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图》:一首关于一切的魔幻爱情史诗

长江图

2016-09-08 上映
2016 柏林影展-杰出艺术成就奖
2016 台北电影节
2016 金马奖-最佳摄影、最佳音效


桨声灯影里的魔幻诗篇。货船船长高淳逆溯长江而上,一次靠岸一个艳遇,但高淳遇见所有的女人,都像同一个人。繁花盛放各有其惊艳处的邂逅,都像同一场爱。拨开记忆重重复瓣,那深掩蕊心中的女人到底是谁?这一切都藏在一本诗集里。随著高淳的追寻,一拨水,且放浪,来往长江终与始,穿出进入时间空间中,浩荡江河,雾中爱恋,抒情之极致,魔幻的尽头成就大江诗篇。时间都在顺流而下,所有感情都逆流而上。

镜头下船影静谧江面悠远,停格是一页风景,连贯成水墨似泼墨绘卷。连续的江面,跳跃的爱情,恋爱梦游中,随意挥洒自有其韵味,不只是故事,更凝炼为诗,魔幻洒脱。

《长江图》就是一部「诗电影」。


归功于李屏宾的摄影,这部号称「中国最后一部胶片电影」的影片著实拍出了长江深邃而荡气回肠的美,在柏林影展得奖可谓实至名归。电影中长江的美,不仅仅只是简单的风景美,镜头里的长江是有灵魂的,货船上的灯扫过江面的时候,让人似乎能隔著银幕感受到她的凝视与长叹,从而使人不由自主地心生敬畏。在中国大陆的正式版海报中,一条货船在水墨画般的长江中前行,岸上的山、江边的岸和长江一起构成了一具女性的身体,在这具身体里穿梭、寻找,最后找到出口,即是重生。重生,是这部电影所表达的最为重要的主题。

长江在影片中除了是男主人公高淳寻找女主人公安陆的线索外,还是一个贯穿全片的线索。要理解长江线索的作用,需要先明白这部影片之所以魔幻,是因为影片中时空的交错(这也正是造成很多观众「看不懂」的原因),高淳的时间线是顺序,安陆的时间线是倒叙。两条时间线在长江上汇合交织在一起,产生了奇妙的化学作用。

若按顺序的时间线简单进行故事的梳理,则能更好理解长江在影片中是一个怎样的意象。反叛的安陆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选择离开母亲,逃离她认为枯燥无趣的家开始漂泊,而她和母亲的家正位于长江源头。漂泊到宜宾时,在船上和高淳相遇,他送她一本诗集,让生性热烈而自由的安陆爱上了高淳。两人分别后,安陆按诗中所记录的地点继续漂泊,期待再次与高淳相遇,却没有再见。安陆流落到宜昌的观音阁时,孤独无助,也许正是这时候信仰给了她力量,于是开始修行,还遇到了全心全意爱她的丈夫。然而此时跟高淳的重聚让她重新沉浸于疯狂的爱情之中,忘记了修行,忘记了丈夫。而撞破她背叛的丈夫,选择了自杀。于是被高淳留在岸上的安陆,成为了一个孤独的罪人。没有了高淳,又被愧疚感折磨,安陆再次落入绝望的境地,甚至尝试自杀,未果,便继续流浪,最后在佛塔里和僧人辩难时,放下了执著,开始了真正的修行,而她选择的修行方式,是做一个妓女,以身修行。长江作为一个媒介,将两条时间线串在一起,使两条线的故事成为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那在这样一部魔幻史诗中,主题又是什么呢?现在可以解释「爱情」这个标签了,男女主角相遇相知相爱,因为对高淳的爱,安陆酿下恶果选择放逐自己,而后来安陆对高淳的爱又在她赎罪的以身修行之路上转化为一种大爱;因为对安陆的爱,高淳沿著长江一路追寻安陆的踪迹。船至江阴时,高淳上岸与「妓女」安陆相会,他说:「一定有很多人爱你吧。」安陆注视著镜头说:「我也爱很多人。」眼里满是温柔和悲悯的光。赫曼黑塞(Hermann Hesse)的《悉达多》讲悉达多在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最后在河边体会到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终于将自我融入瞬间的永恒之中,成为了释迦牟尼。书中悉达多在河边由河水启发正悟之时,有这样一段描述:「他爱世上的一切,他对他目光所触及的一切都充满著愉悦的爱。此时他觉得,以前他之所以如此病态,正是因为他不能够爱任何人和任何事物。」对比之下不难看出,在以身修行的过程中,安陆到达江阴时已懂得大爱。到这里,后知后觉的高淳刚刚开始自己的旅途,而安陆显然已经接近了正悟,长江的尽头,是海,而海是没有尽头的。

得到正悟的安陆,回到了源头,回到了母亲身边。此时死亡已不再是终结,而是另一种延续和开始。安陆代替母亲,成为了长江,成为了新的母亲。此时高淳才意识到自己对安陆的深情和愧疚,开始沿途寻找安陆,回到和她相遇的地方,撕毁了那本诗集,希望没有开始,就没有给安陆带来苦难,但他还是在被仇家重伤以为一切都结束、自己已经完成赎罪之时,再一次看到了安陆。于是他继续溯流而上,来到源头,看到安陆和母亲合葬的墓与在一旁守护的喇嘛,明白安陆已经完成了成长和重生,于是他也和自己完成了和解。因此,长江作为母亲的意象,引导、包容和承载了安陆与高淳先后的成长,安陆更是在随著母体长江一路向东的流淌中完成了对自我的认识、救赎和超越,最后自己成为了长江本身,长江因此而源源不息。《长江图》至此完成了对长江这个意象的女性化和对「重生」主题的升华。

安陆这角色本身也是一个十分魔幻的存在,在高淳的时间线,安陆是妓女、是为爱疯狂的女子、是带给他快乐的爱人、是行走在山间的山鬼、是江中跟随著他悲鸣的江豚、是他的执著、是母亲一般的长江,她似乎不存在,却又是一切。杨超导演对以一种轻描淡写的方式塑造了这样一个浓墨重彩的角色,足见其功力。

同为2016年引起热议的「诗电影」,《长江图》常被拿来与由青年导演毕赣的《路边野餐》比较。《路边野餐》的喜爱者常以此片的轻盈自然与《长江图》作比,并得出《长江图》用力过猛、矫揉造作的结论。其实《路边野餐》就像是一首充满灵气、无须雕琢的小诗,而《长江图》则更似一首宏伟壮阔、沉重悠长的史诗,两者都令人回味无穷,同样都是优秀的作品,但本身的情感基调有所不同,并不适合进行对比评论。总而言之,2016年出现《长江图》及《路边野餐》这样的作品,让人对中国电影的前景保有憧憬:沉下心来创作这样具有诗歌般特色和韵味的电影,也许是中国电影一条别出心裁的出路。


高淳和安陆是两条时间线,高淳沿长江逆流而上,大概三十天的行船时间,安陆则对应为顺流而下,跨越二十多年的半生旅途,每个故事节点都发生在江边的城市,并附有几行带有提示和寓意的诗句来对文本释意。

一、安陆时间线
捋清安陆时间线的故事更容易理解高淳时间线所要讲的内容。首先要了解安陆的家庭背景,安陆的母亲安裰,从名字来看,裰义为僧侣法衣,暗示安陆与佛以及修行的联系,而安陆的父亲更因修行抛弃妻女,导演进行这样的设定其实就是为安陆以身修行提供合理性和动机。因此,1988年安陆在长江源头安葬了母亲后就顺江而下,开始了自己的修行之旅。
次年安陆来到宜宾遇见了高淳。


一九八九年冬天
我第一次见到你的笑容
——宜宾 二码头


两人在高淳父亲的船上相恋,此间导演隐晦地呈现了一些恋爱的细节,比如安陆诗朗诵那段,安陆以戏谑的口气朗诵高淳的诗集,将两人打情骂俏的甜蜜气氛烘托出来,以此来表明安陆应该是暂时忘却了修行的志向,但最终安陆还是决心回归信仰,于是在船行至江安时不辞而别,需要注意的是,导演是通过舞台光柱的映像来呈现这一场景,而整个影片导演总计安排了2处舞台光柱的场景,另一处是在南京,安陆在光柱下游向长江中心,后文会写这一场景,这2处可以看做是导演对安陆关键命运节点的重点标注。也就是在这次不辞而别后,安陆才算真正踏上了以身修行之旅。
此后高淳一路追寻安陆(安陆时间线上),在丰都观音庙内,高淳第一次找到了安陆,导演安排了庙内祈祷的情节,安陆自身虽在修行,却支持女伴为心上人祈祷,在女伴入庙后,安陆独自在庙外向内凝视,眼中不乏殷羡,也许安陆内心仍没有完全放下高淳。而后安陆在山岩下为高淳擦拭脸颊的情节更是透露出重逢后恋人间亲密的氛围,高淳的出现让安陆内心对修行再次产生了动摇。
此后直到鄂州,才又出现了两人的情节,期间应经历了多年,其中变故推测如下:安陆在丰都与高淳重逢后依旧选择离开,爱情不应高于信仰,也许她就是将对高淳的爱而不得看作是对心的修行,只不过这次离开,安陆内心对爱情的执念更深了一层,而对于信仰与修行的坚持也渐渐沦为一种惯性的叛逆。之后安陆为了避免内心的纠葛和煎熬,最终选择和一个自己不爱的人结婚,以这样一种极端方式来试图抹杀对爱情的欲望。


两岸城市都已背信弃义
我不会上岸
加入他们的万家灯火
——鄂州 观音阁


安陆的丈夫就是在鄂州观音阁对岸观望的那个男人,而安陆和诗集却身在彼岸。从诗句来看,其实安陆对丈夫是没有爱情的,而且她的婚姻对于高淳来说,就是一种“背信弃义”。然后镜头转向观音阁内安陆细心地擦拭着诗集,阁外江面高淳立于船头缓缓离去。这样的镜头编排,其实也暗示了高淳此时可能已经知道安陆结婚的事实,也强调了安陆一直没有完全放下高淳。
鄂州之后,安陆对于信仰的坚持已经渐渐流于形式,相反对于爱情的期待却因强制的压抑在内心暗流涌动,这一点从导演在彭泽安排的场景就可以看出。在彭泽码头,安陆期待能与高淳见面,结果未能成愿,于是悻悻回到了庵里上课,安陆注视佛像时有些慵懒无奈的眼神表明她的心思已经不在修行,而在庵外注视她的丈夫,他的眼神却有种莫名的忧伤,也许此时丈夫已经知道安陆的心思以及她对于高淳的感情,他一定很爱安陆,但他什么都改变不了,只能默默陪在她身边。
几经挣扎之后,安陆终于决心放弃修行和丈夫去寻找高淳,但高淳却不肯见她,于是就有了安陆在江边声嘶力竭的呼喊:你能躲到哪去,这是我的长江!高淳此时内心想必也无比痛苦,他爱安陆,但无论是安陆为了修行放弃他还是安陆已为人妇的事实都让高淳难以释怀,只能躲避。
最后到铜陵,高淳才放下心结与安陆见面,两人在厨房和菜地里的桥段俨然就是一对琴瑟和谐的夫妻,高淳也向安陆告白,表示想要陪安陆留在这里,可是两人的约会被安陆丈夫发现了,直接导致了丈夫割腕自杀。重逢又变成一场离别,或许这就是安陆命中的修行。
丈夫死后,安陆痛苦不已,想要回归信仰寻求解脱。在荻港,导演安排了安陆问难的一场戏,在与大师的一问一答中,安陆明白自己已经无法信仰,她本心是为自己修行,但却害死了一个无辜的人,她自己已经是罪人。大师所说的“如是我闻”其实就是完全面对真实的内心,因此安陆绝望了,她看不到出路,在南京安陆对高淳说:能不能告诉我未来的样子,这样我就不用再活一遍了。安陆抱着这种极端的痛苦自杀了。安陆在舞台光柱的照射下直直游入长江的中心,前文已提过舞台光柱的场景在影片中只出现过两次,这是第二次(安陆时间线)出现,而这一次标志了安陆修行旅程的终结,安陆沉入了长江,与长江融为一体。
接下来我要开一开脑洞,因为这部影片就是一部艺术片,片中的人物都可以理解成某种意象,加上本身这片子就有魔幻的色彩,因此我大胆猜测一下安陆所代表的意象其实就是长江内的白豚,这么说的根据也是有的,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刚刚提到的舞台光柱的场景,在安陆游向长江的片段中闪现了白豚的身影,并且伴有白豚的鸣叫,可以理解成安陆死后便化身成为长江内的一条白豚,她经历的所有痛苦挣扎其实就是为了成为这一意象,白豚也许就是菩萨的化身,而她的一生就是成佛的修行。

二、高淳时间线
接下来是高淳的时间线,2012年高淳从上海出发,逆流而上至宜宾,全程三十多天的航程。
对于高淳,前文已经有所交代,他是一个文艺青年,爱好写诗,最初那本诗集就是他送给安陆的,安陆死后诗集被藏在船中,随之被尘封的还有他对安陆的记忆。高淳逆流而上的航行其实就是他回归自我,以及和回忆达成和解的一场修行。
在上海码头,高淳因注意到窗外小船剧烈的摇摆而发现了安陆(导演借此暗示安陆已经成为一名妓女),但照前文的说法,安陆应该已经死了,怎么会出现在这里,我的推测是:安陆死后化身白豚,其实是以另一种形式活在世上,即普度众生的肉身菩萨,这里指的肉身是真的以身普度的意思。这一点可以从之后安陆和高淳的对话中看出,高淳问:一定有很多人爱你吧,安陆则答道:我也爱很多人。安陆所说的爱字在我理解应该是一种大爱,即佛悯苍生的大爱,与高淳意旨的男女之爱是不一样的,此刻的高淳还未能领悟到这一点。回到上海码头,船在出航前出了故障,直到高淳找到诗集才恢复,就好像这本诗集开启了某种旅程一样。
船行至江阴,高淳与安陆见面的情节十分微妙,感觉两人非常亲近,但实际却是若即若离,安陆对高淳一再关问,但高淳却有一种懵懂迷茫的感觉,甚至让我觉得有些不协调,我猜导演是刻意营造出这样玄妙的场景,一来是突出高淳刚刚拾起两人回忆时似曾相识的感觉,二来也是烘托安陆肉身普度的玄学氛围。另外,导演在江阴还交代了高淳行船的原因,即帮助罗老板运送非法货物,影片后面可以得知运送的其实就是一条鱼。
然后船一路行至南京、狄港、铜陵,高淳也随之回忆起一段段往事,重历了安陆纠葛痛苦的心路。这段航行期间,导演还安排了一个重要的角色——船员武胜,对于他我个人的推测如下:这个人物其实代表了世俗对于文青的误解,是导演艺术化的处理方法,全片涉及到武胜的情节,他几乎都在跟高淳唱反调,比如由黑鱼、牌位引发的冲突以及他对和女人搭讪的观点,武胜的行为逻辑都是简单的甚至有些粗鄙,他无法理解一个文艺青年的内心,他死前对高淳的责骂明显就是世俗对于文青的刻板印象,因此高淳对武胜的态度其实就是他对世俗的态度。在高淳和武胜因黑鱼问题初步产生矛盾时,高淳选择了退让,将黑鱼从船内挪置船外,之后船再次因故障停航,武胜就和高淳翻脸,这一次高淳没有退步,而武胜则被绞死在螺旋桨下,巧合的是发动机恰恰在武胜落水的同时恢复,和影片开头高淳一发现诗集就恢复类似,好像就是等着武胜下船一样。高淳从妥协到决绝的态度转变其实是他回归自我的体现,而导演通过武胜这个人物实现了这一过程。
之后高淳继续航行,追寻安陆的踪迹,但却发现凡是三峡大坝建成后改变或淹没的城市均无安陆身影。安陆消失的原因很好理解,因为承载高淳回忆的城市已经改变或者不在了,所以他无法遇见安陆。这段行程中,导演安排了老船员祥叔出走的情节,出走的原因是他放走了罗老板的货,祥叔在江上漂泊了大半辈子不可能不知道罗老板这一类人的手段,但他还是选择放了那条鱼,他留下的信中说:有了这条鱼江就活了。可见他对长江的感情是凌驾于生命之上的。祥叔放生的念头我猜测是武胜死后他在船底听到白豚鸣叫时产生的,也许是感悟到某种使命感,也许是情节里暗藏了某些与长江白豚相关的古老传说,我无从知晓,但这一段留白确很能让人回味琢磨。祥叔这一角色的意义我推测是为巩固高淳、安陆、长江之间的联系,因为白豚是安陆的化身,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白豚就是长江本身,安陆也曾高喊过:这是我的长江。可见导演在安陆、白豚和长江这三个意象的定位上是非常模糊暧昧的,其间的关联只可意会。而高淳其实是子承父业漂泊江上,他的志向一直是写诗,因此本身可能对长江并无太深的情感,他与安陆的情感要过渡至对长江的情感需要一定的枢纽,在我看来这一枢纽就是祥叔。
之后船行至丰都、涪陵、江安,高淳慢慢找到了故事的起点,回忆起两人初遇时的情景。在江安,高淳因追寻安陆而被困在江中,在回想起安陆出走以及诗朗诵的片段后,白豚突然出现为他解了围,这就像郁结多年的心结被解开一样,于是接下来就浮现出高淳安陆对话的场景,高淳撕碎诗集,终于放下了那段回忆。
最后高淳到达了和罗老板约定的交货地点宜宾,在船尾写诗时被罗老板派的杀手杀死。在高淳死前白豚从船底游过,水中浮现出安陆的身影。这里是高淳初识安陆的地方,也是高淳生命的终点。
之后导演加了高淳在长江源头追寻安陆的情节,高淳发现了安陆母亲的墓碑,墓旁安坐着一位老人,在高淳与这位疑似安陆父亲的老人对视之后,高淳回首看到了长江的身影,最终镜头定格在佛像边安陆面江而立的背影。结尾这段超现实文本让高淳、安陆、长江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得到了再一次的加深和升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