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代 | 潯陽街巷——南司路的前世今生

說明:“潯陽文史”系列發佈老一輩九江文史專家們的文章,爲的是使他們的研究成果得以更廣泛傳播。除修訂個別標點,適當添加分段和圖片外,編者不對文章做更多修改。爲尊重原作者,文章首發於“潯陽敘話”公衆號,再由編者的公衆號“馮曉暉”轉發。

本篇選自2020年出版的潯陽文史參考資料叢書《潯陽軼聞》。

陳新代(作者像)

南司路和北司路一樣,是九江市區的一條老路,不少人都知道它。但是它在歷史上卻因北遷東移,變化不定,致使多數人並不清楚它的原面目和來歷,甚至一些地名志上,對它的說法也不準確。

如 1987 年版《九江市地名志》上,在“南司路”條目下載:“廬峯路原名南司路,1981 年人口普查時移南司之名於此路。‘南司’一詞源於唐,爲宰相官署名。唐以中書、門下、尚書二省共議朝政,屬宰相職務,二省都在大內南面,所以叫南衙,亦稱南司。”2008 年出版的《九江老地名》一書,書中只載北司路而無南司路,其北司路的解釋也類似於此說法。近來的地名普查,普查表上南司路的地名來歷亦照錄此說。

但是,南司路既不是廬峯路的前身,它的來歷解釋也過於牽強附會,九江一個地名,怎麼和北京的官署及唐朝扯上了關係呢?細一搜索,這是網絡上的名詞解釋。實際上九江的南司(或北司)都和歷史上軍隊駐紮地有關。原來的大校場(現和中廣場)西北有軍隊的營地,從這裏出來的一條路,老百姓就叫做南師,“師”的一個意思就是軍隊。

原文配圖

這裏有幅清末的《九江府城之圖》反映了這種情況,清末地圖是用現代方法測繪的,圖上標有“南師”的地段,從後來庾亮南路末端的“營垣”(軍隊營房院牆)出來直到小南門,如今這是南湖路的西段。因諧音也被人稱爲“南司”,它就是最早的南司路。

清以前和民國早期,九江城區的道路都沒有稱“路”的,多稱街、巷、坊等,例如現在婦幼保健院旁的甘棠南路稱倉巷,塔嶺南路稱塔嶺巷,大中路稱大街。到上世紀二十年代末,九江市區統一命名道路和編制門牌號碼,才命名了許多現在仍在使用的帶“路”字的路名,“南師”就正式變成了“南司路”。路段也發生了變化,變爲向北遷到現在的行署大院直通和中廣場的一條路。

原文配圖

民國時期 1947 年的地圖反映了這情況。圖上看到,這時期南司路成爲基本上與廬峯路和塔嶺南路平行的中間一條道路。在這裏也可看出,南司路和廬峯路是同時存在,而非 1987 年地名志上所載“廬峯路原名南司路”。這種狀況直到解放初期仍是如此,一幅 1950 年 7 月的地圖其內容和上圖完全相同。爲什麼這條南司路後來卻銷聲匿跡了呢?原來,解放初期,九江地區最高行政機關專員公署設在了南司路的北端(即現在潯陽東路的市府大院),劃地建房築圍牆,將南司路截斷。與其相鄰的市一醫院後來在北面也建了宿舍房,這條南司路也就名存實亡了。

到了 1981 年人口普查地名整頓,將老市委東面靠城牆腳的一條原無名的路重新定名爲南司路。它東北起潯陽東路九棉二廠的對面,西南連接南湖路,長 700 米,兩邊大都是老百姓自蓋的房子,有房舍 70 餘棟。因傍老城牆,許多地方是坡地。1987 年甘棠街道辦事處一幅地名圖標出了這個時期南司路的狀況。

原文配圖

2002 年前後城區興起開發熱,南司路再度發生了變化,這條路兩旁的房屋大多簡陋,被選中開發。拆房挖坡,填坑平地,兩二年之後建起了翠湖明居小區。南司路大部分已經消失,剩下靠潯陽路東門口的幾棟房子形成了一條死衚衕,這就是僅存的南司路殘段。

如需揭示已消失的民國時南司路的原來面目,可下載一幅該區域的衛星地圖,圖上可以明顯的看出,在廬峯路和塔嶺南路之間,有一條路的痕跡。同樣,在一幅同區域的 1976 年詳細地圖上,也可看到這條痕跡。把它們和 1947 年和 1950 年的地圖擺在一起,二條路完全可以重合,證明中間這條路就是民國時的南司路。把它們拿到實地去對照分析,進行署大院後,發現右邊這條路就是原南司路的北段。往南走下去,路正面被一排房子擋住,這是詳細地圖上那四個小黑點,路被第二個小黑點擋住,擋路的小黑點是大院編號中區 24 棟小樓。小樓兩層,紅磚洋瓦,玻窗木框,已顯殘舊,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建築風格。小樓後面不遠就是和一醫院相隔的圍牆。當年這些建築阻斷了南司路。

原文配圖

繞到一醫院去,衛星圖上中間這條痕跡路緊挨一座大房子通過,該房是原美國教士裴敬思創辦的生命活水醫院住院部,現在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房子東南角一塊碑石上刻有“生命活水醫院民國十七年”等字樣。再往南,是一醫院通往和中廣場的後門。這條路變化不大,基本上就是原南司路的南端出口。通過對照了解,我們知道原來的生命活水醫院面積沒有現在這樣大,其院址東面只到南司路旁的住院部爲止,現在的五病室(高幹病房)等建築均爲後擴展而成。

藉助地圖上保留下來的信息,結合現在的實際情況,探索南司路的本來面目,使我們能瞭解到它的前世今生。這條命運多變的道路,今後又會發生什麼,卻不是我們所能預知的。

原文配圖

讀後記:陳老師所藏舊地圖甚多,本篇對南司路的沿革考證精當。九江原有大校場和小校場,一在府城西南,一在東北,各有軍隊駐紮,故留下了南司和北司的稱謂。

清末地圖上標有南師,是否因讀音而由“師”轉爲“司”?“司”之字義中,也就有軍事,譬如掌控軍隊的“司馬”,號令軍隊的“司令”,拱衛城池也被稱爲“司衛”。故而用南司、北司或許也是對?畢竟老地圖標錯的比比皆是,在此提出,供陳老參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