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被互聯網改變的高考 備考,從書山到一部手機 志願:大數據讓考生和家長不再“賭博” 結語

生於非典,考於新冠。人們將這屆高考生,稱爲最難的年輕人。

但相比其他高考考生,尤其是他們的父輩們,這屆考生又是幸運的,互聯網、大數據給他們帶來了無法想象的便利。

尤其是在疫情的催化下,這一代人的高考已經被互聯網徹底改變。

如今,這一屆考生陸續選擇志願,完成一次人生選擇。在這背後,互聯網對他們的選擇影響有多大?


​作者同武漢和北京的兩名高考生聊了聊,他們分別從個人視角,還原了疫情中的學習與生活。

可以在細微之處看到,疫情在他們人生中刻下的印痕,以及那些被裝進一方電子熒屏之中的高考故事。

備考,從書山到一部手機

1977年,《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發表《高等學校招生進行重大改革》,宣佈恢復高考。隨後,一代又一代人通過高考改變命運,實現夢想的階梯。

在過去的40多年間,各種複習資料和書籍,一張張卷子、記錄的筆記本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

但2020年,疫情的到來,使高考備考快速告別白紙黑字的紙質年代,進入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從滿屋的書山變成了武漢高三學生小澤手機裏的APP。

今年1月初,武漢高三學生小澤的同學羣裏,出現了一則“華南海鮮市場拉起警戒線,身着防護服的人噴灑藥劑”的短視頻。有同學說,親戚是海鮮市場商戶,驗證視頻爲真。


小澤什麼都沒想,先去網上下單口罩,“沒買太多,就是以防萬一,誰想到會影響到高考。”

因爲這次疫情,2020年高考延期一個月。

爲了複習,小澤刪掉了手機所有娛樂軟件,只剩下微信、百度、有道雲詞典和一款倒計時APP,記錄着距離高考的時間。

“很幸運生活在互聯網時代。”小澤說,在備考的日子裏,他不僅可以通過百度App找到恢復高考四十年的時間裏,整個社會積累起的考題,還可以查看過往考生的高考“經驗”,而這些經驗有時候要比自己的筆記系統得多。

通過這款App,小澤還可以上高考直播課。雖然這種雲課堂,他也是第一次體驗,但小澤很喜歡這種模式,“有時老師講的,真是給我了很多學習上的啓發”。

在利用互聯網刷題、上直播課的同時,小澤也會選擇線上家教的方式進行備考。“老師可以通過屏幕,看到我的試卷和課本,非常方便。”

科技的進步,的確給了考生和家長更加便利的途徑來看待和應對高考。“在我們參加高考的年代,這樣的便利簡直無法想象。”小澤的父母告訴作者,在他們那個學習資源緊缺的年代,如果能有這麼平等、便利的方式,很多人的命運可能都會改變。

志願:大數據讓考生和家長不再“賭博”

有人說,高考是“三分考七分報”。

對於絕大多數的考生和家長來說,志願填報就是一場“賭博”。在他們看來,填報高考志願是一項複雜工程,沒有相應的經驗預判而出現填報失誤,可能會影響一生。

在過往的40多年裏,相信大家身邊不乏這樣的案例。因此,很多考生和家長爲了在短時間內更科學地篩選高校信息,更穩妥地填報志願,會求助於價格不菲的民間服務機構:少則2000元,多則4萬,一對一收費每小時高達3000元。

但今天,這些正在被改變。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已能夠將歷年的熱門專業、就業情況等數據,呈現在衆多考生和家長面前,給考生和家長提供可靠的參考。

以百度推出的AI志願助手爲例,該產品整合了全國2600餘所高校、1400多個本專科專業、近8年共700多萬條招生數據,根據考生分數信息,多維度定製化分析,免費幫助考生進行報考分析。


​比如,它既可以根據考生當前分數、2020年院校專業招生計劃,推薦預測衝刺、較穩妥、相對保底的志願信息作爲參考。通過百度高考搜索大數據,考生和家長還可以實時瞭解這屆考生關注的院校及專業的搜索熱度及變化情況,爲自己的志願選擇提供數據參考。

高考之後,武漢的小澤和北京的阿楠就在志願填報上產生了交集。

小澤的父母,想讓他去北京或者上海。在他們看來,大城市意味着機會與視野,“互聯網那麼火,武漢連個像樣的大公司都沒有。”

阿楠的爸媽,想讓她選擇一所211或者985,哪怕離開北京,“好學校就是一塊敲門磚,找工作、進編制都方便,專業無所謂,很多就業都不對口。”

大城市,好學校,這些能夠“改變未來”的維度,都無法打動小澤和阿楠。

這兩個素不相識的00後,認爲興趣愛好是選擇志願的最重要標準。當他們聽說“留守女生報考北大考古專業引熱議”,甚至不知道爭議點在哪。

“她喜歡考古系,那就學考古,沒什麼不對的。”阿楠說道。她報了歷史系,並不覺得這難找工作,“我對歷史架空甜寵劇感興趣,以後想當編劇,學歷史肯定比學編劇有用得多。”

阿澤則選擇了圖書檔案管理,“爸媽也說過找工作不好找,但他們自己也承認很多人工作專業不對口,那報個自己感興趣的專業也沒關係對吧。”

他在百度AI志願助手輸入分數,根據大數據推薦參考,開始篩選有把握的學校。


看到百度預測的排名結果,他略有放心。而且他選的是冷門專業,大數據推薦的學校,也符合他的預期。

去年,北京師範大學考試與評價中心曾發佈《00後高考志願興趣報告》。

調研顯示,00後考生對專業的興趣程度,與未來就業收入沒有直接關係。

比如,歷史學、文物與博物館學、考古學等很多職場收入不高的人文學科,卻是考生興趣度最高的專業。

百度搜索大數據也顯示,工商管理、市場營銷、會計學、廣告學等學科卻遇冷,歸入搜索熱度下降最快專業榜單。

考生對於志願的選擇,正如當下時代的隱喻。

作爲互聯網原住民,00後擁有更廣闊的眼界、更自主的認知。所謂“標準”,對他們已不再使用。

而這次大流行,讓他們對“當下”的關注,遠超對“未來”的關注,所以更希望跟隨自己喜好去選擇志願。

受疫情影響,父母也會體量他們的不易,尊重他們的選擇。

當母親妥協時,阿楠注意到她的深情中,劃過一絲失落,心底生出一絲愧疚。

她曾在網上看過一個名爲《答案》的廣告片。


​講的是報考志願時,一位媽媽爲了做功課,做了一整本的筆記。而她不知道,兒子陽陽已經用百度檢索到了自己的答案。

四分鐘的短片中,母親爲孩子志願東奔西走,陽陽應付母親時的漫不經心,以及本子被水澆透後勉強辨認的錯別字,都深深刺痛了阿楠。

而陽陽翻開筆記本的最後一頁,卻有清晰而堅定的四個字:聽陽陽的。

阿楠突然回憶起,當母親和鄰居提起女兒報考歷史系時,語氣中帶着自豪,而不是焦慮和埋怨。

“我後來才明白,無論怎麼選擇,她都會支持我。因爲我是她的女兒。”

她至今記得,那個廣告片的結尾寫着,“願你不必百度,也能找到答案”。

如今,她已找到答案:家和家人,是最正確的解。

結語

如果說,小澤和阿楠還有哪些選擇一樣,就是他們都選擇了離家更近的學校。

他們與家人共渡100多個日夜,幾乎是過去十年間,與父母共處時間最長的日子。

但高考後,他們仍不捨家庭。

這次疫情中,他們見過了生離死別,也聽聞過人們舍家逃亡。

當無數人生被徹底擊碎,他們才意識到,平凡生活亦值得珍惜。

正如五個月前,比爾·蓋茨在一封公開信中寫道:

“疫情提醒我們,家庭和家庭生活是多麼重要,而我們是多麼忽視了這一點。”

隨着這一代年輕人走出了長夜,他們更加重視家庭的意義,這次填報志願,也是完成了一道人生選擇題。

在互聯網時代下,高考的模樣似乎變了很多。但是,儘管高考已被互聯網裝進手機或電腦之中,但無論如何改變,高考仍舊是每一位考生的人生回憶中無法抹去的一筆,也代表了年輕人對美好未來的拼搏與嚮往。

螞蟻蟲——科技自媒體、企業戰略分析師,虎嗅、鈦媒體、艾瑞等多家科技網站認證作者,曾入圍2015年100位科技自媒體作者、2016年鈦媒體10大年度作者、2016年品途網10大年度作者、2018年砍柴網年度作者、2019年驅動號年度作者,微信公衆號:miniant-cn。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