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詞]《攤破浣溪沙》

《攤破浣溪沙》

【清】納蘭性德

風絮飄殘已化萍,泥蓮剛倩藕絲縈。珍重別拈香一瓣,記前生。

人到情多情轉薄,而今真個悔多情。又到斷腸回首處,淚偷零。


一霎燈前醉不醒,恨如春夢畏分明。淡月淡雲窗外雨,一聲聲。

人到情多情轉薄,而今真個不多情。又聽鷓鴣啼遍了,短長亭。


關於作者

納蘭性德(1655年—1685年),滿洲正黃旗人,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大學士明珠長子,清代最著名的詞人之一。原名納蘭成德,避當時太子“保成”的名諱,改納蘭性德。一年後,太子改名爲胤礽,乃復原名。康熙十五年(1676年)進士,授三等侍衛,尋晉一等,武官正三品,後升爲一品。性德少聰穎,讀書過目即能成誦,繼承滿人習武傳統,精於騎射。在書法、繪畫、音樂方面均有一定造詣。尤長於填詞,與陽羨派陳維崧、浙西派朱彝尊鼎足而立,並稱“清詞三大家”。他的詩詞不但在清代詞壇享有很高聲譽,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納蘭詞”亦有一席之地。一生著作頗豐:有《通志堂文集》二十卷、《淥水亭雜識》四卷;詞作則有《側帽集》、《飲水詞》等。


詩歌賞析

這兩首《攤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不僅詞牌一致,而且在詞中同一個位置用了同一句詞“人到情多情轉薄”。納蘭容若曾有一枚閒章,上面鐫刻的就是“自傷情多”四個字,由此可見這種重複不是巧合,其中一定灌注了納蘭十分深刻的情感體悟。

今天的解讀將從這一句詞開始。“情多”爲何會轉向“情薄”呢?其實這裏面滲透了一箇中國文化最基本的哲學思想。《周易》說:“日中則昃,月盈則食”,日到了中天之後就要開始西斜,月圓滿過後就要開始殘缺。《周易》卦爻的演進到極端之處往往都不是吉象,如最爲陽剛向上的第一卦《乾》的最上面一爻卻是“亢龍有悔。”

凡事均有度,過猶不及。所以儒家一直講究中和、適度,反對極端的大喜大悲。如孔子讚美《關雎》從來都不是如浮士德那樣:“啊!你真美啊!”而是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作者滲透在詩裏的情和文字在讀者心中所喚起的情都是有節制的。

大家比較熟悉的“人到情多情轉薄”的例子恐怕就是《紅樓夢》中的賈寶玉了,寶玉的“多情”不僅僅侷限在愛情,而是擴展到對世間一切美好的珍惜與憐憫。所以他以真心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無論是呆霸王薛蟠還是劉姥姥口中的那個紅衣女孩。他對世間一切女子的愛也是源自她們身上如水的輕靈與乾淨。這種以赤子真心面對這個世界的態度,納蘭和寶玉還是挺一致的。

然而經歷過大觀園羣芳的漸次凋謝,經歷過家族幻滅的人世興衰,寶玉終於大徹大悟,真正體悟了“色即是空”,選擇拋家棄子脫離紅塵,進入了全然的“空”的境界。所以甲戌本紅樓有一則眉批透露,在《紅樓夢》遺失的八十回後有一張警幻情榜,寶玉所對應的是“情不情”三字。“情”與“不情”間,從來就沒有那麼深的隔閡。

當年寶釵生日,面對寶玉對魯智深“赤條條來去無牽掛”的吟哦,寶釵驚呼:“不好,這個人悟了!”而納蘭在這兩首詞的表現又何嘗不是“悟了”。納蘭性德這兩首詞恰恰就是從“情多”轉向“情薄”的象喻。

柳絮和浮萍都是無根漂泊之物,所以古人常常以爲池中浮萍是飄落的柳絮所化。荷花亭亭直立,不事枝蔓,但其根莖卻是由世間最柔弱卻又最難以扯斷的藕絲連就,“絲”與“思念”的“思”諧音。所以雖然理性上懂得多情並非好事,面對無依無靠的柳絮、浮萍,面對“繞指柔化爲百鍊鋼”的泥蓮,納蘭的“情”還是隨物而起了。上闕末尾,詞人雖學佛陀,故作拈花一笑的淡然態,但劇烈的情感終究還是襲來了,接踵而至的就是腸斷,就是淚零。

在第二首詞中,不難發現,納蘭的情感通通隱匿起來了。人喜歡酗酒,喜歡做春夢,實際上都是喜歡那種朦朦朧朧,輕飄飄,飄在空中的感覺。現實太棱角分明,愛誰、恨誰、思誰、念誰、怨誰,爲誰辛苦爲誰甜,你都太清楚不過。但夢中和醉中是不一樣的,你只有一個淡淡的情緒,說不清道不明。

所以第二首詞中,再也看不到“思”,看不到肝腸寸斷,看不到眼淚:

  淡月淡雲窗外雨,一聲聲。

  又聽鷓鴣啼遍了,短長亭。

雲淡月細,雨聲淅淅瀝瀝;長亭連短亭,鷓鴣聲聲,啼遍了塞北江南。幾絲悵惘留在這令人回味的畫面裏、聲音中。這就像是出家後的寶玉面對晨鐘暮鼓的情緒。這種情緒不再與任何具體的個體相關,而是融入了天地風雨,“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