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

2020.9.18      佳豫

《我是誰?》(解讀論語第215天)

日經第540篇(子路第十三)

經典原文: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

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爲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子貢問孔子:“怎樣纔可以叫做士?”

孔子說:“自己在做事時有知恥之心,出使外國能夠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

子貢說:“請問次一等的呢?”

孔子說:“宗族中的人稱讚他孝順父母,鄉黨們稱他尊敬兄長。”

子貢又問:“請問再次一等的呢?”

孔子說:“說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堅持到底,不問是非地固執己見,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說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子貢說:“現在的執政者,您看怎麼樣?”

孔子說:“唉!這些器量狹小的人,哪裏能算得上呢?”

我們知道,子貢擅長言語,在孔門四科裏他言語第一,很會發問。

古代社會劃分爲四個階層:士、農、工、商,我們可以看到,士是排在第一位的,也就是說,在古代士是倍受尊重的。

有句話叫:學而優則仕,也就是說,學的好就可以爲官爲國家服務,做到修己以安百姓。

那現在社會的四大階級是反過來的:商、工、農、士。過去都要靠士人,現在都得靠商人。

由於各種原因,很多從師範學校畢業的學生,都不太願意從事教師這一喫力不討好的職業,就跟不太和諧的醫患關係一樣。

那現在很多的商人都變成了士人,都會給自己的企業注入文化內涵,俗稱儒商,比如智一老師,比如渙樸老師,比如夏總……那在古代則有一個非常著名的人物:紅頂商人——胡雪巖。

孔子說:行己有恥,這個恥特別重要,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羞恥心,那自己就不會慎獨,就會爲所欲爲。《了凡四訓》裏面講:恥之於人大矣。也就是說,恥能影響自己的修行。

沒有羞恥心,就不會感到慚愧,也就不會覺察自己有錯,也就不會吾日三省吾身,也就不會去懺悔和感恩,也就失去了改過的機會。

孔子說:使於四方,不辱君命,我們先從企業來看,如果領導交代某個員工去完成一件事情,那員工代表的就不是個人,而是企業,那如果有恥在心,就會很謹慎的處理問題,不管是合作還是洽談,不辱使命的完成後,收穫的那份榮譽感和成就感,也不是誰都懂的。

從國家來說就更好理解了,比如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每一個行爲和言語,那可都是代表祖國在發言,所以,這個恥和慎更是要牢記心間,不然就會是我們常說的:良心過不去。

《道德經》上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爲道。

道是否存在往往關於信仰問題,不比證明上帝存在更容易。

那次一等的士人,並不是看他有多少學問,是否拿到很多學歷……而是看他的德行。我們說,讀書是爲了立志、立德,同時,一個人有沒有德行和他讀了多少書沒有直接關係。

《弟子規》開頭就說:聖人訓,首孝弟。《論語》的第一篇就告訴我們,有子曰: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都是在說明,德行的重要性。

《孝經》裏面講孝有三個層次: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對自己父母親盡孝那是基礎,這裏又分爲:孝養父母之身,孝養父母之心和孝養父母之志。

比如,我們的精彩老師把快近八十的媽媽帶着去到會場上課,很多這個年紀的老太太早就沒有學習的動力了,通常都是曬曬太陽,逗逗娃,嘮嘮嗑。

那事親做到了,纔有事君的可能。古代帝王選拔賢臣,通常都會優選孝子。如果說爲家是小孝,那爲國就是大孝。

那再次一等的士,就是能夠獨善其身,卻不能夠兼善天下。講話是守信的,行爲上也能堅持到底,雖然自己力行善道,同時,卻像石頭一樣不懂變通,也是指心量比較小,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裏,看不到萬事萬物的一體性。

很多時候,我們並不知道自己是誰?要幹什麼?爲何而幹?

子貢的習氣就是很自負,孔子說過:君子不器,他曾把子貢比做瑚璉,也就是說子貢只是一個高級的貴重的器,還稱不上君子。

當然子貢是個大器,比斗筲之器貴重多了,當時魯國的從政者只能算小器。雖有大小,卻也都是器,孔子認爲子貢還需要在行己有恥上面下功夫。

我們在參照自己時,要發大願,同時認真修行改過:問問自己有沒有做到行己有恥?退一步講,有沒有盡到孝悌之道?再退一步講,有沒有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