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故事:一场特大洪灾引发的赣鄂皖三省划界

1. 长江与鄱阳湖洪灾

​近日,长江中下游地区连日暴雨,鄱阳湖水位已突破1988年的历史极限。江西北部鄱阳湖湖区周边,已有很多乡镇受灾,经济财产损失难以计量。

笔者虽非江西人,但在浔阳江畔工作生活了数十年,九江是我半个故乡。目前虽在外地居住,也是心系故土,希望洪灾能早日被消弭。

有人问,如果九江市会不会被淹?鄱阳湖守不住怎么办?

我的回答是:由于地势原因,九江大面积被淹的可能性很低,如果江西仍然守不住,江北的湖北黄梅县,尤其是安徽安庆地区,就要承受更大的灾难。那边是蓄洪区,为了保南京,就只有牺牲江北。

为什么呢?我找来一张安徽省地势图,裁切了左下角皖西南部分:

三省交界地势图

图中可见,江西、湖北、安徽在九江市到湖口县中间交界,长江以南是江西,江西在江北没有土地,湖北黄冈市的黄梅县与安徽安庆市的宿松县沿大别山余脉在龙感湖划界。

图中下部细长如河道的,是鄱阳湖出口,鄱阳湖难以泄洪,也是因为这个咽喉太窄。如果通道更宽,出水更畅,鄱阳湖洪水能排入长江(之前是长江水位更高),造成江水进一步上涨,甚至九江市区被淹,那么从江北的湖北武穴到黄梅,安徽的宿松、望江到安庆市,这几百公里将是一片汪洋,为了保南京,只有在这一片泄洪。

历史上,这一片从来没有消停过,甚至因为一场人类百年以来损失最大的洪灾,引发了三省重新划界。

为什么这里容易发生洪涝灾难?为什么要重新划界?这就是本篇的主要内容。

2. 历史地图

当年的三省省界可不是现在这样。以前的长江,也不是从江西身边擦身而过。

最近正在研究中国大陆的地势和中国历史图册,就找来了一份光绪三十四年(1909年)第三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大清帝国全图》,也别扯什么帝国,三年后大清就亡了。

1909年版大清帝国全图江西分图

与前一张地势地图相比,看看差别是什么。

首先看地名。图中上左的“广济”就是武穴,鄂皖两省的交界处的地名与现在基本相同。九江市清代为九江府,市区名“德化”。

地理差别比较明显。鄱阳湖的湖面比现在宽阔得多,只有湖口依然狭窄。这是朱元璋、陈友谅打仗的地方,如果以现在的宽度,几百艘舰船挤在一起,贴身肉搏即可。

更大的地理差别在江北,湖泊占地面积更大,只有感湖和白(泊)湖两个名称,彼此相连,左侧还有面积不小的太白湖、武山湖。

请注意行政区划的差别,从湖北武穴到安徽望江,江北的沿江区域,尤其是九江对面的小池镇,都被划归于江西。湖北黄梅县没有沿江区域,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小池镇(小池口)有个凸起,那是为了将整个镇子和周边包容。

这种行政区划会不会是暂时的?我们找来一张千年前的南宋地图看看看。

南宋 江南西路地图

江南西路,就是江西的由来。可以看出,江州(九江)左右与湖北、安徽的划界和现在一致,江北沿线的行政区划不属于江州。这是为什么?

宋代的龙感湖主体叫大雷池,也有小雷池,就是“不敢过雷池一步”中的雷池,成语产生于东晋,那时候龙感湖一带叫雷池,雷池直通长江,在九江对面有出口,这就是小池口(小雷池出口)名字的由来。

有意思的是,东晋时期,江北小池一带,又归属于江南管辖。这又是为什么?

再来看看西汉地图:

西汉 扬州刺史部地图

长江那时候就叫“江”,黄河叫“河”,所以长江名为“江水”。这一段的江水以北属扬州刺史部庐江郡,江水以南属扬州刺史部豫章郡。请注意图中心靠左上的“寻阳”,在江北,就是九江古称浔阳的由来。

地理变化就更大了,九江到湖口对面的江岸呢?答案是没有,那时候这一片江湖不分,是绵延百里的湖泊沼泽,湖北黄梅县和安徽宿松县绝大部分区域都在水里。没有小池口,也没有龙感湖和雷池,这里就是著名的彭蠡泽,与云梦泽齐名。

汉代以前的图就不用看了,九江市区还泡在水里呢。

3. 江湖与省界的演变

通过对历史地图的查阅,可以对江西、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的地理与行政区划演变,做出如下总结:

● 汉代以前,该区域为彭蠡泽,是方圆数百里沼泽湖泊,华夏文明尚未涉足此地。

● 汉代,九江建县名柴桑,江北现湖北区域建县名寻阳,现安徽区域建县名松兹。三县中间为彭蠡泽,以江泽为界,北属庐江郡,南属豫章郡。

● 三国、两晋时代,因气候变化,长江江段成型,彭蠡泽缩小,出雷池、鄱阳湖,各与长江相连。东晋时期寻阳郡迁至江南,仍管辖长江两岸,湓城(九江市区)为江州州府。江州辖现江西、福建及广东北部,为东晋三大州之一。

东晋地图

● 唐宋,湖北黄梅、安徽宿松县治确立。雷池继续缩小,宋代改名为大雷池。雷池与长江隔绝,相隔部分产生的土地越来越多,由黄梅、宿松划分。

● 元明两代,有湖广(现湖南湖北)、江西、南直隶(现安徽、江苏)省,九江名称确立,九江府、黄州府(现黄冈)、安庆府以长江、雷池划界,省界与现在基本一致。

● 清代湖北、安徽建省,此地行政区划突变,黄梅小池镇起到彭泽县马当一带被划归九江府,其中小池镇及周边较大区域被命名为封郭洲。雷池缩小分隔为龙湖、泊湖等。为何做这种行政区划,后面解释。

清代地图局部

4. 民国洪灾及省界变迁

一百多年来,长江几次创纪录的特大洪水都发生在建国后,排名前三的是1954年、1998年和今年。其实,民国时期也有几次特大洪水,虽然水位记录低于现在,但造成的灾难几乎是毁灭性的。其中1931年江淮大水发生在湖北到江苏一带,竟有超过14万人被淹死,之后疫病、饿死有40多万,是百年来全世界致死人数最多的自然灾害。

由于彭蠡湖所在区域地势低且为大面积平原,1931年的特大洪水给这一区域造成了灭顶之灾,尤其是可怜的安徽,死亡、灾民人数为全国之最。

1931年大水后汉口市政府门前 来源:维基百科

据估计,1931年江淮大水,直接和间接造成的死亡人数在200万以上。如此巨大的损失,真的仅仅是因为天灾么?当然不是,是人祸,是运堤失修、防控疏忽、水政腐败等多种原因造成的。国家经济本就困顿,国民政府却在洪水暴发后仍将主要精力、财力用于围剿江西红军,而不是全力抗灾救灾,造成这样的后果就不足为奇了。

灾难之后,未必就是锐意改进,更可能是彼此推诿,尤其是在各省交界之处。于是,江西、湖北、安徽三省因长江、龙感湖一带的防汛问题就干了起来。鄂皖两省认为,长江两边都是你们江西的,破堤的责任当然在江西。江西也更冤,自己省里天天打仗,长江南岸都没钱修,却还要管江北,这算什么事儿?

吵了几年没结果,1935年,大洪水又来了,又进了百年灾害世界前十,民国期间老百姓真是可怜。灾难过去,三省继续吵架。

1935年洪水中的武汉 标语真讽刺 来源:网络

国民政府没办法,只好由行政院院长孔祥熙(蒋宋孔陈排第二)亲自考察,并于次年下行政命令,将江西管辖的江北区域全部划归湖北、安徽,恢复了明代的行政区划。这么划分的逻辑当然简单:各管各的,出了事自己负责呗。

5. 民国划界的利弊

简而言之,有弊而几乎无利,尤其对于江西。

首先看防洪,其实并无影响。洪涝灾害与行政区划无关。当国家经济繁荣、吏治清明、政令畅通时,再大的洪水也能扛。1931和1935,正是江西内战之时,国民政府自身统御能力薄弱,小灾也能发展成大祸。反观今年,水位创纪录,其实也没出大事,咱们有钱了。

抗洪本就应当是以国家水利部门为中心统一调配指挥,而不是各省各自为政,更不是江南堤坝加一尺,江北就再加两尺,那叫祸水东引。国家统一管理,该保障必须保障,该牺牲也要牺牲。一声令下,蓄洪区全民撤离,为了大局,淹就是了。

孔祥熙做这种破事儿,其实什么也没解决,典型的和稀泥,有这种总统连襟做的行政院长,怪不得国民党要丢天下。

孔祥熙、宋霭龄、蒋介石、宋美龄与宋母  来源:网络

清政府为何恢复了晋朝的行政区划,将江北划归江西管辖?

主要是为了军事,鞑子狡猾大大的。古代江防,必须要两岸同时指挥,决不能各自号令。从九江市到彭泽的小孤山和马当(后来著名的马当要塞)是长江中下游的战略要地,后来抗日战争的武汉会战,这一段打的时间最长,日本人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以江西跨长江占据此地,就是为了防止各省叛乱,借着长江输送兵力。这么划分,湖北到下游咽喉要道被卡死,安徽到上游也过不去。绕陆路?那边是龙感湖和大片沼泽,接着就是大别山了。而江西只占据了江边一小块地方,也没法翻天。清政府的这种伎俩很多,本文不再举例。

在江南不太平的时候,别的朝代也这么干。“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典故,就是江州最高军事长官(坐镇江北寻阳)警告荆州(湖南湖北)那边:别过来旅游,我背后是南京(东晋首府健康),你想来雷池游泳,咱们就开干!警告相当有效。

到了现代战争时期,这种行政区划已经没有了意义,江防由战区负责,中央统一领导,不会再发生清政府所顾虑的情况。

九江与小池 来源:网络

民国划界最大的弊端是对民生经济的影响。

先看湖北和安徽。安徽几乎没有影响,得到了沿江的一片良田,仅此而已,还是蓄洪区,该淹还是淹。湖北得到了小池,貌似获得最多。然而小池也没发展起来,还是个落后的乡镇,因为湖北不会对它投入。再者,小池口老百姓是不是希望被划归湖北?留在哪边对他们更好?

江西吃亏最大。至此,长江从江西的内陆江变成了省界,江西省更加封闭。九江从长江中下游最大的港口之一,江西省最大的商业城市的位置一路下滑。

城市经济繁荣的基础是交通运输,最传统的水路码头必须掌控江河两岸,统一调配,协同发展。不需要分析为什么,只要做如下假设:武昌、汉口如果分属两省,会不会有现在的武汉?南京对面的江浦和六合如果划归安徽,是什么结果?如果上海没有了浦东呢?反例有的是,镇江对面是扬州,靖江对面是江阴,都发展得怎么样?

如果九江保住了小池口,必然能将城市规模发展起来,最终对湖北黄梅和安徽宿松这类边边角角的小县更有好处。

所以说,1931年一场大水引发的三省划界,没解决抗灾,却坑了江西。

6. 题外的一段

几个月前就想写这篇文章,原因是3月份那个挺轰动的新闻,事情大家都知道,是非曲直也不需要再去评判。

事件一发生,我就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但还是选择了不闭口不言,一定要更要理解湖北人当时的情绪,憋了两个多月不容易,多少人的家就在九江。

我深感郁闷的是,不止一位湖北的好友,包括身边的同事,都是一口一个“你们九江如何如何”对我进行谴责。这事儿不是我干的,我又不在九江,也不是九江人,只是在那儿生活了几十年。你们都知道我是东北人,东北人在网上天天都被地图炮轰,都习惯了,但你们干嘛给我改籍贯?

真正感到悲哀的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起冲突的双方,很长很长时间是一家人。九江市区三分之一以上人口来自小池,全江西只有九江人说的北方话,其实就是湖北官话。

为什么,仅仅因为几十年前的行政区划调整,就能够让昔日的亲人彼此仇视?这种愈来愈严重的民族主义、地域主义,最后会是什么结果?

近日鄱阳湖大水,对面的湖北黄梅和安徽宿松,灾难只会更大,已有成千上万的百姓被转移安置。如果继续下雨,鄱阳湖扛不住了,那就只有放开江北的蓄洪区,老百姓经济损失最大的,还是江北。几千年了,从彭蠡泽到雷池到龙感湖,沧海桑田,结果却从未改变。

谷歌卫星图 鄱阳湖出口加宽,红点处为已守不住的九江江州镇

我们还是应当共同祈祷,希望灾难不要扩大。在灾难面前,没有什么湖北人、江西人或者安徽人,大家都是中国人。

你好了我也会好,我倒霉你也遭殃,只有精诚团结,才能共同战胜洪灾。

原创图文,请勿转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