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滿分作文侮辱了語文?這帽子太大!

文/常書遠


最近網絡流出的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在輿論中引發了廣泛爭議。許多人認爲不知所云,讀不下去,考生裝逼,故作高深,以大量令人費解的典故隱喻和繁文冗句製造閱讀障礙等等。於是一種結論甚囂塵上:說該考生不說人話,侮辱了語文。


既然是侮辱了語文,那麼給它滿分的老師也必然是侮辱語文的幫兇。那就是專業上不稱職,還比不上網絡上廣大羣衆和自媒體作者的職業水平高。

我倒不是要對這篇作文表達截然相反的意見,誇它寫得如何好。我反對的是輿論對該作文,對這位考生的攻擊超越了界限,失去了分寸。所謂侮辱了語文、侮辱了哲學,不說人話,這樣大的罪名都出來了,併成爲一種越來越“正確”的價值立場在網絡上迅速擴大,這是一羣庸衆對一個孩子惡毒的審判與語言暴力,以遮掩他們日益平庸、退化的閱讀水平與乾癟的思想能力。

老實說,對這篇作文,站在我這樣一個成人的鑑賞角度看,不能算好。以它要表達的內容,寫得太過,但對於一個考生而言,已屬不易。看得出它有太多對後現代翻譯文本的模仿痕跡,但模仿得很生澀,各種專業名詞、名人名言和典故的運用、生僻字的堆砌,的確也顯示出考生在有意賣弄。

但那又怎樣?

這些都不足以讓它承受侮辱語文、侮辱哲學這樣的大罪名!

我們所有自認文章寫得還行的成人們捫心自問,在我們少時學習作文的歷程中,誰沒有賣弄過?誰沒有對剛剛學到的新詞、新知,就急於在作文中表現過?誰沒有經歷過模仿?老師還提倡模仿,只不過這位考生模仿的是一些專業的、高端的翻譯文本。

其實網上有些批評文章並不是沒有道理,只是他們忽略了這位考生的年齡成長階段。

比如有的人站着說話不腰疼地批評這位考生,說越有學識的人越善於把艱深的道理轉換成大家能聽得懂的語言,只有那些胸無真才的裝逼者,纔會爲了顯示才學,故弄玄虛。

他們可能忘了,能把深奧的理論深入淺出講出來的都是在學問中浸淫多年的大咖學者。要求一位少年有如此境界豈非苛求?換成你在他的年紀,你行嗎?你只怕想裝逼也裝不了,因爲你讀書少,不如他的知識多啊!說對方沒有真才實學,這是那些只懂大白話的成年人的惡毒誹謗。

儘管這篇作文暴露了該考生的缺憾,然而這樣的缺憾卻是一個勤於學習的少年在前進中必經的缺憾!因爲這篇文章必須建立在廣泛的閱讀、對相關哲學概念、哲學名人語錄的哪怕淺層次的瞭解的基礎上。的確,作者因爲功力不足,顯得有些駕馭不了他的主題,儘管他在行文中想努力讓自己顯得鎮定,這都是因爲他給自己制定了一個難度頗高的闡述任務,對這樣一位少年的自我修養和敢於挑戰,我們至少不應該抹殺和否定。

也許評卷組的老師們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說了一句非常中肯的話:應該給高分,但不提倡同學們模仿。

題目是《生活在樹上》。這一帶有詩意,很容易引發哲思的作文題目,馬上令考生想到了卡爾維諾經典的後現代文本《樹上的男爵》,進而陸續聯想到有關的哲人名言,令少年躍躍欲試,想從形而上學的高度闡述人生理想與家庭社會期待之間的落差。這是一個平時閱讀了不少相關書籍的少年急於運用自己胸中知識的自然反應。

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經驗,在我們年輕的時候,我們每學習到了什麼,都會急於找機會應用。可能開始的時候應用得有些撇腳、做作,還沒有完全消化成自己的東西,甚至出現駕馭失控的情況,但如果不去多多應用,知識永遠不會化爲自己的知識,對知識日後的理解、感悟也不會進一步提升。

這就是學習的過程!

我們成人後,之所以不再變得這麼“好表現”,那只是因爲我們大部分成年人停止了學習。

在寫文章這件事上,以我的經驗,凡是少年時沒有什麼興趣堆砌辭藻的,沒有興趣刻意賣弄知識的,對優秀文本也沒有模仿衝動的,本質上都是對作文不感興趣的學生。他們固然避免了因辭害義、賣弄知識等嫌疑和被詬病的危險,但他們成人後在寫文章方面也不會有長足的進步,因爲他們沒有自發地去經歷那個發展中的階段。

一篇作文該不該得高分,看的是文章是否緊扣中心思想,看立意的高低、結構層次的合理性、文采如何、有無語病,以及在此基礎上體現出作者的知識積澱、思維能力等。而不是像自媒體文章一樣,看社會大衆喜不喜歡。

所以作文審查組的老師們並沒有做出不合專業的事情。該不該滿分或許可商榷,但給予高分個人認爲是妥當的,絕不是有些極端者認爲的侮辱了語文,該打零分。

高考作文是以評鑑考生以語文爲基礎的綜合修養爲目的,而不是爲了給坊間大衆提供節目和談資的,它沒有迎合普通大衆的義務!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