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2020.8.26      佳豫

《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解讀論語第192天)

日經第517篇(顏淵第十二)

東方有佳人,豫雲聖賢道

在因上精進,在果上隨緣

經典原文: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辯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憤,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樊遲陪着孔子在舞雩臺下散步,說:“請問怎樣提高品德修養?怎樣改正自己的邪念?怎樣辨別迷惑?”

孔子說:“問得好!先努力致力於事,然後纔有所收穫,不就是提高品德了嗎?檢討自己的邪念了嗎?由於一時的氣憤,就忘記了自身的安危,以至於牽連自己的親人,這不就是迷惑嗎?”

一個人的價值觀直接影響行爲結果,同時,價值觀和思想又是兩碼事。

比如,我們同時具備兩種思想:一種是賺錢的思想,一種是修德行的思想,同時,表達的價值觀是不一樣的。

舞雩是魯國求雨的祭壇,孔子教學不太死呆板,常常會帶着學生去遊學。之前在先進第十一里,孔子讓弟子們各言其志時,曾點就說過: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也是發生在舞雩這個地方。

但問耕耘,不問收穫。舒字分開就是舍和予,有舍纔有得,再進一步就是有德。也就是說,只講付出,不講酬勞,這叫德。人生的價值在付出,不是索取。孔子回答樊遲說:先做事,再講報酬,便是崇德。

孔子非常努力的推行周公之道,希望能夠在一個國家做試點,實現他的政治抱負。同時,當一個國家不同意,也不採納他的政治主張時,他就換到另外一個國家。

雖然在周遊列國時吃了不少苦,比如:陳蔡絕糧,被百姓圍困。比如:在宋國險些被宋國的大夫司馬桓魋給殺害……

但是孔子一點也不在乎,還是努力認真的去推動聖賢之道,這便是真正崇高的大德。

真正修行人,改自己的毛病都改不來呢,哪有閒工夫管人家有什麼過,有什麼惡?!如果常常看人家有什麼過失,說明自己不是修行人,看人之過,正是自己最大的過。

所以,只改自己的過,不看他人的過,這叫修慝。學儒也好,學佛也好,學道也好,如果不能夠真正修慝,那學了半天都是搞形式主義,內心不夠清淨。

一個有智慧的人,能夠時刻觀照自己的言行,念頭剛起,就立刻觀照,起心動念間就不會犯過犯惡。

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大多數人都有發火的時候,都有衝動的時候,當無明火起來後,就不能自制,往往會做出很多錯事,一發不可收拾,在盛怒之下做出的事情,可能會令我們悔恨一生,這是最大的迷惑。

崇德、修慝、辨惑,三者是相互關聯的,都是君子的一個修養功夫。

崇德就是隻想別人,不想自己,能先事後得,甚至不計所得,那私心會愈來愈淡,心也會愈來愈平靜。

如果,一個人老想自己,就容易心浮氣躁。特別是一想到利、一想到得,就很容易產生衝突。產生衝突,首先肯定是看到他人的惡和不是,再經人一激,必然會起忿。

從廣義上看,辨惑的惑除了憤怒還包括貪婪和傲慢。

所以,孔子大意是要提醒我們:要提高道德修養,首先要踏實做事,不要過多考慮物質利益;嚴格要求自己,不要過多指責他人;多克服感情衝動,特別是不能以自身的安危作爲代價(比如,輕易結束自己的生命),那就可以辨別迷惑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