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易好书推荐】曾国藩《冰鉴》第一篇神骨 (上)

神骨总论


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谓也。“山骞不崩,唯石为镇”,骨之谓也。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开门见山,此为第一。”

译文:本节总论“神骨”,说明了“神”和“骨”的含义,如何看“神”和“骨”。为了比较形象地说明“神”和“骨”,曾国藩用了两个比喻,稻谷皮去掉了,精华米犹在。米未随糠去,因而“神”也不会因“形”消失。泥土脱落流失,但山石岿然屹立;人体相貌即使有什么缺陷,但骨之丰俊神韵不会改变。

开门见山,此为第一:开门见山,这里曾国藩把“神”和“骨”喻作两扇大门,把人的命运喻为门外显而易见的大山,认为只要看了人的“神”和“骨”,就等于打开了人的命运之门。此为第一,“神骨”是观人的第一要诀。



神之清浊
“古者论神,有清浊之辨。清浊易辨,邪正难辨。欲辨邪正,先观动静。静若含珠,动若水发;静若无人,动若赴的;此为澄清到底。静若萤光,动若流水,尖巧喜淫;静若半睡,动若鹿骇,别才而深思。一为败器,一为隐流,均之托迹二清,不可不辨。”

评鉴:古人用“清”与“浊”来区分人的智与愚、贤与不肖。由于“正”和“邪”都蕴藏在“清”之中,并都以“清”的面目出现,要准确地分辨它们,比较困难。既然“邪”“正”难辨,因而《冰鉴》说:“欲辨邪正,先观动静。”

“动”与“静”是事物运动变化的状态。事物的真相和本质,最易与运动中流露、呈现出来,特别是在一些重要关头,最能见人真心。“静”虽然是稳定状态,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它处于其先其后的两“动”之中,在由“动”到“静”,再由“静”到“动”的变化中,它仍呈成动态。所以通过“动”能看到事物的真相和本质,通过“静”也能看到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心神合一
凡精神,抖擞处易见,断续处难见。断者出处断,续者闭处续。道家所谓“收拾入门”之说,不了处看其脱略,做了处看其针线。小心者,从其做不了处看之,疏节阔目,若不经意,所谓脱略也。大胆者,从其做了处看之,慎重周密,无有苟且,所谓针线也。二者实看向内处,稍移外便落情态矣,情态易见。

评鉴:在讲述了“神”在观人中的提纲挈领的首要地位后,再近一步论“神”存于心的情状,以通过人的内心活动来观察“神”。

人的精神从其外显而言,可以分为两种,一为自然流露,一为勉强振作。所谓自然流露,是指有所见或有所感而发,完全出自内心的自然本真,显示出的情态举止自然而然,情真意切,毫无故意造作之态。所谓勉强振作,则与自然流露相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