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議 | 如果沒有生娃,你會不會少很多煩惱? 01 02 03 04 05

又到一年報名季。


前幾天,2020年的最新入學政策一出爐,各類寶媽羣炸開了鍋。


這邊的私立初中教學質量不錯,受到衆多家長的追捧。


而今年開始,小城實行小升初“公私同搖”的政策,意味着成績優等生也未必能進好學校。


一打開微信,滿滿要溢出屏幕的焦慮。



喜歡琢磨事情的我,又開始思考。


養一個娃,背後付出的時間、金錢、精力數不清。


如果沒有生娃,人生該少了很多煩惱吧?


01

大家都以爲,我特別喜歡孩子,纔會生兩個。


不然。


在生完大兒子之後,我已經感覺有娃的生活完全跟想象不一樣,如同生活照與藝術照的差別。


沒娃的時候,看別人朋友圈曬娃——那真是溫馨浪漫、天倫之樂。


有娃以後,別說醒來時手忙腳亂,連睡覺都沒法安穩,頭髮一把一把地掉。


產假的日子裏,某天擡頭看鏡子,蓬頭垢面,沒辦法顧得住形象。

當年那個文藝女青年,哪裏去了?


那爲啥還生倆?實話講,小兒子是漏網之魚,在猶豫不決的時候來了。


自己和老伴都是獨生子女,總以爲要兩個才圓滿。於是,將錯就錯咯。


現在,看着別人家的千金,心生羨慕時,別人總慫恿再生一個。


我說,堅決不能要,給100萬都不能再生了。


生是一時,養是一生。


在從前的印象中,孩子是家庭的紐帶,有小孩以後會讓家庭關係更加和睦。


殊不知,帶來更多難題和衝突。


通常孩子出生後的2年內,是夫妻關係最緊張的時刻。


沒想到吧?


本來是雙人世界,多了孩子就有多了“第三者”的感覺,爭奪夫妻關注彼此的精力。


當然,還有因爲孩子年幼,需要老人照顧,又多了需要應對的關係。



這段時間出差,遇到幾個從圍城出來的同事。


都說兩個人的日子都好好的,後來由於小孩需要有人帶,就出問題了。


老人從家鄉來到新城市,介入生活後和自己的愛人發生矛盾,最後不得不黯然散場。


02


以前養娃是投資,現在養娃是負債。


不陪作業,母慈子孝,一陪作業,雞飛狗跳。


以前小時候,我寫作業,爸媽在客廳忙碌。


在國外,壓根沒聽過“陪作業”這回事。


當了爸媽的“80後”,都覺得孩子非常的金貴。


其實,孩子成爲家庭生活的中心,是近三四十年的事。


上世紀初,育兒屬於私人領域,只有零星一兩本講家庭教育的書。


而現在,給孩子買最好的,給孩子用最好的。


帶個孩子出門去趟公園,爸爸開四輪,媽媽拎喫喝,爺爺推童車,奶奶撐個傘。


育兒史無前例地成爲一個家庭的首要大事。



有了娃就像牽線的風箏,看着好像還可以飛起來,但飛不遠,縮小了人生的半徑。


朋友說,自從有了小孩,不太敢坐飛機,怕掉下來,孩子沒媽就可憐了。


爲了方便照顧孩子,忍痛把積蓄多年的落地長髮飄飄剪短。


爲了陪孩子參加興趣班,不得不捨棄心向已久的活動。


爲了孩子上好學校,咬咬牙槓着月供2萬也要買學區房。


陪着他們成長,冷不丁把你二十年的100%歲月全搭進去。


而這一二十年又恰好是人生奮鬥的最佳年華。


等孩子18歲長大漸行漸遠之後,突然發現,內心空空,是否又會感覺到迷失自我?


等孩子工作後,忙碌他的工作,沒時間打電話回來問候你,是否又會黯然神傷?


等孩子有了下一代後,很可能還要離開熟悉的故鄉,奔赴陌生的地方爲他帶孩子。


一輩子剪不斷的操心、牽掛。



最哭笑不得的是,一不留神,“養兒防老”變成“養老防兒”


——掏出養老金給兒女還買房首付。


寒窗苦讀十幾年的我們,不禁會困惑——


難道一代人的青春歲月,就是爲了下一代人活的?


03

曾經有段時間困惑,爲什麼要生個娃作繭自縛,不如“丁克”算了,雙人世界不是挺好的?


然而,回頭一看卻發現,喊出“丁克”的口號容易,真正堅持到底的人不多。


我們的身體是一臺機器,基因是控制這臺機器的源代碼。


繁衍後代的本能,是基因的代碼之中。


也就是說——


生孩子是基因在作怪,並非時代必然的選擇。



明明知道,有這麼多“不划算”的事實擺在面前,絕大數人依然隨大流,結婚生子。


走上一條使命在肩、擔子更重的路,像飛蛾撲火一樣把自己送到狹小的衚衕裏。


why?


養娃數年,終於漸行漸懂。


對於普羅大衆來講,有孩子比沒有孩子好。


說句聽起來不那麼舒服的話,大多數人都是被時間老人推着往前走。


沒有清晰人生目標,沒有擁有個人的事業,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鐘,


從小受到最多的生涯規劃啓蒙,大約是家長所說的那句:


“好好讀書,以後纔會有份好工作!”


僅此而已。


那麼,有了工作之後呢?


許多人在讀書時衝勁滿滿,工作後卻迷茫困頓,上班如上墳,不正是如此?


大多數普通人並沒有想過“讓世界更美好,改變人類命運”的豪言壯語、宏偉目標。



而有了孩子,就像生命中點亮一盞燈,有了人生努力的動力源泉。


沒有孩子的時候,不爽了今天辭個職,不必顧忌那麼多,隨時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遊都行。


有了孩子,你不得不開始考慮——


娃要在哪上學,

要買什麼學區房,

該如何雞娃,

上什麼興趣班好,

今天作業功課要如何高效陪伴、

未來哪個職業性價比高、

要不要出國求學......


期待他從一個嗷嗷待哺的樣子,長成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這期間需要想的事情更多,便有了精神寄託、目標指引。



一些爸爸的簽名是:“做個讓孩子自豪的父親”、“長成爲兒子遮蔭的那棵大樹”。


一些媽媽的簽名是:“成爲孩子的一道光”、“爲了我的娃,衝鴨!”。


看,有娃的日子,絕大多數人生活有了堅定的盼頭。


04


除了有盼頭,你還能把自己逼出十八般武藝來。


沒孩子時,想睡多晚就多晚。


有了娃,你沒辦法散漫,早早起來倒騰做飯。



要求他愛讀書,自己每天抱着手機,孩子肯定不樂意。


想要求孩子這樣那樣,自己必須先做到。


我深有體會。


拿學鋼琴這事來講。我從小特別羨慕身邊會鋼琴的人,看纖細的手指在黑白鍵上飛舞,是享受。


即便有如此美妙的誘惑,在曾經20多年的時間裏,我都在空想。


因爲害怕五線譜那些“小蝌蚪”,害怕左右手不協調,害怕長時間的枯燥練習。


神奇的是,去年初給大寶報了鋼琴班之後,這些“害怕”全不是問題!



五線譜是學生時代的音樂課就接觸過,但以前始終記不住。


每次面對密密麻麻的爬滿“蝌蚪”一樣的樂譜,頭疼,分不清什麼是二分音符,什麼是四分音符。


但是!爲了陪孩子練琴,再也不能看不懂五線譜了!


沒辦法,以前見了退避三舍,現在迎難而上。咬咬牙查閱資料與苦想,找到記憶的竅門。


哦,全音符是大蛋糕,二分音符是白巧克力棒棒糖, 四分音符是黑巧克力棒棒糖。


哦,高音譜表和低音譜表中間那條線的音記成“企鵝蛋”,以此上下類推,很容易記住唱音。



爲了提升兒子學琴的積極性,不得不跟着他一首一首學下來。


作爲母親的“小心機”是,跟兒子PK,跟兒子搶鋼琴用,他纔會珍惜練琴的光陰。



於是,不知不覺中,一個0基礎的媽從左右手不聽話,到左右手可以同時兼顧不同的音,再到會彈喜歡的曲子。


《天空之城》、《天鵝湖》、《第五號匈牙利進行曲》、《菊次郎的夏天》......去外面有鋼琴時也能露一手了!



這些,拜娃所賜。


如果沒有孩子,篤定沒有克服彈琴困難的決心和毅力。



05


過去,能燒一桌好菜就是好媽媽。養育孩子,說的是“拉扯大”。


現在,一個好媽媽要懂營養學、兒童心理學、和善而堅定地溝通、網絡學習、語數外政史地、筆記術、畫畫做手工。


能輔導作業、選興趣班、當賦能教練。


還要保持好身材,調節好情緒,不能有歲月留下的痕跡。



今天,育兒文化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慢慢的,你也會成爲一個全能媽媽、超人媽媽。


單身時,特別反感網上說什麼“育兒育己”,覺得矯情。


只怪那時候讀不懂。現在知道,這4個字簡簡單單,內涵豐富。


孩子束縛了手腳,成爲了“限制”。


但送來了生活的遠航燈塔,照亮前行的路,也追着你不斷往前奔跑,變得越來越好。


講真,如果沒有生娃,人生確實少了很多煩惱,想幹嘛幹嘛去。


但也少了“戴着鐐銬跳舞”、把自己潛能100%釋放的可能性。


人總是能懶就懶,沒有外力一條鞭子抽過來,就在那裏歇着,日子也就那麼過了。


孩子正是那條鞭子。



明星馬伊琍說:


“孩子真的是天使,看見你有問題,她下來幫助你”,


“我很感謝我的孩子,因爲我覺得她讓我經歷了人生的第二次成長。”


是的,婚前婚後也許並沒有太大差別,有孩子沒孩子纔是真正的差別。


也許我們曾經一邊帶娃,體驗身爲母親的苦,一邊吐槽這是“前世欠下的債”。



但作爲智慧辣媽,我們還有另一種信念的選擇——


感恩孩子的到來,帶我們看見不同的風景!


感恩孩子的淘氣,帶我們迎來了一場修行!


感恩孩子的陪伴,帶我們遇見更棒的自己!

- End -

作者:發憤的草莓,乾貨新書《現在就幹》作者,專注時間管理與媽媽精力管理,陪伴你把瑣碎的生活變成像遊戲一樣好玩。家有2寶,上班之餘耕耘公衆號“發憤的草莓”,每天5點晨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