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顧佳爲娃操心,新時代媽媽省心養娃的3則信念 01 02 03 04 05


最近《三十而已》火了。印象最深的是顧佳,電視劇裏的全職太太。


顧佳說:“出了月子那天,顧佳就死了,活下來的是許子言的媽媽。”


爲了能進夢想的高級幼兒園,她和老公咬咬牙搬進對面的高級小區豪宅。


求爺爺告奶奶,託人找關係拿推薦信。


最後承諾爲幼兒園每年提供1場價值30多萬的煙花秀,才勉強過關。



總之,當媽以後,爲娃操不完的心。

單身的時候,以爲養個孩子沒那麼累吧


一是,看自己成長一路走來,父母很輕鬆的樣子,沒有“陪作業”這種累事。


二是,覺得有父母可以指點我如何育兒。照搬照抄以前的做法,甚至日常動作語言全都模仿,至少能保證不會走歪。


三是,就算帶娃累了,把孩子放給父母幫忙照看一下,自己也能放鬆一下。


身邊有生了娃的辣媽,孩子寄在父母老家養,看着生了跟沒生一樣,自己繼續幹事業。


可是,真正生了娃,上了“戰場”,發現完全不!一!樣!


01


朋友的孩子上小學,背的有些古詩以前在大學中文系都沒聽過


在大城市,據說10個孩子,只有4個上得了高中。考考考,學校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


現在的學習壓力遠甚於我們學生時代,搞得像軍備競賽一樣。


但應試學習是反人性的,哪有小孩天生喜歡端坐書桌前,被分數定義你是好學生還是差學生?


對家長要求也高,幼兒園各種做手工搞興趣班,小學以後要凝心靜氣陪作業。


要多看看育兒書,懂點發展心理學,免得哪句說錯,傷了娃的心。


以前小學的我們都自己走路上學,現在初中生如果沒接送,都怕青春期接觸到損友被帶壞節奏。

現在多數家庭1-2個娃,沒辦法,必須看緊一點。


很多家長心目中已經有一個完美孩子的模樣,再比對自己的孩子,覺得有差距。


趕緊拿出權威,管管管。


最常用的方法是,哪些行爲看着不爽,當面指出來改正。


凡是感覺有問題的,直接壓制下去,這樣就是不行,沒有什麼理由反駁。


“喫飯怎麼掉得到處都是米粒啊”、“寫字怎麼拖拖拉拉啊”、“天天總是搞丟橡皮”、“笨啊,這道題怎麼錯了又錯,應該這麼做......”


我們打心眼裏覺得,家長直接糾錯,讓孩子不要掉坑走彎路,幫他省省事,節約路徑和時間,這是爲他好呀。


而且,這小孩喫我的、喝我的、用我的錢,憑什麼跟我談權利,必須按我說的去做。



每天工作忙得要死,還要琢磨着怎麼樣跟孩子打交道,跟他過手,太累了。


以前父母不也是這麼管我們的?


直接壓制、批評、糾錯是最簡單粗暴的方法,看着父母省心省力省事,見效快。


彷彿把邊邊角角裁掉,孩子就能成爲符合標準的人。


可是,使勁地管、挑刺、糾錯不一定有好效果,也可能弄巧成拙,南轅北轍。



復旦大學沈奕斐在當訪美學者期間發現,美國的問題少年,通常是家長沒管的問題,而中國不一定。


中國的問題少年,相當一部分是父母極爲盡責盡心地管教。


累不說,方向還跑偏。


試問,成爲這樣的父母不是很冤嗎?


02


說句誇張的,老一輩生6個、8個、10個,從概率學上講,總會有一兩個出息。


以前的父母不用看多少本育兒書,琢磨孩子成長的規律啥的。


能養家糊家,讓孩子喫上飯就很好了。


大多認爲,養孩子這事還用別人教?除了家風的傳承,就按自己怎麼舒服怎麼來。


但是,現在不行。


若家長不看書不學習,只是沿用“凡錯必糾”的傳統方法,就像在育兒這條路上無證駕駛。


因爲環境大大的不同了。


一是,老輩經驗未必跟上形勢。


舊社會老人容易得到尊重,因爲知識來源有限,靠口口相傳傳,他們喫的鹽比你走的喫的米還多,所以權威高。


現在互聯網信息井噴,孩子懂得怎麼找,用得比你還溜。


你不告訴孩子的事情,他們自己上網一查什麼都懂了,還用你教?


在快速發展的時代,老一輩的經驗也不定跟得上形勢。甚至年長者還要向年輕人請教新事物。


弟子規講的那種“父母責,須順承”權威感正在下降。


父母面向孩子更強調平等,而不是居高臨下。


二是,家庭價值取向的變化。


漫長的家庭歷史中,我們一直認定“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


如果古時候一個商人有三個兒子,通常連職業都定位好。


老大你去當官,老二你去做生意,老三去做門技術活。這樣,保證整個家庭利益最大化。



古時候,很多人的目標是傳宗接代、光宗耀祖,讓自己家在村裏說得上話,家族不斷壯大。


所以別怪賈寶玉爲什麼不娶林妹妹,而是聽了家裏安排跟薛寶釵成親。


現在,離開家鄉湧入大城市奮鬥的人越來越多,受到原生家族的影響越來越淡。


曾經天經地義的包辦婚姻,被看成是笑話。


娶什麼樣老婆跟什麼樣人結婚,不用跟家族人打招呼。甚至領了證再告訴父母的也有。


在家庭中,不止關注集體的利益,也關注每個人真切的感受和需求。


三是,“做自己”意識的覺醒。


舊社會,婦女常被看作是一個理應貢獻和犧牲的角色。


而現在,很多女性都漸漸明白,要按照自己的意願過一生。


幾歲戀愛,幾歲結婚,幾歲準備要孩子,我自己可以做主。


哪怕婚姻讓人不爽了,謝謝,再見!沒有誰離開誰活不下去。


二三十年前哪裏敢有這種想法,還要偷偷摸摸地辦手續,好像很不好意思跟別人講那種。


社會上,“做自己”的聲音越來越響亮。


在這種氛圍下,孩子耳濡目染,有自己的想法。


有個朋友的女兒,在小學頭兩年,一直不停地問她:


“媽媽,我爲什麼要聽你的?爲什麼你說的就是對的呢?”


所以,對孩子若是再按過去那樣,不乖就打,打到聽話爲止,會反彈得更加厲害。


全然權威式的壓制,短期有效果,但從長期來看,得不償失。


萬萬沒想到,遇上一個育兒極其艱難的時代。


有時候,甚至寧願在單位加班幹活,因爲工作有章可循。而回家面對娃,不光用力,還要用心。



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夠讓我們在育兒這條路跑得輕鬆一點?


在這裏,發憤的草莓認爲,有3個信念特別重要,要時時刻刻記在心裏。


像指南針那樣,時不時摸出來看看,纔不致走錯方向。


03


第一,親子關係比不停糾錯重要


親子關係差導致的悲劇,數不清。甚至孩子本身還是學霸的。


年老色衰之時,孩子對你不聞不問、直接丟到福利院,豈不是心都寒了?


親子關係好,孩子跟父母在一起是放鬆愉悅的,他當你是朋友,覺得你值得信任,有心事願意跟你講。


孩子認爲父母是值得信任的人,在外面被別人欺負,還有家這個安全港灣可以靠岸。


爲什麼構建良好親子關係很重要呢?


孩子之所以願意聽家長的勸告,自我剋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渴望得到家長的愛。


擁有好的親子關係,纔可能對孩子產生影響,把正確的價值觀傳遞給他。


如果親子關係都被破壞了,你的教育很難實施。沒有這個1,後面所有的0都沒有意義。


如果在親子關係中,他已經感受不到愛,即便生他養他,他可能會選擇長大逃離。


對孩子批評也好,親子關係是首先要權衡利弊的因素。


在這件事情上,我們所要做的是平時往這個“情感銀行”存款,製造更多一起互動愉悅的時光。


在面對孩子某些行爲,你想開口大罵,先停一停,想想用損害親子關係的方式大吼大叫去教育,划得來嗎?


如果不值得的話,能不能換其它的方式?


04

第二,關注目標,而不是糾纏問題


現在育兒羣裏總是瀰漫着焦慮的味道。


練琴自覺性差,這麼大了還不會拿筷子,天天催着才願意洗澡,字寫得歪歪扭扭......


自家孩子,這也做得不好,那也做得不好,不讓人省心。總是不如別人家的孩子,心急火燎,怎麼辦?



我們總以爲問題是出在孩子身上,卻不知,其它所謂的“問題”可能是來自家長。


比如標準高於實際能力,要求短於實際時間,比如,有些是隨着年齡增長會改善的。


社會雞娃氛圍下,我們總想“快快快”。但妄想孩子生下來,樣樣完美,那只是夢裏纔有的事。


兒童解決問題要比成人想象的時間長,你看着很容易,小孩未必。


人無完人,作爲家長,我們自己就很完美無缺嗎?


我覺得,育兒的最高境界是讓孩子學會自我教育、自我改造。


我們習慣一網打盡,看到不完美就想說說。加上現在孩子少,能批評他的長輩又多。如果你和愛人是雙獨,那有6個大人可以指責他。


密集型的批評之下,越叨叨越沒有能量成長。


他們會覺得“我怎麼這麼笨,啥都做不好?”然後在往後的日子裏,經常能找到“證明”自己笨的例子,於是就真的回不來了。


每當我們想叨叨的時候,先緩一緩,想想——


這真的是應該糾纏的問題嗎?

你的育兒目標是什麼?

如何處理才能往育兒目標靠近?


除了會傷及別人以及超越底線的事,應該立馬出手去管。其他80%所謂的問題可以過濾掉。


有些看似在一定時間內存在,但只要和孩子一同去解決,有條件讓孩子自己探索,適當給予“腳手架”支持,最終往育兒目標靠近,這不是一件好事嗎?


能力不足纔有進步的空間,做得不好纔是飛躍的機會


有時候,反而應該感謝這些問題的存在,讓我們獲得通往目標的橋樑呢。


有目標,就像遠航行程中遙遠的燈塔,即便發出微弱的光,讓我們知道,問題都是海面暫時的波動。


關注目標,再決定下一步行動,而不是糾纏“孩子怎麼總是有這個問題”。


你會少一些無謂的焦慮,多一些對策思考的時間縫隙。


如此,不會看哪都不順眼,作爲家長也輕鬆一點。


05

第三,努力喚醒孩子的內驅力


現在一個家庭裏的孩子,上面父母幾個老人,留下N套房子,喫穿不愁,看着好像不用奮鬥也有本錢可以生活,還要拼搏?


有的孩子精明一點,還會覺得就算活得再爛,父母肯定不會放我不管,一定把我後面生活打理好,不用自己去考慮太多,還要努力 ?


別說小孩,有的大人都在人生內驅力上出問題。



比如,日本已經出現了“犬儒主義 ”,不去工作蹲在房間裏,行屍走肉。


他們想的是“反正就那樣唄,然後又能怎麼樣呢?我現在沒什麼喜歡的,我也沒什麼不喜歡的。”


像老賴一樣生活的年輕人,你能拿他什麼辦法?


還有一些人到了四五十歲突然叛逆起來,覺得從前都是被外力驅趕着活的,現在“覺悟”了。


不但日子不好好過 ,還專門把自己的好生活“毀滅”給父母看。


如何在看似可以“玩世不恭”的人生中,永葆對瑣碎生活的熱情?應當從小開始練起。


發憤的草莓一直相信,孩子本身有內在成長的動力,有那麼一根雷管,需要家長點燃它。


平時,它可能像一顆睡蓮的種子,沉睡在大腦的某個角落,


我們在陪伴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就要努力幫忙找到這顆種子、喚醒種子。


也許會費心個10年8載,只要一旦這根“雷管”被點燃,後面就不用太費心。


因爲我們相信他有能力解決,他也真正有能力去解決。


如果幫助孩子找到生活、學習的內驅力,即使原來成績弱一點,相信孩子有翻盤的機會。


父母的愛並不是爲了把孩子攬在身邊,而是培養一個獨立自主、能爲自己負責的生命。



雞蛋從外面打碎,註定是食物;從裏面打碎,纔是生命。


當你決定做某事,要考慮會不會以內驅力爲代價換取暫時的輝煌,值不值得呢?


比如,要不要提前像小學生那樣,提前在外面報班幼小銜接一年。


比如,看到孩子裏哪裏做不好,是不是要出口批評。


當你在育兒的過程中,要考慮有什麼辦法不需大吼大叫,以潤物細無物的方式,讓孩子自動自發參與做事。


比如,身體力行,指明榜樣,營造環境,遊戲化的教育。



新時代媽媽,如何養出省心娃,這三條信念分享給你——


親子關係比不停糾錯重要

關注目標,而不是糾纏問題

努力喚醒孩子的內驅力


願我們在成爲媽媽以後,把娃帶好,也能美美地做自己!


關於這些信念落地見效的方法與例子,以後我會寫文章分享,記得關注我哦。

- End -

作者:發憤的草莓,乾貨新書《現在就幹》作者,專注時間管理與媽媽精力管理,陪伴你把瑣碎的生活變成像遊戲一樣好玩。家有2寶,上班之餘耕耘公衆號“發憤的草莓”,每天5點晨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