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善爲師,向心從教

——讀《了凡四訓》有感(演講稿)

記得習總書記在講話中曾指出,“在學生眼裏,老師是‘吐辭爲經、舉足爲法’,一言一行都給學生以極大影響。”細讀袁了凡先生的《了凡四訓》,他以“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講述了自己一生改變命運的經過。其中所舉的因行善而得善報的實例,所闡述的積德行善的種種方法啓迪着我們,只有積極改過修身、力行善道,才能成爲“德爲人先、學爲人師、行爲世範”的新時代教師。

了凡先生說,“隨緣濟衆,其類至繁,約言其綱,大約有十”,而第一便是“與人爲善”。行善是實現自我心靈成長的過程,也是庇廕子孫福澤萬代的過程。爲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首當以立德樹人爲重,以德啓德、以善揚善,從而引導和推助學生善美品格的形成。

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讓我感觸極深:在堯帝考察舜的時候,就有一個“與人爲善”的故事。舜到了雷澤,見到以釣魚維持生計的人之中,身強力壯的佔據了“深潭厚澤”的好位置,而老弱被擠到了“急流淺灘”。見到這種狀況,舜採取的方法是自己把好的位置讓給他人;見到有人相讓,舜廣爲傳揚稱讚;見到有人爭搶,舜隱匿不談,“隱惡揚善”,專門講他人的好處。過了一年,社會風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舜是用行動、用“身教”潛移默化,讓大家在不知不覺之中升起善心,這恰恰是在學生教育中我們需要的智慧。

在我的班級裏,曾有個愛說髒話並動手打人的男生。之前我一直“以怨報怨”,非但沒有使他改變,竟然發現有其他同學合夥去打他的現象。了凡的智慧讓我意識到,我的態度影響着孩子的態度,刻意關注孩子的過錯根本不利於對於善念的形成。於是,我注意創造機會讓這個男孩親眼看見一個個“善舉”,大肆表揚班裏的好人好事兒,讓他充分感受行善之後的快樂和幸福,同時讓他和這些願意行善的孩子們組成小隊,共同學習和玩耍。慢慢的,他會拾回一條紅領巾輕放我的桌前,他會自覺攙扶起摔倒在地上的小朋友,還會主動分享自己的學具……和諧友善逐漸在他的心中生根、發芽。如此,讓每一個學生從內心煥發出向善的主動精神,這種善最能持久。

德善爲師,向心從教。作爲教育工作者,我將心懷善念,力行善舉,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溫暖孩子們的心靈,用自己的瑩瑩小善點亮大同世界的美好與光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