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若林 | 九江文史——九江碼頭文化的歷史考察與借鑑(上)

說明:“潯陽文史”系列發佈老一輩九江文史專家們的文章,爲的是使他們的研究成果得以更廣泛傳播。除修訂個別標點,適當添加分段和圖片外,編者不對文章做更多修改。爲尊重原作者,文章首發於“潯陽敘話”公衆號,再由編者的公衆號“馮曉暉”轉發。

本篇選自2020年出版的潯陽文史參考資料叢書《潯陽軼聞》。

崔若林(作者像)

在悠悠歷史歲月中,九江碼頭有過驕人的輝煌,一路踏歌而行。爲更好地借鑑歷史,用科學的發展觀,對九江碼頭文化進行深入地研究,探討其形成軌跡和底蘊,探索人們的思想觀念與社會發展等方面的問題,爲充分發揮長江“黃金水道”和碼頭作用,打造沿江產業發展高地,助推長江中游中部城市集羣建設服務,大有裨益。

九江與碼頭興衰休慼相關。據考述,在古代,整個交通的發展都是以水路交通的開發與利用爲源頭的。“以船爲車,以楫爲馬,往若飄風,去則難從”,漢時,有“樓船貯在尋陽也”“尋陽是重要的港口和選船基地”,可見碼頭曾給九江帶來“興水之利”和商貿經濟的興盛與繁榮。晉代,九江即是“舟車輻輳,來商納賈”的通都大邑。

清末民初的九江碼頭  編者配圖

進入隋代,南北大運河開通,成爲南糧北運、商旅往來的重要水運通道,與贛江、大庾嶺古道相溝通,形成縱貫中國南北的水上運輸線,在經濟文化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它使全國交通形成以水運爲主的大網絡。南北物資、官郵、商旅多通過大運河——長江——贛江——大庾嶺——珠江運輸往來。而江州(九江)港在這個交通大網絡中起到了重要的中間港、樞紐港作用,突破了原來地區性港口的侷限,向全國性港口轉化,成爲全國交通運輸的重要一環,南北水上通道的重要港埠。

諸多史籍記載:“自唐以來,潯陽、武昌併爲濱江重地”,江州“蓋自豫章以西江(指贛江)與鄱陽(湖)之浸,浩瀚吞納而匯於湓口(九江城),則九江爲之都會”。江州“襟帶中流,舟車衝要”,“西挹武昌,東引京口(今江蘇鎮江市),陸通五嶺,江行岷漢,亦一都會”。這些對江州(九江)港地位作用的評價,是恰如其分的,它指出由於長江、贛江和鄱陽湖水系都彙集於九江,促使九江港成爲一個商業港埠,“萬商往來之區”,“舟子乘利涉,往來至潯陽”。明清時九江的商貿得到長足的發展,列爲中國“四大米市”“三大茶葉”之一。

從上述的材料可印證,交通對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其位置是十分顯明和重要的。沒有暢達的交通,便不能很好的開放交流,人們的思想觀念勢必保守,“知足常樂,小富即安”,經濟發展必然緩慢,社會發展必然滯後。因此,我們在運籌經濟工作,制定發展計劃的時候,一定要以科學的發展觀和戰略家的膽識和眼光,抓好交通建設,把包括水運在內的交通事業作爲經濟建設的“先行官”而破關奪隘,以交通線爲生命線去拉動經濟和社會發展。(水)路通則興,(水)路塞則衰。我們應當深刻體味九江碼頭文化的真諦。

清末民初的九江碼頭  編者配圖

碼頭與九江對外開放聯動發展。憑藉優越的地理位置,隨着長江航運業的發展和九江碼頭文化形成過程的演進,一方面人們的思想觀念在潛移默化發生變化,長期生活在當時這個相對封閉式小城鎮的九江人,開始走出九江,去領略外部世界,感受人類文明,走向文明。另一方面,更多的外地人紛至沓來,駐足安居,或務工,或經商,促使潯陽江畔漸次熱鬧起來。

據 1936 年第三期《工商新聞》載:“沿江碼頭一帶的工人,到現在還有萬餘”。這種熱鬧“又由碼頭一帶輻射全城,進而輻射到周邊廣大城鄉”。九江遂爲“四方商舟駢集其地”“上下往來者絡繹不絕”“馳驛奔軺者殆無虛日”,這一切的一切都極大地刺激和影響着九江人,使之於耳濡目染中發生思想觀念的轉變。

特別是商賈富豪的富裕生活,旺盛的購買力,使他們由好奇、羨慕,進而仿效,亦紛紛操作起各種手藝,在努力滿足“商賈雲集”之衣、食、住、行需要的同時,從經貿活動中賺得錢幣,來獲得比務農更大的效益,“小民餬口非艱,謀生甚易”,久而久之,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重大變化,棄農進城務工經商成爲一部分人的選擇,同時也使人們的產業觀念發生變化,逐步向商品經濟發展,斯時有“一個包袱一把傘,跑到城裏當老闆”之諺。

商業,在九江興起最早,也是最爲活躍的行業。商業的發展,很大程度地刺激帶動農業和手工業的商品化生產;農業與手工業商品化生產的發展,又極大地促進了商業對外貿易的繁榮。據 1936 年版《江西進出口貿易分類統計》載:九江“素爲本省貨物惟一之吐納咽喉,擁有廣大之人口與豐富之物產,故在全國各商埠中,貿易總額素列前矛”。

九江商業的興起與繁榮,與周邊城鎮相比,在文明進程中領先了一大步。九江經商者們,亦相應地比世代務農的農民們顯得精明瞭許多。一方面,在生意場上,斤斤計較,討價還價,買賣爭分文;漫天要價,“摸着肚臍眼就要錢”,是至今流傳的一句耐人尋味的口頭語,也是當年生意場上的真實寫照。另一方面,民間傳唱的“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三個湖北佬,抵不上一個九江佬”也道出了在漫長歲月經商傳統中九江人,煉就的那種善於駕馭天時、地利、人和的靈巧、機警、隨和而又堅韌的經商氣質。

原文配圖

九江碼頭文化內涵豐富,既有本地、母體、傳統的文化基因,又有來自外地的文化因素。如在物質文化方面,九江地域屬於長江文化,而原本長江文化的實質是一種農耕文化。濱臨長江的九江逐步興起的碼頭文化,最大特點是在農耕文化之中融進了商業文化,這主要表現在棉花、茶果業生產的商品化,以及築建於農業商品化生產之上的棉紡織業和其他農副產品加工業生產的商品化等方面。

“九興紗廠,是江西全省紗廠的老大哥”,“九江城廂內外,往年茶莊林立,成五六十家,三四十家不等”。1915 年《九江海關檔案》第 380 號載“茶葉開市較晚,到五月中旬纔開始,正好口口,今年茶葉生意十分令人滿意,出口量幾乎創紀錄,尤其是二等、三等茶銷路更好,茶商、茶農都賺了不少錢”,“原棉,大量運往上海和通州(音譯),以滿足那裏工廠的需要,那裏的棉花今年減產。這一宗商品貿易增加了 83814 擔,上半年價格很好……”。農業、手工業生產商品化的發展結果,使商品經濟不斷增長,而商品經濟的發達,則是導致自然經濟瓦解、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一個最爲重要的條件。

待續……

讀後記:崔老師的這篇文章較長,故分爲上下兩篇發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