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大的智慧是能夠發現自己的缺點》

2020.9.13    佳豫

《人最大的智慧是能夠發現自己的缺點》(解讀論語第210天)

日經第535篇(子路第十三)

經典原文: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爲君難,爲臣不易。如知爲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

曰:一言而喪邦,有諸?

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爲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

魯定公問:“一句話就可以使國家興盛,有這樣的話嗎?”

孔子答道:“不可能有這樣的話,但有近乎於這樣的話。有人說:‘做君難,做臣不易。'如果知道了做君的難,這不近乎於一句話可以使國家興盛嗎?”

魯定公又問:“一句話可以亡國,有這樣的話嗎?”

孔子回答說:“不可能有這樣的話,但有近乎這樣的話。有人說過:‘我做君主並沒有什麼可高興的,我所高興的只在於我所說的話沒有人敢於違抗。'如果說得對而沒有人違抗,不也好嗎?如果說得不對而沒有人違抗,那不就近乎於一句話可以亡國嗎?”

孔子講這些話,都是在提醒魯定公,做爲一個國君,或者說做爲一個領導人,當知道爲政之難後,就會用恭敬心去對待自己的工作,去驕納諫。

其實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如此,俗話說納諫者有福,如果一個人不肯聽從別人的建議,那人家一次被拒絕,便不會再講第二次。

我們說,最大的智慧是能夠發現自己的缺點,如果自己發現不了,別人給指出了,你還不採納,也就意味着再次失去改過自新的機會。積小惡便爲大惡,到時候也許後悔都來不及。

老古話說,年輕人不能夠太早冒頭,太早出名不是什麼好事。欲令其亡,必令其狂。一旦出名也就有可能聽不到真話了,縱使見到你有毛病也不會點破說破。如果沒有足夠的自我覺察能力,也就意味着會迷失在膨脹的慾望裏。

我們知道,三國是一個羣雄逐鹿的年代,有一個神童叫周不疑,他有着很高的文學才能和軍事才能,能力堪比諸葛亮,曾爲曹操獻過奇計。

記載描述說:時有白雀瑞,儒林並已作頌,不疑見太祖授紙筆,立令復作。太祖異而奇之。後太祖攻柳城不下,圖畫形勢,爲難計策,不疑進十計,攻城即下也。

年幼的周不疑自小便展露過人的天賦,16歲的時候在曹魏做官,治下百姓無不稱頌,曹操自然也關注到了他。

某日曹操宴會羣臣,酒過三巡後曹操即興,令衆人以漢室祥瑞賦詩一首。

周不疑年少輕狂,隨即拿出筆墨一揮而就,曹操看過他的文章後喜不自勝,當場藉着酒勁就要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周不疑卻婉言謝絕了曹操的美意。這在曹操看來是不識擡舉,也爲後面的殺身之禍埋下種子。

謀慮再三的曹操開始有意無意的籠絡周不疑,讓他跟在曹衝身邊做一個幕僚,希望有朝一日能爲己所用。

曹沖和周不疑都是當時的神童,高手過招自然惺惺相惜,他們成爲了十分要好的朋友。

某次,曹操要攻打袁紹餘留在柳城的勢力,周不疑也隨軍出征,他給曹操獻上數十條計謀,曹操僅採用了其中一條,便輕鬆攻破對方城池,取得勝利。

我們可以看出周不疑能力不可估量,曹操更是視其爲寶,非常看重。可惜的是曹衝13歲英年早逝,這一突如其來的變故,讓曹操對周不疑轉變了態度,之前還是非常重用的一個人,突然就想着要將其除掉。

曹丕納諫說不可,曹操卻對他說,周不疑不是誰能駕馭的。於是便派人把他刺殺了,死時才十七歲。

周不疑是天生的神童,同時也正是因爲他太聰明瞭,才慘遭殺害。

如果曹衝不死,再加上有周不疑的輔佐,想必後面也不會有諸葛、司馬之爭了。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都是普通的凡人,是人自然都會有過失,只是看功是否大於過而已。

當有人被推薦或者推崇出來,坐上高位時,千萬不要以爲自己真的很了不起,覺得別人都不如自己,目空一切,傲慢之心升起來,那必然就會墮落。

我們說,要活在自己的實力裏,不要活在他人的嘴巴里,有了虛榮就會忘了修行自己的實容。

唐太宗說:以銅爲鑑,可正衣冠;以古爲鑑,可知興替;以人爲鑑,可以知得失。

孔子在這裏是委婉的暗示魯定公,他之所以可以高高在上成爲國君,是因爲自己的祖上福德大,自己的福報大,所以更要惜德惜福,去驕納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