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感同身受——舒生讀《論語》第一百四十五

王陽明被貶龍場時,隨行家僕紛紛病倒。沒有僕役能夠做事,王陽明便親自生火造飯,照料病中的家僕。被貶之人患病,多半是因水土不服,也有小半是難捨故土、積鬱成疾。王陽明深知其中的苦楚,想方設法安慰家僕,爲他們唸誦家鄉的詩歌和民謠。不久家僕病癒,忠心隨侍王陽明左右。哪怕是在食無肉、居無室的艱苦條件下,也沒有一人離去。人和人之間的交往,貴在平等和尊重。哪怕是主僕之間,也要將心比心,關心對方。理解別人的難處,懂得別人的不易,儘可能給予幫助,是力所能及的善良。

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子於是日哭,則不歌。

孔子在有喪事的人家旁邊喫飯,從來沒喫飽過。孔子如果哪一天哭喪過,就不再唱歌了。

有喪者,有喪事的人,指的是剛剛死去親人的人家。孔子在有喪事的人面前,因同情其失去親人,也會食慾不振,食之無味,故“未嘗飽也”,潦草地扒兩口飯就算了。這是惻隱之心的自然流露,對別人的痛苦感同身受,也體現了孔子對喪禮的重視。但是,今天的情況卻完全不一樣了,在很多地方喪事都按喜事辦。在逝者的靈前,歌舞昇平、棋牌遍地、大擺筵席,把對逝者的追思硬是辦成了後人的攀比,以此視爲風光大葬。如果孔子看着這般景象,估計能七竅生煙。

“於是日哭,則不歌”,孔子日常不廢絃歌,但如果當天去弔喪過,這一天就不再唱歌了。後來也成爲一種致哀之禮。《禮記》中說:“哭日不歌”“吊於人,是日不樂”。這是不忍之心,感情上覺得過不去。作爲君子來說,也是慎獨的表現,剛剛在別人家的喪禮上哭過,回來又自己樂呵呵地唱歌。至少說明參加喪禮沒有真正感受到別人的悲傷,自己的哭也有些做作了,而不真實了。所以,“不歌”是不忍爲之。

如果說前面幾章講的是孔子的教學之法,是言傳,那這一章則是孔子之教,是身教。也有不少人在解讀這兩章的時候,分開講,放在一起似乎沒太大毛病。這裏講的兩件看似不大的事,是孔子的弟子自己記錄下來的,可以作爲後來者學習感悟的參考和依憑。“仁”的具體表現是在乎他人,以己之心推人之情,對人之情感同身受。就像這兩個例子中說的,別人家中有喪事,必有哀慼之情,而無心飲食。這個時候如果鄰居或親戚朋友在一旁大喫大喝,至少是對有喪者的漠視。所以孔子體貼有喪者的感情,身邊的人失去親人很悲傷,自己心裏也不好受,食之無味是人之常情。

有人在讀這章的時候,可能會有孔子是故意做出來的樣子,裝裝樣子而已。這就要回到孔子一貫的主張,以聖人之心爲心,然後再去切切深思。《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惻隱之心是仁的發端,也是人人都有的。王陽明說,如果看見一個小孩在井邊要掉下去,誰都會拉他一把,沒有說誰是壞人,就想看着孩子掉下去聽之任之,除非精神不正常,這就是惻隱之心,就是良知。聖人以常人的惻隱之心發端,讓“仁”不斷生髮昇華,對他人的愛情真意切。讓人之常情能夠顯露無疑,這樣的狀態下,身邊的人悲傷自己自然會有感受到,“未嘗飽”“則不歌”便是自然了。

後人認爲裝裝樣子,那是沒有以聖人之心爲心,沒有做到仁。所以,在內心深處覺得別人的喪事和悲傷,和自己沒有什麼關係,對別人的悲慼之情做不到感同身受。那自然只是在面子上、場面上裝作和別人一樣的傷心,一轉身,該怎麼樣還怎麼樣。正是有這樣的想法,這一章容易被人忽視,以爲就是一句記錄孔子言行的話。其實,這裏面蘊含了孔門心學,後世王陽明講“致良知”,其本質也在這句話中。孔子將內心的良知完完全全生髮出來,表現出來,原因是能夠真正將心比心、感同身受。這樣做的前提是內心十分純淨和堅定,而結果可想而知。比如在戰爭中,能完全進入對方內心和角色,其一舉一動自然盡在掌握。

今天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共情,所謂共情也稱爲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譯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 由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所闡述的概念,卻越來越出現在現代精神分析學者的著作中。不管是人性觀還是心理失調的理論及治療方法似乎都極爲對立的兩個理論流派,卻在對共情的理解和應用上,逐步趨於一致。對於共情,許多學者有着精闢的闡述。有人認爲共情就是“關懷一個人,必須能夠了解他及他的世界,就好像我就是他,我必須能夠好像用他的眼看他的世界及他自己一樣,而不能把他看成物品一樣從外面去審覈、觀察,必須能與他同在他的世界裏,並進入他的世界,從內部去體認他的生活方式,及他的目標與方向”。拿破崙說:“懂得換位思考,能真正站在他人的立場上看待問題,考慮問題,並能切實幫助他人解決問題,這個世界就是你的”。中外之見,同在人性之中。

華爲手機上有句廣告詞:愛是感同身受。村上春樹說,愛一個人,就要和他一起感同身受。不僅是愛情,所有的愛都應該是感同身受。對方喜悅,你自然跟着開心,對方難過,你亦感同身受恨不得以身相替。如果不懂得這一點,所謂的愛不過時愛自己而已。很多的父母所謂的愛孩子,就是這麼幹的,我認爲“你應該怎麼樣”“這都是爲你好”等等,不過是滿足自己情感表達的慾望,至於對方要不要,需要不需要,根本沒有顧忌,這怎麼能稱之爲愛呢?

理解,是心的認同;感知,是心的相通。真正的感情,就是用一顆心去溫暖另一顆心。擁有懂你的人,比愛你的人更珍貴!有一種朋友不在生活裏,卻在生命裏;有一種陪伴不在身邊,卻在心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