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清東陵記

早起,雨一直在下。差不多9點半了,窗外的雨漸漸小了,在酒店前臺借了傘,用滴滴出行叫了車。

這裏是遵化。

遵化,取“遵從孔孟之道,教化黎民百姓”之意,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曆史的“千年古縣”。或許是受疫情影響,或許是趕上了下雨天,街上人不多、車也不多,本不繁華的街市愈發顯得冷清。

出遵化市區西北方向,車程半小時就到了清東陵。

清東陵,位於昌瑞山南麓,佔地80平方公里。據說,這裏是一塊極爲難得的風水寶地。明朝時,永樂帝朱棣、崇禎帝朱由檢都曾看好這塊寶地,卻種種原因錯過了。清朝入關後第一位皇帝順治,年少時來此行圍打獵,不禁被眼前的靈山秀水所震撼,脫口而出:“此山王氣蔥鬱,可爲朕壽宮!”隨手摘下白玉扳指拋出,言明扳指落處即爲吉穴。於是,從順治十八年(1661年)孝陵始建,整個清東陵的建設週期長達247年,其間建有大小15座陵園,217座宮殿牌樓,堪稱中國現存規模最宏大、體系最完整、佈局最得體的帝王陵墓建築羣。這裏,埋葬着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5位皇帝及皇后、妃嬪、皇子、公主等共有161人。

從遊客服務中心乘坐遊覽車,還要10公里路程,所以得有重點、有選擇地看,一則地方太大,時間不寬裕,二則還有許多未開放的地方,就不去了。

車行時,下了一夜的雨神奇地停了。望遠山如黛,鬱郁蒼蒼,雲霧繚繞,如夢如幻,好一幅磅礴大氣的中國水墨大畫,一時又來了興致。

孝陵神路要看,看的是風水格局。

這條中國保存最完整的神路長達6000多米。繞過金星山,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中國現存面闊最寬的石牌坊,五間六柱十一樓,氣勢宏大,雕工精美,巧奪天工,更加令人叫絕的是300多年來歷經兩次大地震都毫髮無損;然後是大紅門、神功聖德碑樓;再繞過影壁山,遠遠可見兩側18對的石像生,有站姿和臥(坐)姿的獅子、狻猊、駱駝、大象、麒麟、馬各一對,據說站姿的上白班,臥(坐)姿的上夜班,分工明確,另有文臣、武將各三對人物,還有望柱一對,如此雄壯威武的隊形長達800多米,世所罕見;接着是由三間石雕火焰牌樓和四段琉璃壁組建的龍鳳門,還有陵墓中等級最高的七孔拱橋,再走上長長的一段神路,方可抵達順治帝的孝陵。

應該講,清朝的關外三陵(新賓的永陵、瀋陽的福陵和昭陵)還不那麼講究規制,入關後從孝陵開始明確定製。孝陵的風水格局極爲講究,以金星山爲朝山,以影壁山爲案山,以昌瑞山(主峯)爲靠山,三山連線成爲孝陵的中軸線,整體建築羣“駐遠勢以環形,聚巧形以展勢”,與山川形勝融爲一體,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人的風水觀。

地下看乾隆,地上看慈禧。看的是豪華奢侈。

步入“十全老人”乾隆的裕陵地宮,冷光燈下,墓門、牆壁、券頂、門樓,目之所及,歎爲觀止。滿眼的極爲精美的佛教內容石雕,有我們熟知的四大天王、八大菩薩、五方佛等,有獅子、八寶、法器,以及三萬多字的藏文、梵文經咒。這裏被班禪大師譽爲“不可多得的石雕藝術寶庫”,真正是名副其實。導遊講,這裏的經文,拿出每一個字,專家都認識,但是組合在一起,時至今日,整篇經文卻依舊難以解讀,令人琢磨不透。

實際上,裕陵不僅地宮豪華奢侈,地面建築也是“高大上”,淋漓盡致地展示了“康乾盛世”的雄厚財力。大殿的樑柱清一色金絲楠木,胸徑大小要兩人合圍,想當年百姓進山伐木,“進山一千,出來五百”,歷盡劫難,死裏逃生。基石、地面都是大塊的上好石材,墊土是沒有飛禽走獸踩踏過的淨土,如此大量的土石,在當時的條件下,僅運輸就需要付出極大的人力物力財力。

西太后慈禧的菩陀峪定東陵,雖然與東太后慈安的普祥峪定東陵並列左右,且同時開工,同時完工。但16年後,“老佛爺”慈禧諭旨重修自己的陵寢,這一干,就是13年。重修後的慈禧陵比慈安陵的形制、奢華遠勝一籌。

看慈禧陵的石雕,多是“鳳引龍追”石欄板,“鳳上龍下”丹陛石,“一鳳壓兩龍”石望柱,處處體現了慈禧唯我獨尊的威權。慈禧陵不僅在形制上僭越,在奢靡豪華上也是追求極致。慈禧的金殿以黃花梨爲木構,以黃金爲裝飾,盤龍柱上的金龍做工精緻,龍鬚竟能隨風微顫,動感十足,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就連壁上的磚雕都用赤金和黃金勾勒、帖覆。有據可考的是,慈禧陵僅三殿貼金一項開支就高達4592兩之多。要知道,彼時的晚清已是國之將亡,國庫空虛,民不聊生,可慈禧仍置天下黎民百姓生死於不顧,傾盡國力爲自己修陵,不想20年後,卻被軍閥孫殿英炸開墓門,盜的一乾二淨,就連屍身也被扔到棺外,多有損毀。

看了最具代表性的兩個陵,還想着再看看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昭西陵,因未開放只得作罷。別的就不去看了,也不必看了。

不知是雨後潮溼悶熱引起的,還是看過裕陵和定東陵,感傷中帶有些憤懣,心緒難平,頗有壓抑之感。由此想到,趕上一個好時代,對於一個普通老百姓來說是多麼的幸運。

我慶幸,我趕上了好時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