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步從來都是接着走——舒生讀《論語》第一百三十七

孔子時期,周室衰微,禮樂敗壞,《詩》、《書》等典籍殘缺不全。孔子追溯夏、商、週三代的禮儀制度,重新編成 《書傳》。古代留下來的 《詩》有上千篇,孔子刪去重複的部分,選取可以用於禮儀教化的篇章,共三百零五篇,所以《詩經》又稱 “詩三百”。孔子將這些詩全部配樂、禮樂制度從此才得以稱述,使得王道完備,六藝齊全。在編著 《詩》時,孔子闡發了他的文學觀念:《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這既符合統治階級的正統思想,又規定了中國整個封建社會的文學創作方向,另外,他還提出“興、觀、羣、怨”的詩學理論,闡釋文學的社會功能,對後世具有很大的啓發作用。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與我老彭。

述,傳舊而已。作,創作、創造、創始。好,動詞,喜好。竊,自謙之詞,私下。老,古人尊敬年高德劭之卿大夫的尊稱。老彭,有多種說法,一般指殷商之際賢人,好述古事。張居正註解說,老彭,是商代的賢大夫。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孔子說,我只是傳述先王政典,而不是自己創作,信從進而喜好古人古事古籍,我私下覺得自己與商代的老彭有點像。

這章是《述而篇》的第一章,開宗明義,孔子自己說明自己成聖的根本方法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自堯舜開始,廣興禮樂,以化成天下;到了周代,經過周公制禮作樂,“鬱郁乎文哉”,達到孔子看來的極美。到了春秋時期,孔子所處的是禮崩樂壞的時代,他所見禮樂秩序崩潰,而有重建秩序的天命意識,故而以士的身份去收集、整理、傳述先王之政典,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修先王之道,以教萬世。但他不敢以作者之聖自居,說我只是記述前任的思想罷了,這些都不是我創造、創作的。如《中庸》中所說: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

關於孔子刪述六經之事總體上是“述”,具體而言,《易傳》可以說是孔子所作,《春秋》也算孔子所作。有人據此推斷,本章是孔子返魯之前所說,主要指《詩》《書》《禮》《樂》。孔子早年開始就在收集整理,而不是“作”。但孔子的不作,最終成就了偉大的“作”,正是仰賴孔子,中國古典文明得以保存,聖王之道得以可傳、可學,後世也因爲孔子而傳承文明,正所謂“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信而好古可見孔子對古的態度。“古”,指的是古聖王及其政典,記載着華夏先民的生活方式。孔子的態度是“信”與“好”。信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相信,確信,信以爲真。其次是信服,相信其於今天仍然有意義。詩書禮樂爲先王政典,其中所蘊含的恆常之道,是後世重建秩序的依憑。基於此,孔子懷着虔誠敬仰之心去收集整理古時文書、典籍和禮樂,並身體力行,推行天下,想以此恢復古聖王之治。

孔子信古,志在重建秩序,爲此而求道。這裏的道不是神啓,不是哲學玄思。而是古人所走的大路、正路,聖人所行就是道,所以他深信道在“古”中。在古聖先賢之行事中。有些東西因爲看見而相信,有些東西因爲相信而看見。前者關乎科學,後者關乎信仰。有些人因爲看見而相信,有些人因爲相信而看見,後者之中一定有這個時代進步的引領者,孔子便是兩千五百年來我們這個民族的先行者。

有人說孔子是復古主義者,這句話也是依據。其實道路是一天一天走出來的,一代一代走出來的。今天我們講,地球上沒有新鮮事。大凡天下之事,我們今天覺得難的、新的,大都在古人前人那裏都已經有人做過,後人有所傳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比如新冠疫情,一個有着悠長、厚重歷史的民族,在災難面前總是會多一份從容淡定。這樣的疫情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有了這份自信,再去應對疫情,便不那麼慌亂和驚恐。

因爲見多,所以識廣。在每次危機甚至災難面前,我們更能把握其規律所在,看到未來所向。比如在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時刻,毛主席一篇《論持久戰》橫空出世,讓全民族對未來不再悲觀,在黑暗中指明瞭光明前景。這就是基於對歷史的把握,對世界發展規律的認識,而這樣的認識來源於“信而好古”的學習。今天我們對事物發展的認識和判斷,依然不能割裂歷史和古人古事,可以說自堯舜以來,歷史中蘊含的“道”一以貫之、一脈相承,成爲後人賴以生存的基礎。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前人的肩膀上,無時無刻不在前人的目光中。

有人舉出“發明”這個詞作爲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古人說的發明,不是今天說的發明創造出新的東西,而是重新發現。“發”和“明”,發現進而彰顯。因爲很多事情時間長了,隔了幾代人,容易被曲解了,所以要重新“發明”一次,尤其是古代文獻保存技術不發達,很多古籍傳着傳着就丟了,很多意蘊說着說着就偏了。所以,要重新把它弄明白、講明白。今天我們學習《論語》,也是這個道理。很多人都有一個體會,那些曾經認爲很有智慧的語言和論斷,在兩千五百年前的古籍中竟然已經說的很清楚了。我的一個感受就是,孔子對人性的把握,並不比今天我們的這個學家那個學家差,古人的智慧需要“發明”。

我們今天的人在學習上有個傾向,凡事都追新逐異,老想看點新東西,整出點新東西,或者動不動就想要有“自己的東西”。追求的是“作而不述”,總以爲古人愚昧,總以爲自己聰慧。不可否認“創新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但創新絕不是割裂歷史的胡編亂造,也不是苦思冥想的刻意創造。而是在充分學習前人知識的基礎上的自然生髮,想要在某個領域有所發現,就必須對前人的成果進行全面學習研究,看清來路,思考前路,進而走出新路。哪怕是所謂的顛覆性的創新,也不過是對前人成就的一部分謬誤的修正,依然不能擺脫前人的基礎,這一點不得不承認。所以,學習上要虛心不可有勝心。

人類的進步從來都是接着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