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來自學問純篤——舒生讀《論語》第一百三十八

有弟子問王陽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用兵有術否)?王陽明回答:哪裏有什麼技巧,只是努力做學問,養的此心不動,如果你非要說有技巧,那此心不動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無幾,勝負之決只在此心動與不動。王陽明舉個例子說,當時和朱宸濠對戰時,我們處於劣勢,我向身邊的人發佈準備火攻的命令,那人無動於衷,我說了四次,他才從茫然中回過神來。這種人就是平時學問不到位,一臨事,就慌亂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飛來的,而是平時學問純篤的功勞。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識,記住,牢記。厭,本義是飽食,引申爲滿足、厭煩。誨,是教導、教誨。何有於我哉,有多種說法,一種是除了……我還有什麼呢?還有一種是:我做到了哪些呢?從《論語》全篇其他地方看,孔子多次以不厭不倦自居自任,不會忽然說自己什麼都沒有。

這句話翻譯是,孔子說:將所學的東西默記於心,學習永不滿足,教人永遠不倦怠。除了這些我還有什麼呢?

這裏應該是孔子自己對自己的評價,也是學習的三個標準:

一個是默而知之,有點類似於他評價顏回,“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就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從來不提反對意見和疑問,像個蠢人。等他退下之後,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論,發現他對我所講授的內容有所發揮,可見顏回其實並不蠢。心裏什麼都明白,但嘴上不說,在心裏反覆咂摸,不斷把學到的東西深化、內化。默的前提是虛心,不能有勝心。就如前面說過的,成天想着琢磨點什麼不一樣的東西,一心想在前人的成就上找漏洞,然後自己搞出個大創新來,這基本上都是天方夜譚。

所以孔子說自己“述而不作”,就是沒有先入爲主的要怎麼樣,虛心向古人學習、向前人學習,“信而好古”。在這個基礎上,手機整理先王之政典,重新刪繁就簡,將六經再次帶到人們的視野,然後身體力行,努力按照先王之道去做,試圖重建秩序。這樣的過程能稱之爲好學,所以孔子自詡: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孔子的大德是好學,好學而成聖。

二是學而不厭,這個很難。只有對所學的東西達到“真愛”的程度,才能走到這樣的境界,“相看兩不厭”。人在想要努力學習的過程中,一開始都是奮發圖強的,設想個宏大的目標,制定個詳細的計劃,做出了努力的樣子,但難在堅持,做着做着就厭倦了,懈怠了。然後就會產生懷疑,懷疑自己所堅持的是不是真的有意義,進而動搖自己行動的基礎,慢慢也就不再堅持了。所以曾國藩在談學習修身時,強調最多的也就是“恆”的功夫,要“日日不斷之功”,每天的書不看完、功課不做完不睡覺。

 我身邊有很多減肥的朋友,幾乎都遇到了同樣的問題。有人想靠控制飲食減肥,但他們少喫一口並不會立馬瘦,多喫一口第二天就會感到自己好像又長了二兩肉;有人想靠運動減肥,但他們多跑一圈不會立馬多瘦一點,少跑一天就感覺自己又胖回來了;甚至有的人原本已經堅持健康飲食大半年,一旦放任自己胡吃海喝半個月,之前所有的努力就通通都白費了。  對許多意志不堅定的人來說,反覆的挫敗後就更容易放任自己。只有少數人做到了堅持,每一天都嚴格地要求和管理自己。

在這世上,從來就沒有一勞永逸的堅持和努力。你必須持續自律,纔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不過,這樣的堅持是初級的,是靠自己的毅力去保持。更高級別的境界是喜愛,因愛而堅持,這樣的過程是快樂的,也纔是孔子所講的學而不厭。還是說到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而回也不改其樂。”就算是個窮光蛋,只要能學習自己喜愛的東西,他就是快樂的。這句話和前面那句“默而識之”聯繫在一起,好學的境界是把學習的東西放在心裏,瞭解透徹、反覆玩味,最終達到心領神會,融會貫通。然後有所悟、有所得。

三是誨人不倦,這看上去是對老師的要求,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誨人不倦,這三點也是孔子做老師的標準。其實,對於每個人來說,誨人不倦既是很好的學習深化的方法,也是學習內化外化的良性循環。孔子所說的學習,是價值之學、生命之學,每個學習的人都是“六經注我”,都是“人能弘道”。這樣學習的過程,也是身體力行、以身作則的過程。

儒家講學習,最看重的是讀書和交友,三人行必有我師。這種學習交友也需要有誨人不倦的理念,需要和同志朋友相互切磋交流,把自己懂得的道理告訴別人,再學習別人的長處爲我所用,教學相長、共同進步。更進一步是引領一種風尚,做自己學到的,立身爲旗、以身示範。比如學習《論語》,就按照《論語》說的價值觀去爲人處世、待人接物,讓身邊的人能夠感受到孔子學說到底是什麼樣子,感受其中的魅力,“只開風氣不爲師”,本身也是誨人的過程。

只有以學爲樂,樂在其中,才能學而不厭;只有學而不厭,進德修業,溫故知新,才能誨人不倦。有人總結讀書的三種方式:一種是記住所讀內容,以備考引用、炫人,所謂今之學者爲人;二種是帶着自己的觀點去讀書,從中選取所需內容,以爲研究之用;三種是讀而以心體會,心能相應而樂,不能相應者存疑,不在記憶,自然存諸心。

欲成君子,當取法孔子,默而行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