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法唯心造》

2020.8.23      佳豫

《萬法唯心造》(解讀論語第189天)

日經第514篇(顏淵第十二)

東方有佳人,豫雲聖賢道

在因上精進,在果上隨緣

經典原文: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季康子擔憂盜竊,問孔子怎麼辦。

孔子回答說:“假如你自己不貪圖財利,即使獎勵偷竊,也沒有人偷盜。”

我們說人都是要臉面的,一個人好好的,有喫有穿是不會去偷盜的。

人之所以出現迫不得已去偷盜的情況,原因一:可能是高位的人慾望太重,把財富都搜刮去了,那底下的人就沒有飯喫,只能鋌而走險。

原因二:比如,自己雖然有喫有穿了,但是,當發現別人家用的碗是銀子做的,筷子是用象牙做的,勺子是瑪瑙做的……再看一下自己家的:陶瓷做的碗,木頭做的筷子,嫉妒之心加貪婪之心一起,就也想要象牙做的筷子,銀做的碗,瑪瑙做的勺子……就會去偷盜。

《道德經》裏面有一句話說: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

位居高位的人:有衣服穿就好,喫飽飯就可,那就不會有那麼多的慾望產生,就不會想着去搜刮百姓的民脂民膏,也不會大興土木勞民傷財。

有盜賊出現,就是因爲在高位的人慾望太多,如果在高位的人慾望少了,自然就可以把大把的精力,花在如何治理天下上,如何讓百姓豐衣足食。

孔子認爲只有這個方法,才能解決匪患,解決盜賊的根本問題。

有些領導經常會報怨員工不聽話照做,幹活不賣力,其實這些都是做領導的人不懂得:躬自厚而薄責於人。都是自身的慾望太多,纔會想着從別人的身上得到更多。

一旦別人感覺到你想從他那裏得到很多,他就會產生一種自我防禦功能,就會跟你產生對立,只有你把自己的慾望放下來,纔會跟大家融入在一起。

我們知道中國歷史上有個朝代叫唐朝,當時稱之爲盛唐可不是瞎吹的。據說當時的百姓都能做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我們可以想象,當時百姓都有多麼富足,所以當百姓豐衣足食,也就沒有人偷盜,大家都開開心心過日子。

《太上感應篇》上講: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也就是說,什麼樣的心,就會召感什麼樣的人。善心就召感福,噁心就招感禍,禍和福都是自己召感而來。

正所謂上行下效,季康子是大盜,這朝政本是國君所有,卻被他把持朝政,自然就會招來小強盜,去偷他家的東西。

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看到外界有不良的東西出現,就會立刻反求諸己,知道是自己德行不夠感召而來。

如果德行夠,不會讓自己看到,看到了就說明自己德行不夠。我們不可能說出內心沒有的話,我們也不可能畫出內心沒有的圖案。萬法唯心造,心裏有,外界纔會反映出來。所以只管修好自己,絕不抱怨外界。聖君都是罪己,不罪人。

話說,有一個女性,她的女兒上小學就很喜歡偷別人的東西,甚至還偷過別人一萬多塊錢。

後來才知道,原來孩子的母親有外遇,同有婦之夫搞在一起,所以她的孩子也會被潛移默化的養成偷雞摸狗的壞習慣。

我們說貪字頭上一把刀,在這個娑婆世界裏,慾望誰都避免不了,斷欲雖難,卻真的特別重要。

什麼叫正真的自在?福德自在,隨心所欲。就是,想用錢的時候就有錢,不想用錢的時候就沒錢。

很多的貪官,即使滿屋子都是錢,他也不敢花,只能看看,天天享受的是煩惱和恐懼。

我們說,雖然這個世間沒有一個有形的王位給到我們,但是我們也要有國君一樣的心態。

也就是說,當受到大家的愛戴和敬仰時,絕對不會動心,把貪慾放下,一切都是夢幻泡影,要用人們奉獻的資源,做個管道,轉手去供養其他苦難衆生。

孔子這裏指出:爲政者要懂得正人先正己的道理,他希望當政者用自己的德行去感染百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