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論文,上手指南

一、先想先寫最後做:

1. 做研究之前,必須想清楚:結果能不能發表?發表在哪裏?

2. 先把文章大框寫好,空出數據,等做完實驗填完空就可以發了;正所謂心中有溝壑!

3. 在未搞清“寫什麼、發哪裏、自己研究與同類研究有何出色之處”之前,就不要動手做!

4. 繼續去看文獻,去想;想不清楚就做還不如不做!

5. 要想這樣做,就得先看文獻!要知道如何把文章架起來、要知道別人是如何討論的、要知道自己的數據是不是說明了與別人不同的東東或別人沒有做過……這個過程就是閱讀文獻及思考的過程,這些搞清楚了,寫就簡單了!

6. 要是先做事,做完發現別人做過,或無法用理論來解釋,豈不是冤大頭?

二、如何科學選題:

  1. 課題選擇和國際接軌。想在國際核心期刊發表文獻,就必須瞭解國際研究動態,選擇與國際學術研究合拍的課題。由於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我國科學研究選題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一定距離。我國一家權威科研機構不久前在國內挑選了許多前沿領域的研究課題,準備參與國際合作,但到美國後發現近三分之二的課題已經不屬前沿,在美國很少有人研究。在高校,一些教師治學嚴謹、基礎紮實,但科研成果不突出,重要原因就是不重視有關領域學術動態,不能選得合適的課題。

  2. 課題要有可發展性。課題可發展性對高水平論文的持續產出具有極大作用。中國科技大學範洪義另闢蹊徑,發展了諾貝爾獎得主狄拉克(Dirac)奠定的量子論的符號法,系統地建立了“有序算符內的積分理論”,1998年有24篇論文被SCI收錄;他對自己論文高產的解釋是,研究“具有開創性,突破一點以後就可以向縱深發展,使研究工作自成系列、成面成片”。我院被SCI收錄論文最多的楊新民老師從事凸性理論研究,該理論興起於 20世紀70年代,90年代進入高峯。作爲新興研究領域,該理論本身有許多尚待研究之處,同時該理論也可用來解決最優化方面的問題。反之,有人由於所接觸的問題已處於該研究分支的末端,即使在該點上有所突破,也難持續發展。

3. 藉助工具選題:①查閱有關領域的檢索工具,這些工具各高校都有;②瞭解SCI收錄期刊所反映的科技動態,ISI期刊信息可從http://www.isinet.com查獲,也可從SCI印刷版每期A、D分冊的來源出版物目錄(Lists of Source Publications)查找,還可從ISI引用期刊報告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簡稱JCR)瞭解期刊信息,該文獻有印刷版、網絡版(JCR on the Web)和光盤版 (JCR on CD-ROM);③利用ISI提供的選題工具幫助,例如,能對正在開展的工作進行量化分析以保證用戶科學研究同科學發展趨向一致的(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介紹有關最傑出人物研究狀況、有關領域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向的(ISI Highly Cited.com);④利用網上數據庫瞭解國際學術研究動態及有關資料。只要有心參與國際學術競爭,選擇與國際學術研究接軌的課題並不存在難以克服的障礙。

三、如何獲得好的idea

無論是臨牀還是基礎科研,最關鍵的是idea,idea的出臺決定了科研水平和檔次。高水平的科學家一聽你的科研課題和方向,就能判斷你科研水平。因此,獲得好的idea是至關重要的。

1. 優秀科學家要具備敏銳的科研嗅覺,而這種敏銳性是經過長期的思考和實踐獲得的。通過幾天或半個月的苦思苦想得到了一個自以爲很好的idea,很可能是別人十幾年前就做過的工作。但新手上路時重複一些經典實驗以獲得經驗是很正常的。此外,科研要注重質量,千萬不要爲單純地追求數量而令懂行的人嘲笑。如何獲得 idea呢?

A. 大量地、仔細地閱讀文獻,多聽學術報告、多與同行探討,從中獲得啓示,不能急於求成。

B. 總結感興趣領域內尚未探討過但很有意義的課題;

C. 總結爭論性很強的問題,反覆比較研究方法和結論,從中發現切入點;

D. 善於抓住科研過程中遇到的難以解釋的問題,往往會成爲思維的閃光點;

E. 細緻地擬定方案,論證可行性。

2. 獲得idea的兩種途徑:傳統途徑就是先閱讀大量科研論文,弄清目前的研究現狀和要解決的問題等;非傳統的途徑是自己先冥思苦想一段時間,有了自己的 idea後再去查文獻。這樣不會讓以往的研究限制你的思維,不失爲一個很好的方法。別人沒作過的東西,也許不是因爲別人沒想到,而是因爲沒有意義或者沒有可能性。

3. 獲得良好idea的基礎前提:

A. 在科研前必須彌補基礎知識,這是看懂文獻的基礎。

B. 廣泛閱讀文獻是支撐。碩士至少查閱600篇,粗看300篇,細看100篇,研讀50篇。博士至少再多一倍,並始終關注國際動態。

C. 學會閱讀文獻,讀懂文章。建議先review再article,先中後英;看10-20篇review後看研究性論文。拿到一篇研究性論文,先看標題,立即停住,問自己幾個問題:(1)想想別人這文章是怎麼做的(可參考材料方法)?會做哪些內容來說明其標題?(2)明白他爲什麼要做這個嗎?(3)如文章是近半年內發表的,該文章解決了什麼問題?引出了什麼問題(結合你看的綜述)?接下來仔細看摘要,就知道你的想法是否與別人吻合?(4)看完實驗結果,再思考有什麼地方不完善?有沒有深入或拓展到底?一般來說,SCI-3分以下的文章只可能做了一部分機理,下面肯定有東西可做,關鍵是你自己要思考,去發現。

4. 長期作戰持之以恆。做好上面所述要求肯定會有所謂idea,但過程艱辛,需長時間磨練,需要patience和passion。有天賦的人能考上海中科院生命科學院,北京中科院那幾個所,北大、清華。耐心幹5年,這些地方正爲中國帶來更多本土nature、science文章。

四、博士如何出牛文章?

1. 幾點忠告:多看paper沒有壞處;多找非老闆的其他人,如其他教授,postdoc,前輩師兄等討論,借雞下蛋;可以動手的東西容易上手,比如軟件等;找機會去開會,認認牛人,不發paper,做做volunteer,或者參加phd symposium之類。五主動參加seminar,自己講幾次看過的paper,最好自己組織一個topic拉幾個師兄弟和postdoc參加,注意找幾本教科書看看,打好基礎。

2. 如何獲得IDEA:

A. 需對研究的領域有一個全局性瞭解,按老闆的話說是要有bird eye。

B. 要有bird eye,需比較全面地閱讀本領域文章。讀文章要其idea,總結成一句話,並用卡片記錄好,分類整理。如果把別人文章的idea總結成一句話,就容易理解它的本質,也好作變化。

C. 讀了很多文章後,可以寫一個special study,將讀過的本領域東西系統總結在一起,相當於你的綜合理解,也就是bird eye看到的東西了。以後翻閱起來也相當方便。

D. 用心分析別人的idea,任何一個idea都有weakness;想辦法解決它,那就成自己idea。最好的辦法就是看大牛的paper,無論他有多牛,他的文章總是在說一個方面,總有其他東西沒有包括進去,把他的文章認真精讀了,總會發現漏洞和不足或不全面之處,然後你就知道怎麼做了。記住:每篇文章幾乎都有沒有考慮完全的東西。

E. 時不時閱讀更廣泛領域的東西,擴大bird eye範圍,對領域外的感興趣的文章進行copy收藏,這個叫walk around a little bit,很多領域外的東西可以借鑑、學科交叉從而產生new idea。

F. 經常跟牛人、博士後或高年級博士等有思想的人(最好不是相同專業,而是相關專業或交叉學科)討論,也容易出idea。再有就是,關注其他專業的書籍、雜誌等信息,從中獲取交叉創新idea

第二部分 SCI論文寫作

一、寫作框架和各部分要求

Title: Be short, accurate, and unambiguous; Give your paper a distinct personality; Begin with the subject of the study.

Introduction: What is known; What is unknown; Why we did this study?

Methods: Participants, subjects; Measurements; Outcomes and explanatory variables; Statistical methods.

Results: Sample characteristics; Univariate analyses; Bivariate analyses; Multivariate analyses.

Tables and figures: No more than six tables or figures; Use Table 1 for sample characteristics (no P values); Put most important findings in a figure.

Discussion: State what you found; Outline the strength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Discuss the relevance to current literature; Outline your implications with a clear "So what?" and "Where now?"

References: All citations must be accurate; Include only the most important, most rigorous, and most recent literature; Quote only published journal articles or books; Never quote "second hand"; Cite only 20-35 references.

Formatting: Include the title, author, page numbers, etc. in headers and footers; Start each section on a new page; Format titles and subtitles consistently; Comply with "Instructions to authors".

二、英文寫作的語言技巧

1. Introduction:

A. 如何指出當前研究的不足並有目的地引導出自己研究的重要性?在敘述前人成果之後,用However來引導不足,提出一種新方法或新方向。如:However, little information(little attention/little work/little data/little research……)(or few studies/few investigations/few researchers/few attempts……)(or no/none of these studies……)has(have)been done on(focused on/attempted to/conducted/investigated/studied(with respect to))。如:Previous research (studies, records) has (have) failed to consider/ ignored/ misinterpreted/ neglected to/overestimated, underestimated/misleaded. thus, these previous results are inconclisive, misleading, unsatisfactory, questionable, controversial. Uncertainties (discrepancies) still exist……研究方法和方向與前人一樣時,可通過以下方式強調自己工作:However, data is still scarce(rare, less accurate),We need to(aim to, have to) provide more documents(data, records, studies, increase the dataset). Further studies are still necessary(essential)……

強調自己研究的重要性,一般還要在However之前介紹與自己研究問題相反或相關的問題。比如:(1)時間問題;(2)研究手段問題;(3)研究區域問題;(4)不確定性;(5)提出自己的假設來驗證。如果你研究的問題在時間上比較新,你可大量提及時間較老問題的研究及重要性,然後(However)表明“對時間尺度比較新的問題研究不足”;如果你的是一種新的研究手段或研究方向,你可提出當前流行的方法及其物質性質,然後(However)說對你所研究的方向方法研究甚少;如果研究涉及區域問題,就先總結相鄰區域或其它區域的研究,然後(However)強調這一區域的研究不足;雖然前人對某一問題研究很多,但目前有兩種或更多種觀點,這種uncertainties或 ambiguities值得進一步澄清;如果自己的研究是全是新的,沒有前人的工作可對比,你就可以自信地說“根據假設提出的過程,存在這種可能的結果,本文就是要證實這種結果”等等。We aim to test the feasibility (reliability) of the……It is hoped that the question will be resolved (fall away) with our proposed method (approach).

B. 提出自己的觀點:We aim to//This paper reports on//This paper provides results//This paper extends the method//This paper focus on……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Furthermore, Moreover, In addition, we will also discuss……

C. 圈定自己的研究範圍:introduction的另一個作用就是告訴讀者(包括reviewer),你文章的主要研究內容。如果處理不好,reviewer會提出嚴厲的建議,比如你沒有考慮某種可能性,某種研究手段等。爲減少這種爭論,在前言的結尾就必須明確提出本文研究的範圍:(1) 時間尺度;(2) 研究區域等。如涉及較長的時序,你可明確提出本文只關心某一特定時間範圍的問題,We preliminarily focus on the older (younger)……如有兩種時間尺度 (long-term and short term),你可說兩者都重要,但是本文只涉及其中一種。研究區域的問題,和時間問題一樣,也需明確提出你只關心某一特定區域!

D. 最後的圓場:在前言的最後,還可以總結性地提出“這一研究對其它研究有什麼幫助”;或者說further studies on……will be summarized in our next study (or elsewhere)。總之,其目的就是讓讀者把思路集中到你要討論的問題上來。儘量減少不必要的爭論(arguments)。

2. Discussion:

A. 怎樣提出觀點:在提出自己的觀點時,採取什麼樣的策略很重要,不合適的句子通常會遭到reviewer置疑。(1)如果觀點不是這篇文章最新提出的,通常要用We confirm that……(2)對於自己很自信的觀點,可用We believe that……(3)通常,由數據推斷出一定的結論,用Results indicate, infer, suggest, imply that……(4) 在極其特別時纔可用We put forward(discover, observe)……"for the first time"來強調自己的創新……(5) 如果自己對所提出的觀點不完全肯定,可用We tentatively put forward (interrprete this to…)Or The results may be due to (caused by) attributed to resulted from……Or This is probably a consequence of……It seems that……can account for (interpret) this……Or It is posible that it stem from……要注意這些結構要合理搭配。如果通篇是類型1)和5),那這篇文章的意義就大打折扣。如果全是2),肯定會遭到置疑。所以要仔細分析自己成果的創新性以及可信度。

B. 連接詞與邏輯:寫英文論文最常見的毛病是文章的邏輯不清楚,解決方法如下。

(1)注意句子上下連貫,不能讓句子獨立。常見的連接詞有,However, also, in addition, consequently, afterwards, moreover, Furthermore, further, although, unlike, in contrast, Similarly, Unfortunately, alternatively, parallel results, In order to, despite, For example, Compared with, other results, thus, therefore……用好連接詞能使文章層次清楚,意思明確。比如,敘述有時間順序的事件或文獻,最早的文獻可用AA advocated it for the first time.接下來可用Then BB further demonstrated that. 再接下來,可用Afterwards, CC……如果還有,可用More recent studies by DD……如果敘述兩種觀點,要把它們截然分開AA put forward that……In contrast, BB believe or Unlike AA, BB suggest or On the contrary (表明前面觀點錯誤),如果只表明兩種觀點對立,用in contrast BB……如果兩種觀點相近,可用AA suggest……Similarily, alternatively, BB……Or Also, BB or BB allso does……表示因果或者前後關係可用Consequently, therefore, as a result……表明遞進關係可用furthermore, further, moreover, in addition……寫完一段英文,最好首先檢查是否較好地應用了這些連接詞。

(2) 注意段落佈局的整體邏輯:經常我們要敘述一個問題的幾個方面。這種情況下,一定要注意邏輯結構。第一段要明確告訴讀者你要討論幾個部份……Therefore, there are three aspects of this problem have to be addressed. The first question involves……The second problem relates to……The third aspect deals with……清晰地把觀點逐層敘述。也可以直接用First, Second, Third, Finally……當然,Furthermore, in addition等可以用來補充說明。

(3) 討論部份的整體結構:小標題是把問題分爲幾個片段的好方法。通常第一個片段指出文章最重要的數據或結果;補充說明部份放在最後一個片段。一定要明白,文章的讀者分爲多個檔次;除了本專業的專業人士讀懂以外,一定要想辦法能讓更多的外專業人讀懂。所以可以把討論部份分爲兩部份,一部份提出觀點,另一部份詳細介紹過程以及論述的依據。這樣專業外的人士可以瞭解文章的主要觀點,比較專業的討論他可以把它當成黑箱子,而這一部份本專業人士可以進一步研究。

C. 討論部分包括什麼內容?(1)主要數據及其特徵的總結;(2)主要結論及與前人觀點的對比;(3) 本文的不足。對第三點,一般作者看來不可取,但事實上給出文章的不足恰恰是保護自己文章的重要手段。如果刻意隱藏文章的漏洞,覺得別人看不出來,是非常不明智的。所謂不足,包括以下內容:(1)研究的問題有點片面,討論時一定要說,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is study has examined only……We concentrate (focus) on only……We have to point out that we do not……Some limitations of this study are……(2)結論有些不足,The results do not imply……The results can not be used to determine(or be taken as evidence of)……Unfortunately, we can not determine this from this data……Our results are lack of……但指出這些不足之後,一定要馬上再次加強本文的重要性以及可能採取的手段來解決這些不足,爲別人或者自己的下一步研究打下伏筆。Not withstanding its limitation, this study does suggest……However, these problems could be solved if we consider……Despite its preliminary character, this study can clearly indicate……用中文來說這是左右逢源,把審稿人想到的問題提前給一個交代,同時表明你已經在思考這些問題,但是由於文章長度,試驗進度或者試驗手段的制約,暫時不能回答這些問題。但通過你的一些建議,這些問題在將來的研究中有可能實現。

3. Others:

A. 爲使文章清楚,第一次提出概念時,最好以括弧給出較詳細解釋。如文章用了很多Abbreviation可用兩種方法解決:(1) 在文章最後加上個Appendix,把所有Abbreviation列表;(2)在不同頁面上不時地給出Abbreviation的含義,用來提醒讀者。

B. 絕對不能全面否定前人的成果,即使在你看來前人的結論完全不對。這是對前人工作最起碼的尊重,英文叫做給別人的工作credits.所以文章不要出現非常 negative的評價,比如Their results are wrong, very questionable, have no commensence, etc.遇到這類情況,可以婉轉地提出:Their studies may be more reasonable if they had……considered this situation.Their results could be better convinced if they……Or Their conclusion may remain some uncertanties.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