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票的回憶

我走進路邊餐館,一股烤芝麻燒餅的香味飄來,我忍不住衝到烤爐邊,火紅的爐膛裏,一圈圈燒餅貼在爐膛上......

老闆,一個燒餅!

老闆一邊用火鉗夾燒餅,一邊迴應我∶

"二兩糧票五分錢。沒糧票,不賣。"

糧票?我沒有啊!那燒餅的香味讓我直流口水,我着急急呀........

一下子醒來了。

回想起了物質貧乏的年代,國家人多,糧食少,政府就採取憑票供應。餐館必須有糧票才能買麪粉做燒餅,買燒餅喫就要糧票啦。

政府規定主要的生活必需品憑票購買,不僅僅有買米和麪的糧票,還有豬肉票 油票 糖票等,甚至發展到布票、棉花票、肥皂票、手錶票、縫紉機票......

糧票是按標準統一分配的。例如 政府給每人每月30斤糧票,那麼,你每月只能買30斤糧食。如果你想多喫糧食,就需要有多的糧票纔行。

那時候,父母愁的是怎麼讓一家人喫飽,尤其是男孩多的家庭更不容易,要保障家裏的男丁--家庭主要勞動力喫飽。

家庭主婦要安排一家人的生活,當糧食不夠時,她會摻雜一些雜糧,比如紅薯和高粱等,把大米和白麪讓給家裏主要勞力:爺爺、伯伯、叔叔喫,還有正在長身體的孩子們喫。

那時候的人不會想到,物質生活豐富的今天,人們喫膩了大米白麪,反而喫雜糧來養生......

糧票是什麼樣子的呢 ?

糧票的形狀是長方形,大小類似火車票,顏色是彩色的,有水印圖案,今天的收藏品市場上能看到它。(上圖)

糧票分全國糧票和地方糧票。全國糧票是在全國哪個省都能用,使用範圍廣,通常在你出差到外地時,可以不受當地的糧票限制使用。而地方糧票通常有省內糧票或市內糧票,它們只能在省、市內使用。

可見,同樣的一斤糧票,全國糧票就比地方糧票更受到歡迎。那時候,若是得到一張全國糧票像得到寶貝一樣,小心翼翼地保存起來,不到不得已是不會用的。

80年代初改革開放後,國家糧食物質逐漸豐富起來,一些地區的糧食不要糧票也能買,但是,國家還沒有取消糧票,這時的糧票還有市場價值。

糧店,是國營企業,是唯一可以賣糧食的地方。以前買糧食嚴格要糧票,而80年代中後期,若是糧票不夠,糧店也可以折算成現金了。

隨着自由市場的出現,人們可以拿着糧票到自由市場跟小商販兌換各種日用品。人們用多餘的糧票兌換洗臉盆,塑料桶、洗漱用具等。

兌換中,全國糧票比地方糧票值錢,比如:兌換一個洗臉盆需要全國糧票5斤,那麼,地方糧票起碼要8斤。

80年代末,隨着糧食產量越來越多,物質越來越豐富,買糧食就不用糧票了。

1993年4月1日,國務院發佈《關於加快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通知》,取消了糧票和油票,實行糧油商品敞開供應。

至此,從1955年開始的,長達38年的憑票供應經濟就結束了。

= 終 =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