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夜读】学习中的小思考


我读书比较杂,一堆书,散乱在书柜、书桌、床头上,方便随手拈来。但这也有问题,就是读书多了趣味性,少了系统性。

以前不觉得,学习国学之后感触尤深。才知道之前好多耳熟能详的词句,却不是我们理解的那样,多被我们断章取义、各取所需,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以偏概全、曲解原意,多是碎片化了的知识……这里试举几个例子。

小时候看电影《红灯记》,里面有一幕日本鬼子鸠山劝李玉和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电影里的“为”,读的是第四声。意思是,做人哪有不为自己着想的,要不,老天都不容啊。二三十年,一直被这样理解偏了,真是无语啊。原来,这里的“为”,应该读第二声,是作为、修为的“为”。一个人为人处世,要成长、成才、成功,靠什么?靠的是修为、修身,这是安身立命之本。如果一个人不讲修身,不做君子,那才是老天都不容的啊。

想不到,读错一个音,曲解一个词,看似小事,实则可能影响的是一个人的价值观。

平日里,我们这种只言片语、断章取义的理解还不少。比如,“三思而后行”这句话,我从小到大,一直以为是“子曰”的。及至读了《论语》,才发现完全搞错了。《论语‧公冶长第五》:“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原来,三思而后行的是季文子,孔子可不赞成这样。

季文子,就是季孙行父,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先后辅佐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堪称“三朝元老”。虽然位高权重,季文子却谨小慎微,兢兢业业,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家无衣帛之妾,厩无食粟之马,府无金玉。”也就是说,他的妻儿家人不穿丝绸衣物,养马都是喂草料而不喂豆饼粮食,家里也没有金银玉器等贵重之物。这样特别谨慎的一个人,做事时总是三思而后行。听了这样的传闻,孔子告诉学生:思考一次如果怕有纰漏,那就再想想,也就OK了,完全不用三思而后行。

再有,我们有时做了错事,却时常给自己吃上一颗“宽心丸”,叫做“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殊不知,我们犯了“拿来主义”的错误,一句话里只选取那些对自己有用处的,其它的早就抛到九霄云外了。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不假,只是后面还有更重要、最根本的两句呢,“世人若学我,如同入魔道。”这是流传甚广的济公活佛的一首偈子。

想当初,济公出家后,不喜诵经坐禅,一味好酒吃肉,衣衫褴褛,疯疯癫癫,行走市集,救人苦难,时人称“济颠和尚”。当时在灵隐寺,一些僧众就看不惯他,上告到方丈,以破坏佛家清规戒律的罪名要将他扫地出门。不想,方丈慧远口宣“法律之设原为常人,岂可一概而施。”并批示“佛门广大,岂不容一癫僧。”后来,济公去了净慈寺,更是受到重用。

由此可见,“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只适用于济公活佛,因为他吃进去的肉可以给予动物重生,神通广大,绝非常人,而广大僧众万万要执守戒规,切不可“入了魔道”。原来,济公活佛要告诫世人的,重点其实在后两句。

我这样通过讲故事来说明系统学习这件事。您觉得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