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自己的召喚》

2020.9.12      佳豫

《找到自己的召喚》(解讀論語第209天)

日經第534篇(子路第十三)

經典原文: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

冉子下班回家。孔子說:“怎麼這麼晚?”

冉子說:“有公務。”

孔子說:“大概是私事吧。如果是國家的公事,雖然我沒有職務,我也會知道的。”

這一段歷史背景是孔子周遊列國之後,回到魯國,他不再做官了而是安心著書立說。

當時魯國發生內亂,季康子把冉求請回來平定內亂,冉求做了季康子的家宰,宰是大夫家裏的家臣中職位最高的。

季氏是魯國的臣子,把持魯國的國政很久了,君不君,臣不臣。冉求作爲季氏的家臣,說是國務繁忙,其實是家務繁忙。

作爲孔子的學生,冉求其實應該懂這個危害,但他並沒有勸諫季康子,怎樣去忠君愛國,而是幫着季康子賺錢。

冉求是很忠於自己的主公的,同時,作爲孔子的學生,他卻沒有完成孔子的使命和願望,而是去幫助季康子賺錢去了,這讓孔子感到非常痛心。

《先進第十一》裏說: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爲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所以,孔子生氣的說冉求不是他的學生,並告訴其他學生,在戰場上要是碰到他,可以鳴鼓而攻之。

我們說,每個人都會有一段屬於自己的英雄之旅,都需要有勇氣面對它。

關鍵在於能否找到自己的使命,找到那個召喚,喚醒內心深處那微弱而又永不消逝的希望之光。

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去找到自己的守護神,同時與魔鬼共舞,最後戰勝它,凱旋而歸。

任何一種觸及靈魂的深刻感情,都是從理解對方的痛苦開始的。

《菜根譚》之中說:持身不可太皎潔,一切污辱垢穢要茹納得;與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惡賢愚要包容得。

當時孔子年紀也比較大了,在魯國雖然沒有去做大夫,但是國君對他還是非常尊重的,還是會參與聽聞政事。

孔子是想點醒冉求,讓他弄清楚政是國家層面的是政;事是季康子家裏的是家務。

政事不在朝堂上面去討論,而在季氏的家裏討論,這是嚴重的違禮行爲。這樣下去,魯國是沒有希望的,果然,後來魯國在戰國時期被楚國滅了。

人性之中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容易察覺自己的問題。

在《八佾第三》裏有一段講:季氏旅於泰山。那孔子就對冉求說,你就不會阻攔季氏嗎?他的身份不合適。只有國君才能去泰山祭祀天。

可冉求卻說他攔不了。我們可以看出,冉求有才幹,但義和勇還不夠。

前面有講過,子路問孔子:聞斯行諸?孔子說:有父兄在。也就是說,讓他三思而後行;而冉求問:聞斯行諸?孔子說:聞斯行之。也就是說,叫他趕緊去做。

我們可以看到,冉求做事情需要有人在後面推他一把,就像我們現在一樣,很多人在做決定的時候常常優柔寡斷,這時候就需要有人在後面當個助推器,推他一把。

比如我們騎自行車,剛開始學,是不是都很害怕,當爸爸在後面擋着推着就特別安心,後來爸爸放手後,自己不知不覺就也能騎的很好。

所以,沒有探底的人生都是活在黑洞裏,就像自己蒙起眼睛走路一樣。所以,一定要清晰的明白或找到自己的召喚是什麼,然後引爆自己的小宇宙。

看過《聖鬥士星矢》嗎,當雅典娜女神需要被保護時,聖鬥士們都會激發出自己的小宇宙,哪怕是那個柔弱的總需要哥哥保護的阿舜,也會突然變得很強大。

這裏其實也說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就是當你的上司做的事情跟公司的事情相違背的時候,你是否跟着他一起違背公司,還是讓他迷途知返。

世上沒有完全兩片相同的樹葉,同樣,世上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

人性之中有一個潛意識叫做“排他性”,會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喜歡和自己大概相同的人,本能的反感和自己差距過大的人。長此以往,便養成了一個習慣:總喜歡挑剔自己看不慣的人和事。

然而,在過度要求對方的同時,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沒有人能夠將自己的品性道德修養的十全十美,在挑剔別人的那一刻,容不下別人問題存在的時候,真正錯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這個時候,包容就顯得特別重要。

人與人需要共存,人和人的差異性決定了矛盾的存在,而一個人真正的智慧和境界,就是能跨越這個矛盾,拋開自己內心本性的障礙。

用寬容、溫和、慈愛,放下自己內心的戾氣,換一種眼光去接納自己應該面對的人和事。

從孔子跟冉求的對話裏面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對禮的重視是一絲不苟的,他也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守禮,可以看到孔子的信念是如此牢固而持久。

完全的相信,完美的創造。信仰的力量有時候是會發生奇蹟的,時間會驗證一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