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樂業》

2020.9.7      佳豫

《安居樂業》(解讀論語第204天)

日經第529篇(子路第十三)

經典原文: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孔子到衛國去,冉有爲他駕車。

孔子說:“人口真多呀!”

冉有說:“人口已經夠多了,還要再做什麼呢?”

孔子說:“使他們富起來。”

冉有說:“富了以後又還要做些什麼?”

孔子說:“對他們進行教化。”

我們說,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一個人能吸引多少人,凝聚多大力量,就能幹多大的事。

《大學》裏說的很清楚: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所以,君子要慎乎德。財散則民聚,財聚則民散。

從國家來說,就是創造更多的產業鏈,還有一個無外乎就是降稅,保證老百姓口袋裏的錢足夠充裕,幸福得生活有奔頭。

從企業來講,人多起來之後,要讓大家有好的日子過,無外乎就是讓小夥伴們都能掙到錢,能夠安心樂業。

從家庭來說,就是經濟收入穩定,有盼頭,日子就不會清苦,不會心慌,能夠安居才能樂業。

我們可以看到,從國家、企業到家庭個人,其實就是一個循環系統,就像一個螺旋一樣,要麼上升,要麼下降。

孔子講國家要富強,首先讓百姓先富裕起來。這有點像我們八十年代初的政策,當1979年十一屆全國三中全會召開後,也就預示着改革開放的到來,中國是人口相對比較多的國家,需要首先解決民衆的溫飽問題。

同時,一味追求財富,便會失去價值觀取向,都變得見利忘義,社會就會出現動盪,那又要回到解放前。

所以,孔子說這個時候就要靠教育來化人。當物質和精神都相對平衡的時候,就是全民步入小康生活的時候。

前面《顏淵第十二》有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食就是經濟,兵就是國防力量,信就是信仰。我們說,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孔子和冉有在一問一答間道出了萬古經綸和和諧治國的真理。

不論是國家還是企業,如果某個地方或部門的人口,流失率變大,一定要內省爲什麼這個地方留不住人?是因爲制度還是因爲環境?

安居和樂業,是一個非常基礎的核心問題,領導者的胸懷要寬廣,也就是說,要有容人之心和容人之量,有爲他人創造平臺的想法。

那創造一個好的環境,於國家就是不要苛捐雜稅,於企業就是不要對員工態度惡劣,要拿出仁愛之心,拿出德行去感召,讓更多的人一起共事,再共同取得成果,最終大家都富起來,於家庭來說,就是創造風調雨順,孩子平安長大。

所以,有錢能保障我們的生活,養好我們的身體,同時,光這些還不夠。

我們的身體是靈魂居住的宮殿,那把房屋修築好後,最內核的就是提升靈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