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黑暗之後的,必定是萬丈光芒》

2020.9.16      佳豫

《藏在黑暗之後的,必定是萬丈光芒》(解讀論語第213天)

日經第538篇(子路第篇十三)

經典原文: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爲子隱,子爲父隱,直在其中矣。”

葉公告訴孔子說:“我的家鄉有個正直的人,他的父親偷了人家的羊,他告發了父親。”

孔子說:“我家鄉的正直的人和你講的正直人不一樣:父親爲兒子隱瞞,兒子爲父親隱瞞。正直就在其中了。”

《其父攘羊》這個攘有奪取的意思,雖然羊是自己跑來的,結果躬的父親把這個羊佔爲己有了,這屬於偷盜行爲。躬是兒子,就去證明自己的父親偷了羊。葉公認爲這個兒子很正直,連父親偷羊都要去揭發,顯示了所謂的大義滅親。

孔子不以爲然,他認爲揭發並指正自己的父親偷羊這個事情,看起來好像很正直,其中所謂的正直是含有一定的虛妄的,不可取,要知道揭發自己的父親是有悖天倫之理的。

葉公舉的正直跟孔子舉的正直,差別在於:一個是不顧親情,一個是要顧親情;一個是主張大義滅親,一個是主張大義不能滅親。

孔子講的是德治,葉公講的是法治。德治保留人情,保留品德,保留善良的風氣;而法治講究的是真相。當然德治也需要用到法律來輔助,同時其目的是在於興禮樂、興五倫、讓人民有恥且格。

如果父母和兒女之間都不講究情感,針鋒相對,甚至,說比路人還要無情的話,這叫家人不是家人,再上升一個等級就是國也不是國了。社會要穩定,要和諧,必定是建立在五倫十義的基礎上。

道是自然的規律,五倫關係就是自然規律,人一出生就有五倫關係:會有父子關係,會有兄弟關係,會有朋友關係,會有夫婦關係,會有君臣關係(上下級關係)。符合這個道才能叫德,講德才能稱直。

十義是針對五倫關係上面講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聽,君仁臣忠,長惠幼順。也就是說,道義、恩義、情義不能破。

回顧文化大革命那個年代,各種道義、恩義和情義被打破:互相揭發,互相寫材料,劃清界線,搞批鬥……社會就特別動亂不堪。

都說虎毒還不食子呢,法外還要講人情呢,如果人與人的關係一點情感都沒有了,那還有什麼和諧可言。

中國是一個講究孝道的國家,《孝經》上講:教民親愛,莫善於孝。也就是說,要使社會和諧,人民相親相愛,一定得教孝道,提倡孝的風氣。

比如,我們習主席一直在提倡孝道,那從中央到地方都不斷踐行,媒體也大力報道宣傳……民風就會越來越淳樸善良,社會風氣就會越來越好,越來越和諧。

藏在黑暗之後的,必定是萬丈光芒。烏鴉都懂得反哺,小羊都懂得跪乳,作爲人豈能不懂得反哺感恩。

那有人就要問了,難道這種父親偷人家羊的情況只能採取包庇嗎?該怎麼解決呢?畢竟是偷盜呀,包庇好像不太合理。

有一種方法,就是作爲兒子自己帶着歉意到鄰居家,向鄰居道歉認罪,同時把那個羊還回去,然後對那個鄰居講,是他偷的羊,不講自己的父親,讓父親有懺悔和改過的機會。

自古以來都有父債子還的一個說法,梁武帝的時候,有一個人犯了罪,他的兒子爲了營救父親,義無反顧的乞求代父而死。

受理案子的判官就覺得很驚訝,小小年紀做法卻超乎常人,就懷疑是不是受他人指使。

這個孩子義正嚴辭的表達了他內心的真實想法:他說自己父親是家裏唯一的成人,父親如果死了,家裏其它的兄弟就都沒有了依靠,這個家也就毀了。所以做爲兒子就決定捨棄自己保全父親,替父親受死,好讓父親能夠繼續照顧家庭。

事情傳到梁武帝那裏,非常感動,被這個孩子的孝心打動,最後赦免了他父親,這個孩子名叫吉翂。

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梁武帝非常懂得教化,知道什麼是屬於大事,什麼是屬於小事,他沒有去扼殺孩子的孝心,而是倡導孝道,化解一場怨恨。

按照孔子的說法,如果兒子一定要去揭發父親,那就叫執着。古話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也就是說,沒有不好的歷史,只有不好的解釋,行爲背後是動機,動機永遠沒有錯。

比如,智一老師說過一個故事:話說某日下班回家,朱志一老師看到女兒蹲在浴缸邊上,浴缸裏泡着自己心愛的蘋果電腦。

雖然有些火冒三丈,朱志一老師還是耐心的問:“寶寶,你在幹嘛?”

女兒開心的說: “爸爸,我看到奶奶很愛你,每天給你洗衣服。我也很愛你,我看到你的電腦髒了,我想幫你洗一洗。”

朱志一老師怒火全消,感動的抱着女兒。

所以,看一個人的時候,不能只看對方的行爲,更要了解對方的動機。只有瞭解對方的動機,才能夠真正理解對方行爲的意義。

凡事都有兩面性,我們要從動機下手參悟問題的本質。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