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遠離是非很難——舒生讀《論語》第一百三十四

孔子見南子到底發生了什麼?有的注本說:南子跟孔子說,衛靈公接見了你,我也可以接見你,這是禮。孔子愛禮,所以就見了南子。史記裏面有些記載,說兩人隔着一層很薄的布簾子,相互跪拜行禮。那是坐就是跪,所以跪拜不算什麼大禮節。隔着簾子這句話,有人揣摩,可能是說兩個人還是坐在一張席子上。孔子看不清南子,只能聽見她身上的佩玉叮噹作響,大概還能聞到香味,那是女人沒有香水,但會給衣服薰香。兩人好像也沒談什麼具體內容,他們關注的事情太不一樣了,“話不投機半句多”,沒什麼好說的。但兩人點了生活方式的兩個極端,一個是很物質很現實,一個是太理想太縹緲,但距離也產生美。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這是常被人們津津樂道的子見南子的故事,被稱爲孔子的“緋聞故事”。

南子:衛靈公夫人。當時把持着衛國的朝政,行爲不端。關於她約見孔子一事,《史記.孔子世家》有較生動的記載。說(yuè):通“悅”。矢:通“誓”。所……者:相當於“假如……的話",用於誓詞中。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孔子去見南子,子路不高興。孔子發誓說:“我假若做了什麼不對的事,讓上天厭棄我吧!讓上天厭棄我吧!”但背景有點複雜。

朱注:子路以夫子見此淫亂之人爲辱,故不悅。史書上說,南子是衛靈公夫人,與美男子宋朝通姦,有惡名。《論語集解》:南子者、衛靈公夫人也,淫亂,而靈公惑之。衛靈公非常寵愛南子,甚至國家大事,也都聽她的話,所以南子當時相當有勢力。“孔子見之者,欲因以說靈公,使行治道也。”當時孔子爲什麼會見南子呢?因爲當時孔子希望能夠說服衛靈公,使他能夠去行治道,恢復禮治。國君是聽命於君夫人的,聽南子的,所以孔子見她。見南子是起碼能夠讓南子不要阻礙推行治道。當然,如果能夠讓南子去說服靈公來推行治道,那是最好的。所以孔子是抱着這樣的一個希望去見南子。

對於這件事,子路很不高興,怕老師因爲這次見南子,會把名聲搞壞,急得孔子指天發誓,說我要是幹了什麼壞事,老天也不會放過我!但這事兒老天放不放過不知道,後人是不肯放過的,一直到今天還在樂此不疲編排、挖掘很多“內幕”,包括上文引用的那位先生“考證”的當時南子和孔子是坐在一張席子上的,就是把兩人拉大一張牀上了,讓人有了更多想入非非的理由和空間。新文化運動的時候,林語堂先生編過一個舞臺劇《子見南子》,戲裏面,孔子和南子撩開了簾子見了面,孔子把一塊玉作爲見面禮,親手遞給了南子,後來孔氏後人還告林先生侵害名譽權。在周潤發演的電影《孔子》裏面也有這段,南子走出來見了孔子。

孔子見了南子之後效果怎麼樣呢?算子進了“圈子”,孔子是在衛國待了下來。但那是個什麼圈子呢?過了一個多月,有一次衛靈公和南子同車出遊,宦官雍渠駕車出門。讓孔子在後面第二輛車上,招搖過市。孔子發現自己像個小丑,衛靈公和南子並不是要真正接受他的思想,而是把他當成裝點門面的道具,不會給他做事的權力,這樣與孔子的出道任事、實現政治抱負的初衷背道而馳。孔子發出感嘆: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知道自己在衛國繼續待下去沒有什麼意思了,就帶着弟子離開了衛國。

子見南子的前因後果大致就是這樣。且不去談論這個過程,也不去分析孰是孰非,就事論事,裏面有些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作爲正人君子,孔子爲了實現政治理想,不惜去拜見自己所不齒的南子,自信身正不怕影子斜,這一點無可厚非,也足見孔子對推行理想的決心和膽識。但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鉤沉,讓這位老人深深陷入了輿論的泥潭,因爲人總是喜歡把別人的錯誤證實、放大,尤其是大人物的,尤其是帶顏色的。而且並不給你辯白的機會,就算你真的能說清楚,在人們的眼裏、口裏、心裏,依然更願意你說不清楚,這樣纔有樂趣。

人言可畏之處,便在於這種人性中希望的是非難辨,讓人曲直難分。人們常說世界上最毒的是毒蛇,其實,世上最毒之物並非什麼毒物,而是流言。它能讓人名譽掃地,進而變得頹廢絕望,終致走上不歸之路,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而且還在層出不窮。有些雖然只是捕風捉影的事情,但是經過人們的口耳相傳,足能殺人於無形之中。即便是像孔子這般淡定和正派之人,在面對弟子的質疑時,也只得無奈地指天發誓,才能還自己一個清白。由此可見,“人言”的破壞力有多大。

常言道:三人成虎,衆口鑠金。流言在剛出籠的時候,只有一個人說。但人們對於流言往往有着特殊的興趣,有第一個人說,很快就會流傳開來。第二人跟你說起的時候,就有些將信將疑了,等到第三個人再說同樣的話時,流言就會發生質變,成爲鐵一般的“事實”了。而當事人只能被冤枉地欲哭無淚,自己明明沒有做過這樣或那樣的事,硬是被人裁定爲“有罪”被送上了“斷頭臺”。

當然,有些時候人言就像是一面鏡子,可以讓我們看到自身的一些缺點和錯誤,起到警醒的作用。應當清楚,關於自己的流言並非是空穴來風,有時只是“針大的眼,進了斗大的風”,根子還在自己身上。既然如此,那就是自身存在着某些缺陷纔會授人以柄。對此,需要大家冷靜地作出分析,千萬不能被這些流言給擊倒了。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加成熟和堅強。因此,大家在遭到“人言”的攻擊之時,只要內心無所畏懼,正確地看待它們,即便是異常惡毒的流言也會消弭於無形之中,還自己一個清平無爭的世界。

同時,也要學會遠離是非之人、遠離是非之事、遠離是非之地,也是遠離是非的辦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