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新生(愛回收)即將IPO,但仍有五大疑問仍待解

去年以來,國內互聯網行業掀起了又一波集中上市大潮。某種意義上,這是資本市場對國內互聯網發展的一種認可。

上月底,萬物新生(以下簡稱愛回收)向SEC遞交招股書,計劃於6月18日在紐交所正式上市。在外界看來,如一切順利愛回收將有望成爲國內二手3C電商第一股。不過,愛回收在招股書強調更多的是其ESG(環境、社會和治理)價值,意在衝擊“中概股ESG”概念第一股。

明明核心業務就是二手3C商品to B的散貨交易,愛回收卻對ESG概念如此執着。無非就是ESG這個名詞更加新潮和高大上,有利於包裝自己,在國外投資市場上提高估值。這是常見的市場營銷手段,適合當作花邊看。

倒是細讀愛回收的招股書,結合以往數據和市場現狀,就會發現其中存在着幾個令人費解的疑問。

01 盈虧、GMV、門店等關鍵數據對不上?

愛回收在招股書公佈了近年來的運營和財務等核心指標,其中一些數據與之前官方發佈的並不一致,出現了較大出入。

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虧損。招股書顯示,2018-2021年,愛回收公司分別淨虧損2.1億元、7億元、4.7億元,三年累計虧損13.8億元。在疫情後經濟秩序基本企穩的2021年Q1,愛回收的淨虧損相較去年同期1.2億的虧損有所收窄,但仍然達到了0.9億元。

外界對愛回收的多年虧損感到震驚在於,之前它多次通報時稱自己已實現“盈利”或“全面盈利”。

在此前的官宣中,愛回收似乎對盈利這個詞特別執着。

2016年10月創始人陳雪峯在接受中國企業家雜誌採訪時表示,“愛回收已經實現了單月的盈利,但是全年還是虧損狀態,明年會實現全面盈利。”2018年愛回收E輪融資之際,愛回收對外宣佈2017年交易規模達到40億元,並稱實現全面盈利。這個年度“全面盈利”來得正當時,恰好與陳雪峯2016年採訪遙相呼應。

2020年10月,也就是最近一輪公開融資之後不久,有媒體引用愛回收方面的說法報道稱:到了(2020年)4月份,愛回收業務量超越疫情水平,5月公司虧損收窄,6月份實現了全集團盈利。根據2021年初愛回收發佈的2020年度業績報告,從2020年Q2起,集團實現持續全面盈利。

今年3月份,愛回收發佈消息稱,截至3月上旬,萬物新生集團一季度同比增長超過150%;且強調在二手3C賽道上, 目前僅有它一家實現全面盈利。但在招股書中,今年Q1的財務狀況變成了——“實現大幅減虧,整體接近盈虧平衡”。

多次對外公開宣稱實現全面盈利,招股書中卻變成了近三年出現鉅額虧損,這個突如其來的180度大拐彎確實讓很多人猝不及防。

招股書中另一個出入較大的核心數據是GMV。據招股書披露,2020年愛回收的GMV爲196億元,年成交量爲2360萬臺。

而根據2021年初愛回收官方發佈的2020年度業績報告顯示,2020年全年集團達成二手3C年支付成交金額超255億,年支付成交量2718萬單。

通常來說,國內互聯網企業的GMV統計口徑中往往包括了未支付和退貨訂單,因此其數據要大於支付成交金額。而愛回收卻正好相反,其招股書公佈的2020年GMV小於年初支付成交金額,令人困惑。即便兩次數據基於相同統計口徑,招股書中GMV數據也比年初公佈的少了23%,而成交臺數則縮水了13%。

此外,愛回收對GMV的口徑總在變化,年初對外稱255億,招股書公佈前改口200億左右,最終招股書顯示196億,這一系列操作下來,不得不讓人心生疑惑。

類似有較大出入的數據還有愛回收的線下門店數量。招股書顯示,2020年底愛回收的門店達到了731家。

去年9月E+融資時,愛回收曾說覆蓋城市140個,有門店720家。愛回收加盟的官方公衆號,會不定時地推送某月新增門店的數據,據其推送文章顯示,去年9月、10月、11月愛回收的新增門店數量,分別爲18、20和20家。不計入9月份數據,僅去年10月和11月便增加了40家門店,則2020年底其門店至少達到了760家,比招股書上的731家多了29家。而今年1月5日愛回收對外發布的年度戰報數據中,又宣稱門店數量爲737家。簡單的線下門店數量,就引起了多個不同數據打架,難道是關了開、開了關?短時間內門店數據如此劇烈變化,說明其賴以生存的門店模式恐怕並不穩定。

盈虧、GMV、門店數量等多個核心指標,愛回收招股書披露的數據與之前公佈的有較大出入,令人費解。到底是之前發佈的數據統計不正確,還是招股書上有意主動縮水,可能只有愛回收自己才知道。

02 財務真的穩定嗎?造血能力缺失恐爲真

其實,創業公司在前期發展階段出現虧損並不意外,畢竟市場回報總是在企業投入之後才能產生。如果企業持續超前投入,固定資產折舊計提產生的虧損會更大更長,像電商巨頭亞馬遜就持續虧損了20年,直到2005年才實現贏利。

之所以在長年鉅虧的情況下被多數投資者所看好,最主要原因是亞馬遜的經營現金流一直隨着業務成長而穩步增長。憑藉着良好的財務狀況,亞馬遜不但向投資者展現了在線購物網站這個商業模式的正確性,還證明了自己有足夠能力建立起長期的贏利模式。

但招股書上愛回收的當下情況,卻正好與亞馬遜相反。招股書數據顯示,從2018年至2021年1-3月份,愛回收的經營現金流分別爲-3.58億元、-4.11億元、-4.13億元和-3.03億元。這意味着,近年來其經營業務非但不能提供正向的現金流,反而成爲了資金黑洞,持續吞噬着寶貴的現金資源。

這從愛回收持有的現金及等價物的金額變化上,二者還能夠相互驗證。

綜合愛回收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底,其賬目上剩餘1億美元現金及等價物;在2020年底,這一數字爲1.4億美元。今年1-3月期間,愛回收的現金儲備就減少了0.4億美元,與-3.03億元的經營現金流數據非常相近。儘管還不能下二者存在因果關係的結論,但用巧合來解釋肯定也不妥。

愛回收三年鉅虧14億元,短短一個季度便燒掉0.4億美元,而現金儲備只有1億美元。據公開資料顯示,愛回收多年來獲得了六七輪累計超過9億美元的融資。如果沒有新的融資注入,以此速度,愛回收頂多只能燒到今年年底。或許,這也是它爲何如此急於成爲二手電商第一股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近三年多來經營現金流持續爲大額負數,而這期間正值愛回收大力發展線下門店。這讓不少人懷疑以線下門店爲主的重資產模式,拖累了愛回收的財務狀況。

2018年,愛回收總裁、合夥人鄭甫江在凱輝論壇上的演講時似乎有所迴應,他表示開店鋪道路非常不易,前兩年都是虧損的,從去年(注:即2017年)開始基本店鋪全面轉向盈利。今年初,愛回收曾經宣稱其線下門店100%實現盈利,而招股書中這一說法已經悄然修訂爲:98%的成熟自營門店實現盈利。

這樣一來,不但盈利比例下調了兩個百分點,而且還加上了成熟自營的定語,將範圍縮小至運營3個月以上的門店。若以全部門店爲基數,愛回收門店盈利比例勢必比98%小很多。

但這樣仍然解釋不通現在自相矛盾的現象:既然愛回收多數(估且籠統地說多數吧)線下門店實現盈利,支付成交臺數也在增長,爲何卻遲遲無法產生經營現金流,反而不斷吞噬流動資金?

或許,愛回收的財務狀況並非如其自述的那樣穩定健康,還面臨着造血能力差、資金緊張等挑戰。

03 模式類似優信,究竟to B還是to C?

愛回收在招股書中,自稱是中國最大的二手消費電子交易和服務平臺。這個稱號爭議較大,因爲愛回收向來以to B 業務爲主,而二手消費電子交易平臺明顯是面向 C端消費者。

愛回收的動機倒不難理解。畢竟在資本市場上,To C 企業的估值要遠遠高於To B業務公司。試問,哪個企業家不想自己的企業獲得更好的估值呢,因此,愛回收在招股書中將自己定位爲二手消費電子交易平臺,也就順理成章了。

愛回收的to C業務主要寄託於京東戰略投資時帶來的嫁妝——拍拍。後者在京東的流量和用戶加持下,成爲驅動愛回收實現增長的to C業務板塊。也正是有了拍拍,原來致力於To B 業務的愛回收,纔有了在招股書將自己定義爲To C二手電商平臺的底氣。

然而現實和理想有是差別的,愛回收想在外界面前將自己打造爲To C二手電商平臺,但專業人士和投資者未必會認可,因爲種種數據難以支撐這個結論。

招股書顯示,從營收結構上看,愛回收的營收分爲自營商品收入和平臺收入,2020年分別爲42.4億和6.1億。很明顯,前者纔是絕對的大頭。

通過對招股書披露的信息分析發現:2020年,愛回收自營商品收入中,有88%的商品銷售是通過B2B模式的拍機堂賣給B端的二手商戶;此外,愛回收的服務收入中,B2B平臺的營收也達到了2.8億。即:這一部分看似To C業務,其實是包着To C皮的To B業務而已。

根據以上進行計算,得出:2020年愛回收營收方面,依靠to B交易帶來的佔比爲83%;GMV方面,中國和海外to B的總佔比爲58%。

也就是說,無論是營收還是GMV,to B交易均是支撐愛回收業績的主要組成部分。

有意思的是,自稱二手消費電子交易平臺的愛回收,在招股書卻通篇沒有提及自己的MAU或者交易用戶數。不是愛回收不想提,主要是數據不太好看拿不出手,因爲在各個不同機構的APP活躍用戶排行榜上,Top5甚至是Top10都幾乎看不到愛回收旗下APP的身影。

整體而言,愛回收更像一個二手3C領域的供應鏈服務公司和B2B平臺,而不是典型的to C電商交易平臺。

這讓我們想到了三年前上市的另一家中國企業——二手車電商平臺優信。明明其業務以 to B 爲主,但卻高舉着to C旗號爲自己提升估值。由於缺乏 to C基因和核心業務,優信縱然頂着中國二手車電商第一股的名號,上市之後仍因爲業績不佳而導致股價節節下滑。其市值甚至一度下跌到3億美元以下,只相當於上市時的1/10,可謂是前車之鑑。

愛回收現在的情況與優信非常類似。媒體報道稱愛回收這次的IPO與優信相提並論,認爲二者是業務結構上非常類似,都是基於To B 業務但竭力想包裝成To C 平臺模式的打法。

04 自營增長不錯,但談平臺轉型尚遠

愛回收執着於To C平臺轉型,從競爭策略上看是正確的,因爲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資源優勢、提高自身的市場價值。只是,它目前離To C二手電商平臺的目標較遠,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從GMV和營收結構上來看,還很難擺脫To B 業務的依賴。

前面已經分析討論過,在戰略合併拍拍之後,仍無法取代To B 業務的核心地位。在此不再贅述。

其次,服務收入增速雖快,但佔比小、增長空間有限,難以覆蓋履約成本。

愛回收在招股書中將服務收入高速增長列爲亮點,也以此來強化自己的平臺屬性。招股書顯示,愛回收近三年來平臺服務收入佔比,從2018年的0.4%提到了12.6%,足足提高了30倍,表現確實亮眼。但同時反過來不也恰恰說明,愛回收8成以上的營收仍然來自於非平臺業務。

招股書顯示,愛回收近三年來的平臺收費率(也就是常常說到的平臺貨幣化率)提高很快,從2018年的0.5%迅速拉昇到2020年的4.1%。作爲參考,阿里和拼多多的這個數據分別爲4%和3%。說明愛回收的平臺收費率已經不低,接近於天花板,無法再提升(否則商家將轉投其他平臺),服務收入增長的空間非常有限。

根據招股書數據顯示,2021年Q1,愛回收的平臺服務費收入爲2.0億,同期的履約費用、營銷費用均高達2.2億。這邊服務收入連基本的履約費用都無法覆蓋,那邊增長卻已經觸頂。

最爲關鍵的是,愛回收缺乏自主流量和用戶基礎。

對於外界關於流量的質疑,愛回收發佈的誤區解讀文章給出了含京東流量DAU超200萬的結論。這個數據應該是比較準確的,但難以平息質疑。因爲外界並非認爲愛回收沒有外部流量支持,而是它缺乏自主流量和用戶基礎。而這個結論恰恰證明了愛回收To C業務的流量嚴重依賴於京東對拍拍的導流支持,其品牌在市場上的知名度不高。

儘管拍拍戰略合併進愛回收近兩年,但拍拍在快手的簡介仍然顯示爲京東旗下二手平臺。對於志在與快手打造新渠道的愛回收來說,這樣的做法不太可能是工作人員粗心大意,而應該是當前基於利益最大化下的選擇。

既不To C也不平臺,還沒有自主流量和用戶基礎,這種情況談平臺轉型還很遙遠。

05 怪相:企業尚未上市,創始人卻先減持?

據新浪財經6月7日的報道,今年以來,愛回收的兩位創始人——陳雪峯和孫文俊先後減持了自己的一部分股份,或已套現數千萬美元。

愛回收招股書顯示,愛回收創始人兼CEO陳雪峯持股佔比10.9%,其中8.3%是通過C&XF Group Limited持有。

自2021年2月以來,陳雪峯先後兩次減持共計1995981股愛回收股份;此外,招股書披露另一位創始人孫文俊也在賣出了600645股愛回收股份。新浪財經推算,如果兩人的減持是套現的話,愛回收CEO陳雪峯在公司上市前或已獲得數千萬美元現金,孫文俊可獲得930多萬美元現金。

兩位創始人作爲股東,自然有權處置自己的股份,這無可厚非。只是他們賣出股份的時機和價格讓人有些意外。

通過對比愛回收F輪的投資明細,新浪財經發現,陳雪峯、孫文俊兩位創始人的160餘萬股是以普通股方式賣給了F輪股東,單價爲15.55美元/股。這一價格不僅低於愛回收F輪優先股的售價(19.43美元/股),甚至低於其E輪售價(17.84美元/股)。

去年陳雪峯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還斬釘截鐵地表示,愛回收不會“流血上市”,40億美元到50億美元的估值將是公司進行IPO的基本線。但轉過年來,他自己就和孫文俊兩人,搶在IPO之前以低價率先減持了部分股份。

這就難免讓外界產生疑惑,兩位創始人這麼做是股份控制權變更的前奏,還是說他們對自己的公司缺乏信心呢?這讓投資人、員工和用戶怎麼想。總之,很是奇怪。

愛回收業績增長是好事,能夠去國外上市也是好事。上市的目的,主要是幫助優秀企業低成本融資擴大業務、建立起更公開透明的企業管理制度,但並不是萬能解藥。

愛回收的招股書透露出了重重疑問,應該正視其中的問題。流血上市固然不好,但更可怕的是帶病上市。

注:文中截圖均源於愛回收招股書、官方發佈圖

螞蟻蟲——科技自媒體、企業戰略分析師,虎嗅、鈦媒體、艾瑞等多家科技網站認證作者,曾入圍2015年100位科技自媒體作者、2016年鈦媒體10大年度作者、2016年品途網10大年度作者、2018年砍柴網年度作者、2019年驅動號年度作者、2020年商業新知年度作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