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满分作文侮辱了语文?这帽子太大!

文/常书远


最近网络流出的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在舆论中引发了广泛争议。许多人认为不知所云,读不下去,考生装逼,故作高深,以大量令人费解的典故隐喻和繁文冗句制造阅读障碍等等。于是一种结论甚嚣尘上:说该考生不说人话,侮辱了语文。


既然是侮辱了语文,那么给它满分的老师也必然是侮辱语文的帮凶。那就是专业上不称职,还比不上网络上广大群众和自媒体作者的职业水平高。

我倒不是要对这篇作文表达截然相反的意见,夸它写得如何好。我反对的是舆论对该作文,对这位考生的攻击超越了界限,失去了分寸。所谓侮辱了语文、侮辱了哲学,不说人话,这样大的罪名都出来了,并成为一种越来越“正确”的价值立场在网络上迅速扩大,这是一群庸众对一个孩子恶毒的审判与语言暴力,以遮掩他们日益平庸、退化的阅读水平与干瘪的思想能力。

老实说,对这篇作文,站在我这样一个成人的鉴赏角度看,不能算好。以它要表达的内容,写得太过,但对于一个考生而言,已属不易。看得出它有太多对后现代翻译文本的模仿痕迹,但模仿得很生涩,各种专业名词、名人名言和典故的运用、生僻字的堆砌,的确也显示出考生在有意卖弄。

但那又怎样?

这些都不足以让它承受侮辱语文、侮辱哲学这样的大罪名!

我们所有自认文章写得还行的成人们扪心自问,在我们少时学习作文的历程中,谁没有卖弄过?谁没有对刚刚学到的新词、新知,就急于在作文中表现过?谁没有经历过模仿?老师还提倡模仿,只不过这位考生模仿的是一些专业的、高端的翻译文本。

其实网上有些批评文章并不是没有道理,只是他们忽略了这位考生的年龄成长阶段。

比如有的人站着说话不腰疼地批评这位考生,说越有学识的人越善于把艰深的道理转换成大家能听得懂的语言,只有那些胸无真才的装逼者,才会为了显示才学,故弄玄虚。

他们可能忘了,能把深奥的理论深入浅出讲出来的都是在学问中浸淫多年的大咖学者。要求一位少年有如此境界岂非苛求?换成你在他的年纪,你行吗?你只怕想装逼也装不了,因为你读书少,不如他的知识多啊!说对方没有真才实学,这是那些只懂大白话的成年人的恶毒诽谤。

尽管这篇作文暴露了该考生的缺憾,然而这样的缺憾却是一个勤于学习的少年在前进中必经的缺憾!因为这篇文章必须建立在广泛的阅读、对相关哲学概念、哲学名人语录的哪怕浅层次的了解的基础上。的确,作者因为功力不足,显得有些驾驭不了他的主题,尽管他在行文中想努力让自己显得镇定,这都是因为他给自己制定了一个难度颇高的阐述任务,对这样一位少年的自我修养和敢于挑战,我们至少不应该抹杀和否定。

也许评卷组的老师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说了一句非常中肯的话:应该给高分,但不提倡同学们模仿。

题目是《生活在树上》。这一带有诗意,很容易引发哲思的作文题目,马上令考生想到了卡尔维诺经典的后现代文本《树上的男爵》,进而陆续联想到有关的哲人名言,令少年跃跃欲试,想从形而上学的高度阐述人生理想与家庭社会期待之间的落差。这是一个平时阅读了不少相关书籍的少年急于运用自己胸中知识的自然反应。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每学习到了什么,都会急于找机会应用。可能开始的时候应用得有些撇脚、做作,还没有完全消化成自己的东西,甚至出现驾驭失控的情况,但如果不去多多应用,知识永远不会化为自己的知识,对知识日后的理解、感悟也不会进一步提升。

这就是学习的过程!

我们成人后,之所以不再变得这么“好表现”,那只是因为我们大部分成年人停止了学习。

在写文章这件事上,以我的经验,凡是少年时没有什么兴趣堆砌辞藻的,没有兴趣刻意卖弄知识的,对优秀文本也没有模仿冲动的,本质上都是对作文不感兴趣的学生。他们固然避免了因辞害义、卖弄知识等嫌疑和被诟病的危险,但他们成人后在写文章方面也不会有长足的进步,因为他们没有自发地去经历那个发展中的阶段。

一篇作文该不该得高分,看的是文章是否紧扣中心思想,看立意的高低、结构层次的合理性、文采如何、有无语病,以及在此基础上体现出作者的知识积淀、思维能力等。而不是像自媒体文章一样,看社会大众喜不喜欢。

所以作文审查组的老师们并没有做出不合专业的事情。该不该满分或许可商榷,但给予高分个人认为是妥当的,绝不是有些极端者认为的侮辱了语文,该打零分。

高考作文是以评鉴考生以语文为基础的综合修养为目的,而不是为了给坊间大众提供节目和谈资的,它没有迎合普通大众的义务!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