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不忘必有迴響——舒生讀《論語》第一百四十一

稻盛和夫在他自傳性質的《幹法》一書中,提到一些工作中的“神祕”經歷是一個值得注意的話題。那些他稱爲“神的啓示”的瞬間,是真實的。把成功歸結於自身的努力、超常的能力往往都是可以理解的,而稻盛和夫將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歸於“神啓”,值得玩味。“鎂橄欖石粉末非常鬆脆,無法成型。像做麪條一樣,需要有黏性的材料,過去都是添加黏土,但黏土總含有雜質。怎樣才能解決這個黏性的問題,我每天思考、實驗、絞盡腦汁,百思不得其解。有一天,令人難以置信的事情發生了。那天,我一邊想着這個難解的黏性問題,一邊走進實驗室,突然,我被某個容器絆了一下,差點跌倒,下意識一看腳下,鞋上沾上了實驗用的松香樹脂。‘誰把松香擱在這個地方!’正當我叫喊道,就在那一瞬間,‘就是它!’一個念頭從我腦子裏閃過。”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復,再次。周公,即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制禮作樂,禮樂大備。孔子說:我衰老得太嚴重了,很長時間沒有在夢中見到周公了。

孔子夢周公。這個典故就來自於這裏,今天我們常說睡覺是去“見周公”,也是從這裏來的。周公是孔子的偶像,可以說是中華文明的奠基人,國民性的締造者。魯國是周公的封國,周禮在魯。孔子一生的夢想就是要恢復周公之道,日思夜想,夢寐以求。人對某個事十分執着,這個事就會經常出現在夢境中,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孔子夢見周公,是因爲孔子有重建秩序之志,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要恢復周公所建立的禮樂秩序。孔子用以教授弟子的詩書禮樂,主題都是來自周公之政典,所以他說自己述而不作。關於這一章,諸公的解讀大都是孔子感嘆自己身體之衰老,好久沒有夢到周公了。沒有夢到周公是說自己心力已經不足了,雖然爲聖之心不曾改,但行道之身已不如前了。進而有人推測,這是孔子感嘆自己這一生周遊列國,四處奔波,所到之處奮力宣揚聖人之道,可是都不見用,理想不能得到實現,內心深處的那種悲涼,加上人生不如晚景,如歲月入秋,涼風襲來,黃葉飄零,內心深處是與日俱增的憂愁。

南懷瑾老師更進一步說,這裏孔子不是感嘆自己身體衰老,晚上睡不安穩。而是說當時那個時代,亂得不成樣子,自己實在無法再挑起這副擔子了。這些平日裏隨口跟弟子所說的話,最能體現他內心深處的世界,那種爲天下蒼生而憂的情懷,日夜所思的都是能夠讓周公之道重新施行,孔子與周公心靈相通,心在周公那裏。不再夢到周公,有人推測孔子晚年對自己思想和政治理念的昇華,不再一心想着重建周公的封建制,也不是簡單恢復周公制定的禮樂了,所以孔子說自己不再日思周公、夜夢周公了。孔子從對具體的封建禮樂制度的執着,走向了對普遍的成己安人之道的精進,由此也進一步走向了聖人之相。

《呂氏春秋》說:蓋聞孔丘、墨翟,晝日諷誦習業,夜親見文王、周公旦而問焉。用志日此其精也,何事而不達?何爲而不成?故曰精而熟之,鬼將告之。非鬼告之也,精而熟之也。孔子白天講習周公之道,晚上做夢都和周公在一起,這就是所謂的:精而熟之,鬼將告之。你如果對一件事用心深了,練得精熟,鬼神都會告訴你該怎麼做!這一點在稻盛和夫的《幹法》中也有類似的描述。

類似山窮水盡疑無路,突然間,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事情,在稻盛身上發生過多次,只是以不同形式,在不同的場景下呈現。就如文章開頭,稻盛和夫的神祕經歷。每次在講到這個故事的時候,稻盛都會說:“看到我那樣拼命地工作,那樣苦苦思索,神都看不過去了,神可憐我,賦予了我智慧。稻盛和夫認爲,這個“保佑”全是因爲他每天日思夜想的都是這個問題,所以當他踢翻那桶松香的瞬間,靈感就迸發了。我想事情只能這樣來解釋。”這裏稻盛的親身經歷,也是對“精而熟之,鬼將告之”的一個註解。

其實,神經學家發現人類大腦有兩種思維模式,即專注模式和發散模式。在專注模式下,你的各個腦區都將注意力集中到具體問題上,就像手電筒發出的集中光柱一樣,直接投射到具體目標,你會把關於這個問題的常規性內容都過一遍。在發散模式下,這個過程如同手電筒在照射遠方,雖然光強降低,卻更爲分散。此時大腦放鬆,不同腦區的聯絡會增多,爲有創造力的想法提供了機會,更容易出現靈感。

那麼是不是有創造力的人都不需要專注模式,只要發散模式就夠了呢?正如大家所熟知的《牛頓與蘋果》的故事,曾經德國數學家高斯認爲:“蘋果的故事簡直太荒唐了。不管蘋果是否落下來,人們怎麼能夠相信,會在加速或者減速的方式下發現萬有引力呢?毫無疑問,這只是一個傳言。比如說:有一個愚蠢或令人討厭的人來找牛頓,問他是如何產生這偉大的發現的,牛頓想盡快趕走他,於是就說,蘋果掉在我鼻子上。於是這愚蠢的傢伙滿足地離開了。”其實,高斯本人也有過類似的經歷,他曾經爲了證明一個定理花了四年時間,毫無結果,有一天,答案卻如閃電般從天而降。他對四年辛苦和唾手可得之間的聯繫,自己也百思不得其解。

還有類似的事情。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花費了十年的時間也沒有在雜亂無章的元素之間找到規律,無計可施的他迷上獨自把玩標着各類元素的紙牌遊戲,擺開,收起,再擺開……1869年的一天,這些紙牌突然呈現出一種有規律的序列。他如遭電擊,發現了元素週期律,並列出了元素週期表。其實在很多人的生活中,也有類似的體驗,一些不期而至的願望實現,似乎是冥冥之中已準備好的禮物。或者如王家衛的電影臺詞“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稻盛和夫對工作近乎虔誠的態度、瘋魔般的專注,在他看來,逆轉了他“向下”的人生軌跡,開啓了成功的良性循環。很多人都知道稻盛和夫是把工作當修行的,但問題是,絕大多數人仍然認爲工作僅僅是工作,並不會像稻盛那樣發自內心地認爲工作的目的是爲了“提升自己的心志”。

極度認真地工作,能夠扭轉你的人生。在你最絕望、最無助的時候,你就應該認真地去投入工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