華。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爲誰生?

    于丹感嘆,“這樣的追問我們還聽得見嗎?我相信橋邊的明月還在,芍藥年年怒放,但我們的心何等遙遠。”

    “我之所以那麼羨慕做一個揚州人,是因爲你們守着一個什麼樣的寶藏,你們守着讓自己心靈歡愉的理由。”

    于丹說:“揚州這個地方真要打國際的品牌,有八個字——花好月圓,茶禪一味。這對揚州來說是壟斷性的。”

    她繼而解釋,這個地方的煙花是其他地方不可複製的,這個地方的明月佔盡天下。更可在茶禪一味中去看明月,思古今。獲得是的無用之間身心的愜意。無用的流光打開了生命的境界。

    觀一觀明月,觀一觀內心。于丹說,揚州是一種陶冶。明月在心,可以讓我們獲得比現實生活太多的超越。

    揚州是中國最浪漫的城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