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沙遇见的纳西老板聊起

丽江是全国闻名的热门旅游目的地,白沙镇是丽江有名的三镇之一。比起大研古镇和束河古镇,白沙显得更为安静,也更为随意。而且在白沙遇见外国人的概率特别高,这是为什么呢?

一位叫洛克的外国人是当年将丽江介绍到西方世界的第一人,白沙是丽江纳西文化的发源地,他的故居就在白沙。估计白沙老外多的原因,跟这个密不可分。

白沙人少又安静,适合慢慢逛。在主街上随性踏进了一家有扎染和蜡染的店:小路布艺。


原本只是随便看看,结果进到后院之后,看中了一副扎染的作品,随后又看了几幅蜡染作品也很满意。作品体现的是纳西族东巴文化的历史,以及制作的工艺。

逛的久了就跟纳西族老板聊了起来,在1996年丽江地震之前,他们几乎都没有见过外面的人,听不懂更不会讲普通话。他们从小学纳西族的东巴文和东巴语,普通话对他们来说就像外语一样。现在的孩子虽然小学也会教东巴文,但大多数都已经汉化了。

听到这一段着实让我震惊了一下,虽然早就知道云南一些地方当年是直接从刀耕火种的状态进化到现代社会。但亲耳听到眼前的人跟你说,在90年代的时候还不会汉语,汉语都是自学的,现在开着店招待客人。这个场景就好比一段你以前只是在书上看到的内容由一个亲历者在你面前讲出来了一样,虽然没有像刀耕火种直接到社会主义这么夸张,但对于在平原地带生活的人来说还是比较新鲜的。

由此不由得让我联想开来,老板从90年代到现在,中间肯定经历了很多适应过程,到现在可以用流利的汉语口语跟人交流做生意。这跟我们学习一样新事物接受一样新事物,是多么得类似。而在封闭的小镇在一件外面世界的到来时,文化和价值观上的冲击可能更为巨大。

我们只看到现代文明的优势,很少去关注偏远地区的人们从自己的文化走出来面对现代文明时,需要经历的适应过程。光是语言上的适应,就不是非常容易,面对的困难可想而知,甚至可能都超出我们的想象。

现在的纳西族小孩有了更多的选择,老板的小孩也不愿意跟着学习传统的布艺印染方式,老板预计以后也会越来越少。老板一代人相当于走过了适应现代社会文明的过程,有点像第一代华人移民到了海外之后要适应当地文化一样。

有时候真的不得不感叹,人的适应能力和求生能力是多么强大。这个能力可能都超出了我们自己的想象,只要你与外界接触,有社会活动,就肯定会为了生存去适应生活环境。

我们看到外界对丽江原住民文化的消融,也应该看到他们现在比以前过上了更好的生活。社会总是在各种权衡中发展,我们的文化和习俗也是不断地遵循适者生存的法则。尽管有些习俗和文化最后会消失殆尽,但只要我们记住我们过去的风俗和文化,就会在精神意义上流传下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