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一人不幸,世界仍是苦海

文/常书远


——因为个体就是世界,我们都是平行的“单子”,但每一个个体都将成为我们的整体。


  一直以来,这偌大的世界被怀疑是虚幻的,从笛卡尔开始便对世界的存在开展了怀疑以及对真实事物进行筛选与判定。其后果是凭借理性与知觉,我们仅仅知道自己存在,而其他一切都是存疑的(笛卡尔还证明了上帝的存在)。笛卡尔的沉思只是近代哲学的基础,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才具有一种完满的解释性。在这里,实体成了无数的单子。我倾向于这种哲学,它昭明了任何渺小个体的实质“伟大性”。我看到,所谓的世界仅仅是通过人的五官传递给大脑的模拟图象,世界其实很小,小到只存在于一个人的眼睛里,仅仅是一个个心灵眼睛的舞台上上演的虚拟的影象。而每个心灵眼睛舞台上演出的剧目其酸甜苦辣各不相同,那么世界究竟是怎样的?谁的感受才更接近世界的真实?

  我的回答是本质上没有谁比谁的感受更权威。因为我们都是平行的“单子”,每个世界都只有一个个体,你、我,每个人都是自己世界孤独的国王。因此,个体就是整个世界,世界就是在一个个个体内五官与心灵接收的讯号集合。对一个富人而言世界也许是令他舒适、快乐的,可对于一个穷困一生的人来说世界却是苦海。虽然个体是平行的,没有谁的感受对描述世界的本质更权威,但我要补充的是一切痛苦不适的感受都具有定义世界本质的优先性。就好比负数乘以正数的结果必为负数,负号具有优先决定性。乐者的世界并不比痛者的世界更大,都是一样大小地存在于心。幸福是一种完满的善,苦难是一种缺憾,是不善的,缺憾中有着局部的“完满”并不能否定“缺憾”的性质,而完满中只要出现一个缺憾便否定了其“完满”。

  所以,只要有一个人是不幸的,这个世界就仍是苦海。而无人不幸是不可能的。任何历史时期、国家民族和社会制度都无法杜绝苦难者的存在,因此没有一种人类组织方式是完美的,没有一种社会制度是值得歌颂的。因为自从人类“误”入世界,从此一切便处在有限中、缺陷中,永远无法达到完美。对于那种遵循少数感受服从多数感受的选票原则理论——即世界、社会本质如何,以多数人的感受为准,我不能说它如何荒谬,只是说它对世界的认识不是基于以上哲学,而是基于一种常识的世俗经验上,个体与世界的关系被忽略,代之的是一个虚幻的群集存在,那么这种以多数为准的原则就理所当然了。

  然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个体的不幸都可能是群体的不幸,都将成为全世界不幸的种子。那些不幸之人的重要性,不在于他们孤单的存在,而在于他们的今天也许就是你我的明天。任何一个人自身的苦难都是人类苦难的缩影,象征着有限的、缺陷的世界不可逆转的恒久的悲哀。西哲已经看清了世界的本质——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没有的。那该怎么办呢?办法就是不再在人世间企图实现完满与崇高,而是停下脚步,擡起头来低调地融进那爱的阳光并照向周围的苦难。


2008年7月30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