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风知劲草,日久见人心》

2020.8.27        佳豫

《疾风知劲草,日久见人心》(解读论语第193天)

日经第518篇(颜渊第十二)

东方有佳人,豫云圣贤道

在因上精进,在果上随缘

经典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

孔子说:“爱人。”

樊迟问孔子什么是智。

孔子说:“了解人。”

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

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逃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道德经》里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

枉用在人上面,就是指人的行为是错误的,思想是扭曲的,价值观也是错误的。直就是指人的性格是耿直的,行为是正确的,思想是一贯的。

当把思想行为端正,同时又有能力的人,提拔重用的时候,就可以使思想行为有偏差扭曲的人,逐渐也走回到正道。

孔子不管是讲学还是为政,目标都是让人可以走上正道,拥有正确的思想和行为。

爱的最终极目标,就是让所有人都能够走正道,没有别的法门,唯有靠仁。

如何达成,要靠智慧。智的核心首先是识人,自己能判断出谁是直的,然后善用之。那不直的自然就会跟着直的走,和前面说的风吹草动是一个意思。

前面颜渊问仁,孔子回答:克己复礼;仲弓问仁,孔子答: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司马牛问仁,孔子答:先做到自我修身的认知。

这里樊迟问仁,孔子讲要爱人,为什么要爱人,因为万物是一体的。仁字就是人字旁再加一个二,也就是两个人。一个是指自己,另外一个是指自己以外的所有人。

慈悲就是拥有仁爱之心,仁爱就是不讲条件,没有理由。比如说,为什么我们要爱自己的身体,爱头,爱手,爱脚,爱五脏六腑……因为它们跟我们是一体的,所以爱它们不需要理由,这叫同体大悲,无缘大慈。

樊迟在智慧上比较欠缺一些,子夏比樊迟要聪明一些,一下就能够领会老师的意思,听出孔子的弦外之音。

子夏用故事给樊迟举例子又解释了一下,皋陶是舜时代的大礼官,相当于司法长官,就像我们现在讲的最高法院院长,判案子的。

他长得清脸鸟嘴,铁面无私,办案子一点冤枉都没有。有了大公无私的人,自然奸佞小人就不敢来亲近你。

汤王,是商朝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时,选出伊尹做为宰相。伊尹原来是个务农的,结果受到商汤的重用后,帮助商汤灭了夏桀,推翻了夏朝,建立了商朝。

商汤(汤王)死了以后,伊尹非常忠诚,还是兢兢业业的辅佐下一任汤王,把他的接班人辅佐起来,历经了三位天子。

到第三位天子,也就是太甲(汤王的孙子)做皇帝的时候,太甲横行霸道,不愿再遵守汤的规定。

那伊尹很厉害,他可是重臣,是三朝元老,于是伊尹就把太甲给流放了,大臣流放皇帝,他把太甲流放到桐宫,让他在那里悔过自新,学习汤王的法律和制度。

后来太甲终于知道自己错了,伊尹就把他接回来,重新做皇帝。这在历史上也是很少有、很难得的。

伊尹并没有想要自己谋夺君位,而是真正想为社稷、为国家,培养出好的帝王接班人。汤王当时把伊尹选举出来,便是仁人,不仁的人自然就会远离。

性相近,习相远。我们是环境的产物,环境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也就是说,场域的力量是无穷大的。造场如造命,要像呵护生命一样呵护场。

一个坏人长期在一个好的环境里,也会同化成好人;一个好人长期在一个坏的环境里,也会同化成坏人。电影里,那些演卧底的,都要融入大环境,才能破案。

所以用人之道:要用贤、用仁,才能使整个国家的人民都变得仁德,这便是智慧。

历史上,往往许多贤能之士,非但没有被选拔,反而还会受到压制;而一些奸佞之人,却能平步青云。这说明要真正做到智并不容易,同时我们也不能放弃,还是要继续维持自己的仁德。

改变他人是神经,改变自己才是真神。当自己改变了,感化他人,那世界也变了,看人的感觉也变了,一切都是美好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