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一人不幸,世界仍是苦海

文/常書遠


——因爲個體就是世界,我們都是平行的“單子”,但每一個個體都將成爲我們的整體。


  一直以來,這偌大的世界被懷疑是虛幻的,從笛卡爾開始便對世界的存在開展了懷疑以及對真實事物進行篩選與判定。其後果是憑藉理性與知覺,我們僅僅知道自己存在,而其他一切都是存疑的(笛卡爾還證明了上帝的存在)。笛卡爾的沉思只是近代哲學的基礎,萊布尼茨的單子論才具有一種完滿的解釋性。在這裏,實體成了無數的單子。我傾向於這種哲學,它昭明瞭任何渺小個體的實質“偉大性”。我看到,所謂的世界僅僅是通過人的五官傳遞給大腦的模擬圖象,世界其實很小,小到只存在於一個人的眼睛裏,僅僅是一個個心靈眼睛的舞臺上上演的虛擬的影象。而每個心靈眼睛舞臺上演出的劇目其酸甜苦辣各不相同,那麼世界究竟是怎樣的?誰的感受才更接近世界的真實?

  我的回答是本質上沒有誰比誰的感受更權威。因爲我們都是平行的“單子”,每個世界都只有一個個體,你、我,每個人都是自己世界孤獨的國王。因此,個體就是整個世界,世界就是在一個個個體內五官與心靈接收的訊號集合。對一個富人而言世界也許是令他舒適、快樂的,可對於一個窮困一生的人來說世界卻是苦海。雖然個體是平行的,沒有誰的感受對描述世界的本質更權威,但我要補充的是一切痛苦不適的感受都具有定義世界本質的優先性。就好比負數乘以正數的結果必爲負數,負號具有優先決定性。樂者的世界並不比痛者的世界更大,都是一樣大小地存在於心。幸福是一種完滿的善,苦難是一種缺憾,是不善的,缺憾中有着局部的“完滿”並不能否定“缺憾”的性質,而完滿中只要出現一個缺憾便否定了其“完滿”。

  所以,只要有一個人是不幸的,這個世界就仍是苦海。而無人不幸是不可能的。任何歷史時期、國家民族和社會制度都無法杜絕苦難者的存在,因此沒有一種人類組織方式是完美的,沒有一種社會制度是值得歌頌的。因爲自從人類“誤”入世界,從此一切便處在有限中、缺陷中,永遠無法達到完美。對於那種遵循少數感受服從多數感受的選票原則理論——即世界、社會本質如何,以多數人的感受爲準,我不能說它如何荒謬,只是說它對世界的認識不是基於以上哲學,而是基於一種常識的世俗經驗上,個體與世界的關係被忽略,代之的是一個虛幻的羣集存在,那麼這種以多數爲準的原則就理所當然了。

  然而,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任何一個個體的不幸都可能是羣體的不幸,都將成爲全世界不幸的種子。那些不幸之人的重要性,不在於他們孤單的存在,而在於他們的今天也許就是你我的明天。任何一個人自身的苦難都是人類苦難的縮影,象徵着有限的、缺陷的世界不可逆轉的恆久的悲哀。西哲已經看清了世界的本質——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沒有的。那該怎麼辦呢?辦法就是不再在人世間企圖實現完滿與崇高,而是停下腳步,擡起頭來低調地融進那愛的陽光並照向周圍的苦難。


2008年7月30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