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永不止步的進取精神的勤奮

一種永不止步的進取精神的勤奮
邵道生

   當我們從記事起,老人們就用“勤學苦練”、“勤能補拙”等這類格言要求、勉勵我們。

    當我們稍稍懂點事後,就慢慢地知道這些警句所含的深刻哲理。

    的確,誠如唐人韓愈所說的那樣:“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有的人爲什麼能成功,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勤奮;有的人爲什麼總是失敗,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勤奮;有的人爲什麼老了之後後悔不迭,也在於自己過去的不勤奮。

    所以,勤奮這兩個字,對一個人的學習、工作、事業,對一個人的生活、婚姻……總之對一個人的發展實在是太重要了。   

    宋朝有個大改革家王安石曾寫了一篇《傷仲永》的文章,說的是江西金奚縣有個五歲的孩子叫方仲永,天資聰明,五歲時就能寫詩,同縣人都稱讚他,並以賓客之禮對待他的父親,有的人甚至還給他父親一些錢財銀兩。方仲永的父親感覺這樣不錯,於是每天帶着孩子外出做客接受招待,沒有讓他進一步學習。到方仲永十二、三歲時,王安石見他時,他寫出的詩已不是很好了,又過了七年之後,王安石路過該地一問此人情況,他人告訴王,方仲永已經不會寫詩了。

  所以從古時起就有很多勤奮的格言,如“勤學苦練”、“勤勉爲德行之本”等等。勤奮,對一個人的學習、工作、事業,對一個人的生活、家庭、婚姻,對一個人的生存、發展,對一個人的自我實現,實在是太重要了。

  其實,有一個道理是誰都知道的,人一生下來並非是什麼都行,都能耐的,而且人總有這個或那個弱點,靠什麼來彌補?靠的是勤奮。古人說得好:“勤能補拙。”有的人天資確是平平,但是,別人一次就能學會的,他就花十次、二十次去學,別人需別人需要十次能學會的,他就花幾百次、上千次地學……最終結果如何,“最笨的鳥”也飛了起來的,有時,甚至會比那些“聰明的鳥”先飛了起來。

  那麼,勤奮究竟是什麼呢?

    勤奮就是人的一種永不止步的進取精神。凡勤奮的人不管是天分高的或天分低的,都有一個明確的奮鬥方向,有一個明確奮鬥的目標,一旦志向確定就不會退縮,永遠不會滿足於現狀,好了還要好。這類人學習目的明確,事業心很強,往往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有股子向前闖的氣,因而奮發,因而不怕犧牲、不怕困難,發現自己落後了,有什麼不足,就急起直追,有一股自強不息的勁頭,他們的人生哲學就是:向前,向前,再向前。

    勤奮就是一種耐能可貴的實幹精神。這類人對學習、對工作、對事業都是勤勤懇懇、踏踏實實,不好高騖遠,務實,不幻想,不空談,幹事不心血來潮,不一蹴而就,不投機取巧,不圖虛名,無論是大事小事,無論是有利的事無利的事,無論是有名的事還是無名的事,無論是簡單的事複雜的事,只要認爲自己能幹的,總是有一分力就出一分力,有一分光就發一分光,決不偷懶,堅決地誌辦,天生有一股認真的勁。所以,當許多偉人在談及什麼是天才時,就有以下這樣的格言:天才“只有努力和方法”,“只不過是最大的耐力而已”,“只是無限的慘淡經營與勤勉”…… 對這類人幹事,始終讓人放心。

  勤奮就是一種永遠不會消退的鬥志,是人的一種毅力。這類人不是不會遇到困難、挫折,也不是不會遭到失敗,而是有一種正確的態度對待,他們會“忍”, 遇到挫折,決不消沉和哀聲嘆氣;即使不成功、失敗了,也決不半途而廢。他們的身上有一種耐能可貴的韌的戰鬥精神,有一股不屈不撓的意志品質,因而能克服任何的障礙。他們有一種韌的戰鬥精神和不屈不撓的意志品質,會經得起失敗帶來的難受、痛苦,也決不因爲遭受挫折而半途而廢,而是迎着困難上,跟風浪搏鬥,因而他們總能戰勝困難,總是最終的成功者。

  那麼,哪些人不會勤奮?

  無志者是不會勤奮的。對一個人來說,一個人有沒有志向、志向的大小是非常重要的事。爲什麼人們常說“有志者事竟成”呢?因爲志向可以成爲人前進的動力,可以鼓舞人的工作。若是一個人無志向,必然會糊里糊塗過日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什麼也幹不了,什麼也成不了。所以明人王守仁說得好:“凡學之不勤,必其志未篤也。”

  貪圖安逸者是不會勤奮的。一般來說,從小生活在條件優越家庭中的人,若是過慣了那種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一般是勤奮不起來的。爲什麼?因爲對他來說,什麼都有了,什麼都是現成的,還用得着自己努力、奮鬥嗎?

  缺乏責任心的人是不會勤奮的。勤奮從何而來?從崇高的責任心而來。強烈的責任心會迫使人們夜以繼日地去工作,迫使人們去完成他人不能完成的人。而對於那些缺乏責任意識的人來說,他既用不着對社會、對他人負責,也用不着對自己負責,也就不會去好好地工作,能偷懶就偷懶,能省時就省時,會談得上勤奮嗎?。

  懶惰者是不會勤奮的。人一旦養成了懶惰的習慣,就不好辦了。這類人因爲懶惰而變得毫無生氣,變得非常怕喫苦,什麼都跟你拖,今天能幹的就拖到明天,原來能幹、會幹的事也不幹,結果如何?就像一臺機器一樣,久不用就長鏽了,有許多人就是因爲這個懶惰而開始衰敗下去。

  投機取巧者不會勤奮。人們常說聰明反被聰明誤。後面一個“聰明”指的是什麼?指的就是耍“小聰明”,就是投機取巧,就是不肯下苦工夫,就是懶惰……總之,因爲不勤奮,因而失去了成功的可能,失去了成才的可能,失去了創造奇蹟的可能。

  那麼,一個人怎樣做才能勤奮起來呢?

  首先是要有大志。勤奮是一種孜孜不倦,需要持久的動力。這個動力就是有沒有志。如果一個人無遠大的志向,那麼做起事來就會犯冷熱病,忽冷忽熱,什麼都是三分鐘的熱度,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順利時勁很大,一遇挫折就好像掉到冰窖之中。所以明朝學者王守仁說:“凡學之不勤,必其志未篤也。”勤奮這種品質只有依靠志向才能持久。

    其次是慾望不能多而雜,要撲滅不必要的慾望。那種這也想做那也想幹的人,那種一會兒忙金錢一會兒忙上位一會兒忙名利的人,看起來很勤奮,但是,因爲爲慾望所惑,把握不住奮鬥方向,最後的結果必然是一事無成。勤奮是學習上的、事業上的、工作上的勤奮,是專一意義上的努力,這種人的慾望不多不雜,今天忙這個,明天又忙那個,看起來很勤奮,實是一心兩(多)用,結果什麼事情都做不了。爲什麼一個人不專心?重要的原因是爲各種慾望所惑,或是爲名,或是爲利,或是爲地位……所以,要勤奮就得少欲,,就得清心寡慾,就得與各種誘惑人的慾望鬥。

  其三是要作好艱苦奮鬥的準備。一般而言,在環境條件不是很好的氛圍中長大的孩子比較勤奮。因爲他們從小就懂得生活的艱辛,就懂得要改變惡劣的環境必須依靠自己的努力;而那些習慣於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人,只知道安逸,只知道過舒適的生活,只知道偷懶,只知道玩耍,也就談不上什麼勤奮了。

  其四是養成一種今日之事今日完的習慣。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做了這樣一首詩:“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勤奮實際上是一種習慣的養成,而關鍵有兩個:一是“及時”,不能將能在今天完成的事推到明天,推到將來去做,不珍惜時間的人是不會勤奮的;二是對勤奮的人來說是大小事情都想幹、能幹、會幹的,因而他們能從小事做起,從腳下做起,那種大事幹不來,小事又不願做的人,也是決不會勤奮的。

  要與冒將出來各種惰性鬥。有時(尤其是在功高名就的時候),人到了某個階段,就想閒逸,想偷懶,想玩耍,想……總之惰性一冒上來,不克服,人也就不會勤奮了。此時,一定要將冒將出來的消極東西撲滅下去,決不能讓它得逞。    

  總之,勤奮可以使人成材,可以創造人世間的奇蹟,也可以改變人生……勤奮是一個非常討人喜歡的品質,但是,要想讓自己成爲一名勤奮的人,卻不是很容易的,稍稍“不慎”(譬如怕喫苦),一些不好的東西(如偷懶)就會跑到你的身上了。看來,解答開這個謎只能靠自己的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