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時期後宮女子來源

隋唐和五代時期,後宮制度逐漸走向完備,其中隋煬帝參照周禮和舊制,作了很大的貢獻,唐朝後宮制度幾乎全部承襲自煬帝,同時後宮人口逐漸膨脹,達到鼎盛。

白居易《長恨歌》說:後宮佳麗三千人。杜甫《觀公孫大娘舞劍器行》說:先帝侍女八千人。聽上去像誇張手法,實際上並非。李百藥的《請放宮人封事》曾論及唐太宗時“無用宮人,動有數萬”,《新唐書》則說到唐玄宗時期,“開元、天寶中,宮嬪大率至四萬“。

按照天寶十三年當年官方的戶口統計數:當年全唐人口是 5288 萬,如果男女比例 1:1 計算,宮廷女子佔到了全部女性的 1/650 ,已經是相當高的佔比。

到唐末五代,各個勢力偏安一方,後宮人口才相應減少。後梁朱溫只有“嬪妾數百”,後唐莊宗李存勖因爲有宮嬪超兩千人,還被契丹耶律阿保機當成好色的反面典型譏諷。成都小朝廷孟昶,也有“宮娥數千”。

後宮女子是怎麼來的,大約有以下四種方法。

(一)徵聘

這是最正規的方法,通過徵聘而入後宮的女子很少,基本出自貴族豪門。比如隋煬帝的蕭皇后,是南朝梁的宗室女;唐太宗的楊妃,是隋煬帝的女兒;唐憲宗的郭貴妃,是郭子儀的孫女。這些徵聘多數是出於政治原因,當然也有因才學和美色聞名而受到徵聘的,比如武則天就是因美貌聞名而受聘進宮。

(二)採選

這是宮廷女子較大的一個來源。隋唐兩朝都多次在民間廣泛爲自己、爲太子、爲諸王大量採選女子。

一般爲太子和其他皇子選妃嬪,會有意挑選“良家子”,以免皇室後裔出生在卑賤之家。唐玄宗時期,因看見太子東宮內比較蕭條,特意爲他採選“人間女子細長潔白者”以賜太子。“細長潔白”,也可體現當時的一種審美觀。唐文宗時,也曾令百官“舉言十歲已來嫡女及妹、侄、孫女”,爲太子選妃。除此以外,如果只是爲了滿足聲色之娛,則未必需要良家子,只要採選有才藝和美色的就可以了。

(三)進獻

進獻也是一種特殊的方法。唐祕書監鄭普思爲求升遷,把女兒獻入宮內,遭到鄙視和彈劾。崔湜更是將妻子和兩個女兒一起獻入東宮,淪爲笑柄。唐後期公主、郡主一次進獻十幾、或數十名女子入後宮,已成風氣,爲此唐敬宗曾專門爲此下詔禁止。後唐莊宗劉皇后,是幼年在兵亂中,被將軍俘獲後獻入宮中,後來其擔任醫者的父親找到宮中求見,劉皇后怕暴露自己不是“良家子”的出身,不肯相認並下令將其父親亂棍毆打逐出。

(四)罪沒

因家人犯罪而被株連廢籍,收入宮中爲奴婢,也是後宮女子的大量來源。比如唐律規定:犯謀反、大逆等重罪的,其母、女、妻妾、子妻妾、姊妹及奴婢等一併沒官。

這其中絕大多數將永生爲奴婢,只有極少數幸運者能得到寵幸,留下姓名。比如北周名將尉遲迥的孫女,因尉遲被隋剿滅沒入宮中,偶然得到了隋文帝的臨幸,又被憤怒的獨孤皇后下令殺死。上官婉兒,也是因祖父得罪武則天,尚在襁褓中就沒入掖庭。唐玄宗時期,還特別下過一道《禁蓄別宅婦人制》,下令把百官們養在外面的情婦全部沒入宮中。

總體來看,罪沒者是後宮裏最卑賤的一個羣體。

除了罪沒者,一般通過正常途徑入宮的女子,年齡大約都在 13 —18 歲之間,需要說明的是,儘管有人以入宮爲榮耀,但民間一旦聽說有采選之事,絕大多數還是以害怕擔憂的情緒爲主,許多人家匆匆爲女兒選配人家着急出嫁,常常有爲平息民憂而不得不罷選的事情發生。

元稹《上陽白髮人》一詩形象描述“花鳥使”採選民女的場景:醉酣直入卿士家,閨闈不得偷回避。良人顧妾心死別,小女呼爺血垂淚。十中有一得更衣,九配深宮作宮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