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夜读】讲讲任人唯亲的故事

有友来访,闲叙中偶然聊及任人唯亲。晚间读书,忽又想起这件事,思考之。

任人唯亲,多是在用人上不问德行才干,只选任与己亲近之人。粗略来看,这种“亲”大抵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亲戚、亲属,包括有血缘、姻缘、乡缘、师生缘等亲缘关系的人。

对这些有亲缘关系的人,清朝“一代名幕”汪辉祖在其著作《学治臆说》中“至亲不可用事”一篇,给予这样的告诫:

“谚曰:莫用三爷,废职亡家。盖子为少爷,婿为姑爷,妻兄弟为舅爷也。之三者未必才无可用,第内有蔽聪塞明之方,外有投鼠忌器之虑。威之所行,权辄附焉;权之所附,威更炽焉。任以笔墨,则售承行,鬻差票;任以案牍,则通贿赂,变是非;任以仓库,则轻出重入,西掩东挪。弊难枚举。”

“莫用三爷”是清朝时广为流传的一句谚语。少爷、姑爷、舅爷统称为“三爷”。为什么要“莫用三爷”呢?不是说“三爷”的才干不足、能力不够,而是这些人最易狐假虎威、有恃无恐、乖张跋扈、豪横任性,而相关人等又心存顾虑、投鼠忌器,久而久之,变相地助长了“三爷”的嚣张气焰,无论给予什么职位、赋予多大权力,“三爷”多是得贪就贪、得占就占、得捞就捞、能划拉多少就划拉多少,胆大妄为,无所忌惮,一旦作大了、出事了,主政者必会引火烧身,受其拖累,要负连带责任,轻则丢官去职,重则败家毁业。

除了亲缘关系,还有一类就是身边的亲近、亲密之人。

譬如,《吕氏春秋》里就有这样一个齐桓公问政管仲的故事。

“春秋五霸”中的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霸业。后来,管仲重病卧床、去日无多,齐桓公十分痛惜,赶紧来到榻前,就人事问题请教管仲。管仲撑起病体,屏退左右,为齐桓公献上最后一计——“两用四不用”。

管仲之后,谁人可以为相呢?隰朋足以倚重,鲍叔牙值得信赖。话锋一转,管仲明确告知齐桓公,身边的“四人帮”坚决不能用、千万不要用。

一听这话,齐桓公满脑子问号,这是为什么呢?

御厨易牙,不仅烹饪技艺高超,对我也是相当地好。我曾经无意中发过感慨,这辈子遍尝山珍海味、珍馐佳肴,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都吃遍了,就是没有吃过人肉。结果,第二天易牙就把自己四岁的儿子杀了,给我蒸了一碗肉。秘书竖刁,常年在我身边工作,兢兢业业,认真服侍,为了让我安心放心,竖刁竟然引刀自宫,自残做了太监。顾问常之巫,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能掐会算,几次帮我躲灾避祸,逢凶化吉。助理启方,本是卫国公子,却跟随我十余年,为我打理各种事务,就连他老爸死了,都没有回家奔丧守灵。你看这几个人,哪一个对我不是忠心耿耿呢?

听到这儿,管仲剖析道:易牙投您所好,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能杀,如此歹毒之人还能对谁下不去手?古人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而竖刁为了达到个人目的,竟然不择手段、自残身体、自绝子孙,这样的人怎么能够信任?坚持修心修身,德行大增,自带光环,自然就会逢凶化吉,还用得着常之巫在您身边装神弄鬼吗?公子启方,一个连亲身父母都不孝的人,怎能指望他忠君爱国?

哦,是这样啊。管仲死后,齐桓公采纳了管仲的建议,将身边的“四人帮”逐出宫外。

可是,离开了这四个谄媚曲迎、溜须拍马之人,齐桓公吃不香、睡不香,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咬牙坚持三年,终了还是违背了对管仲的诺言,将这四人又召回身边。

转眼又是一年,这一次,齐桓公病了。易牙、竖刁之流觉得机会来了,开始犯上作乱。他们不仅把宫廷搞得乌烟瘴气,危机四伏,还假传圣旨,另立君王,更狠的是直接把齐桓公的宫门给堵死了。当齐桓公从爬墙宫女口中得知这一情况,哭着用自己宽大的袍袖遮住脸颊,愧悔难当,觉得无颜去见管仲。

到头来,齐桓公饿死宫中,过了好长时间,尸体上生出的蛆虫都爬到了宫门外,真相才大白于天下。

虽说,历史上这种事情是个案,但窥豹一斑,足以为我们敲响警钟。以史为鉴,任人唯亲的弊端还是显而易见的,慎之!慎之!

一句话,还是任人唯贤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