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人謹慎而決斷——舒生讀《論語》第一百三十九

張瑞敏領導的海爾如今很叫響了,但當初的海爾經營管理可是一塌糊塗啊,張瑞敏入主海爾後制定的第一條制度竟是“不許隨地大小便”,可見海爾昔日情形。1985年,海爾着手內部管理,爲此編寫了10萬字的《質量保證手冊》,制定了121項管理標準,49項工作標準,1008個技術標準。張瑞敏着手整理企業內部,而且願意花大力氣、花大價錢,小事當作大事做,這樣一來,纔有了今天的成就。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徙,本義是遷移。這裏指徙而從之。不善,不好,指代各種缺點。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道德不修養,學問不講習,聽聞大義而不能踐行之,有了過錯不能改正。這些是我最爲憂心的。

德有賴於修,不修不成德;學有賴於講,不講不成學。孔子一生就是修德不止、講學不倦的榜樣。朱注:德之爲言得也,行道而有得於心也。德行德行,行是德的外在表現,孔子在“春秋”說“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就是人人皆有君子這樣的道德和行動。德由行而顯,有德才有行,無行即無德。所以,孔子把“德之不修”視爲一憂,不修德就是不修行。

人人都想做君子,殊不知做個君子很辛苦。這可能也是儒家宗教性的一面,修行修德,讓自己不離經叛道,這一點很難,但要想成爲君子,就必須這樣去做。佛教在修行的時候更加顯現這一點,清規戒律,一點都不能突破,最終把道德變成自己內心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然後再在行爲上努力去做。這樣的過程要伴隨着君子修行的一輩子,不斷去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直到離開世界的那一刻。所以纔有曾子病重在牀,認爲自己即將離開人世的時候,說的那一番話,“啓予足,啓予手。《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一生都在戰戰兢兢、如臨如履,終於要離開這個世界了,“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從今以後我可以不用再擔心了。

這一章孔子的四句話,也是誠意正心、立德修身的四個方面。曾子的“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恐怕就是對這幾句話的註腳。因爲人的思想心意,如露如電,念念不息,如大海中的浪頭翻滾。一念起,狂風暴雨,一念滅,風平浪靜。誰能保證其沒有罪惡的念頭產生,就算是沒有惡念,又怎能保證沒有私心雜念?一旦產生惡念或雜念,人心就不再純粹,就會有背離仁道。但是,人又有生物的本能,都有自己的慾望。這些慾望如生俱來,構成人性的本來,修行修德必須面對這樣的本來。德行的修爲,也從這裏分野,從被慾望所驅使,到把握住慾望,成爲慾望的主人,成爲人生修爲的路標。

如何修行修德呢?面對世風日下的社會,孔子提出了自己的四大憂慮,即“道德不修、學問不講、知善不從、有過不改”。如果我們來個反向思考,就可以說孔子對我們的個人修養提出了四條要求,尤其是在紛繁複雜、人心不古的生態中。一是加強道德培養,二是勤奮爲學,三是擇善固執,多行義舉,四是有了錯誤及時改正。這四點建議能夠促使我們不斷進步,實現自我完善。

堅持自己的道德信念,按照道德的要求自覺行事,做到謹言慎行。還要時刻保持自己思想行爲可能“離經叛道”的警覺和危機。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小心謹慎地處理自己所面對的每一件事。“每日三省吾身”,不斷拷問自己的內心,審視自己的行爲。通往道德高地的路是不平坦的,需要不斷去超越、去攀登,一步一個腳印,生怕出格出界,因爲善惡一念間,而一念天堂一念地獄,稍有不慎可能就會跌入萬丈深淵。

但並不是人人都會這樣去做,甚至說大部分不會這樣去做。唯有追求仁道、珍惜自己人格的人,纔會千方百計地嚴格約束自己,怕自己生出壞念頭,做出有損人格的壞事。所以要盯着“義”的要求向前走,發現自己走偏了,就趕緊收住腳,改回來,只有這樣才能“上到天門最高處”,而等到真的走到這最高處,一身慾望也都沒有了,“不能容物只容身”。

而對於缺乏修養的小人而言,他們是說不出“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這樣的話的,這種人也根本就不在意自己做多少壞事。《中庸》中說“小人而無忌憚也”,就是這個意思。他們不在乎這些道德的約束,不在乎人之常情,不在乎世間大義,怎麼舒服怎麼來,怎麼有利怎麼來。不惜爲了一己之私而釋放人性之惡,只要自己的利益得到了,哪管他洪水滔天。

那怎麼辦呢?責任還是要君子來承擔,君子一方面要求自己,修爲自己,另一方面還要引領示範、兼善天下。所以孔子提出要“誨人不倦”,擔心“學之不講”。對於君子自身而言,“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所困”,在講學的過程中,才能發現自己還有不明白的地方,還有做的不好的地方。而對於這個世界,君子不出來發聲,正義不彰,必然歪風邪氣橫行,小人肆無忌憚。卡爾·克勞斯曾說,所有語言的背後,是一種道德精神。一個君子失語的社會,是好不到哪裏去的。君子失語的另一面是各種歪理邪說喧囂塵世,讓人頓感世風日下,是非不分、黑白顛倒。這個時候需要的是君子的使命感,敢於站出來昭示是非,給世道人心以希望。

也許有人說,這樣對君子來說不公平。其實,選擇做君子開始,就把這樣的責任扛在了肩上,而世道也正是有了這些願爲脊樑的人,纔會不至於坍塌。但也要看到,身邊的那些成功人士,他們的成功大多是仰仗着自己的謹慎,以及勇於付諸的行動才獲得的。而那些粗心和狂妄的人,就算曾經接近成功,最終還是會失敗。因爲,成功只屬於內心戰戰兢兢、行動堅決果斷的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