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進退之道——舒生讀《論語》第一百四十六

曾國藩的湘軍打下了天京,朝廷對其功勞予以重賞,賜封他侯爵,賜封曾國荃伯爵。曾國荃不服氣說:“大哥,我出生入死打敗洪秀全和太平天國,戰功顯赫,我也應該如你一樣被封爲侯爵,你能不能到朝廷幫我說說。”曾國藩說:“九弟,你現在要趕快歸隱,要隱遁。” 曾國荃不以爲然,曾國藩說:“你連續多年出生入死,身體抱恙,需要告老還鄉去養傷。”曾國荃說:“我身體沒傷,還能繼續戰鬥。”曾國藩又說道:“有人構陷湘軍纔是朝廷的心腹之患,現在朝廷已經盯上我們湘軍了,準備拿我們開刀,所以要趕快歸隱。”經過曾國藩多次勸說,曾國荃也意識到其中危機,決定歸隱。歸隱時,曾國藩寫了一首詩,其中有兩句:“千秋邈矣獨留我,百戰歸來再讀書。”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舍,動詞,捨棄的意思。行,爲,這裏是統帥,治理的意思。軍,古典時代軍事單位,王有六軍,諸侯大國有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暴虎馮河:出自《詩經》:不敢暴虎,不敢馮河。暴虎,是空手打老虎,馮河,是不用工具,徒身渡河。這裏比喻有勇無謀、冒險行事的人。這裏也貢獻了個成語:用行舍藏。

這一章也是個情景劇。話說,某一天,孔子對顏回說,有用我的,則將所學之道行之於世。沒人用我,便將此道藏之於身。能做到這樣的,也只有你我二人了吧。這是在一旁的子路聽得有點着急了。把文弱的顏回看得那麼重,那我子路也有用武之地啊。便說:老師,如果您要帶兵出征,您會帶上誰呢?心想老師一定會說帶上自己了。故意給老師設計個問題,求表揚。可是孔子一眼就看穿了子路的小心思,就想敲打敲打子路。孔子說:不怕死的人我不帶,我帶的必然是一事當前,知道害怕,小心謹慎,細心謀劃的人。

這裏有三個地方值得關注。一個是“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有人簡單解釋爲“用我我就認真做事,不用我我就藏起來”,這樣解釋是不對的。如果僅僅用其人而不用其道,孔子是不願意的,關鍵是行道。孔子在《季氏》一篇裏面說過: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這裏,行義以達其道,就是“用之則行”,隱居以求其志,就是“舍之則藏”。孟子說: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就是說“身出則道在必行,道屈則身在必退。”一切都以道是否能行作爲進退準則。

人們常常因爲懷才不遇而感到焦慮、壓抑、糾結。而在孔子看來,自己的抱負和本事在自己身上,如果遇到知音,就會兢兢業業,敬事而信,發揮好自己的優長,造福百姓。但如果道不同,不是一路人,那就敬而遠之,不相爲謀,將自己一身的本事藏起來。沒有什麼好抱怨的,行道於朝和藏到於民都可以。所以孟子說孔子是“聖之時者也”,“可以速則速,可以久則久,可以處則處,可以仕則仕,孔子也。”孔子自己身體力行,就是這麼做的,用我之道,我就出來做官做事,不用我了,我就回來傳道受業、教書育人。

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值得尊敬,關鍵在自己內在的修養。首先是懂得不強求,人與人相遇本來就靠的是緣分,因緣聚合,緣分到了自然會遇到,緣分不到強扭的瓜不甜。沒有遇到而硬是往上湊,那就不好了。所謂“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無論是對上級還是對朋友,你做到自己該做的,他不聽你的,那就算了,不要反覆嘮叨,非要人家聽你的。否則必然自降身份、自取其辱,反而被別人看不起。其次,人要守住自己的獨立人格,有自己的原則,這樣的人才是值得敬重的人。任何時候,不做違反自己原則和底線的事。有時候表面看是個巨大的機會,但需要委曲求全,長遠看那就是個坑。再次,還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如果別人不用自己,要懂得反省,不在於沒有機會,而是自己不夠優秀。只有自己專注於提升自己的價值,機會自然會到來,這種由內而外散發的優秀,是最吸引人的。最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並不是說坐在家裏等待,而是要去積極作爲,一旦有機會,能行道,便想辦法去爭取,這無可厚非。就像孔子可以爲了行道,而去冒天下之大不韙,見南子,但同時發現自己的道不能行,衛靈公給再多的俸祿,也留不住他。就是這樣一個可敬可愛的“倔老頭”。

第二個方面,是“臨事而懼,好謀而成。”其實這個可以順着上面的意思。可以說,這八個字是幹成事的法門。仔細觀察身邊那些能成大事的,無不具有這樣的品質。首先是要“懼”,不是懼怕,而是小心謹慎,“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始終心存戒慎恐懼之心。曾國藩在解釋“敬”的時候說,“敬則小心翼翼,事無鉅細,皆不敢忽。”清代名臣張廷玉也把“敬慎謙和”作爲修身之要。“敬”和“慎”可以作爲“臨事而懼”的註腳。一事當前,認真慎重去思考謀劃,小心謹慎去處理每個環節,這樣做事當然能提高成功率,值得學習。

第三個方面,還是因材施教,子路爲了求表揚,把自己的優點和長處掛在嘴上,孔子便有意打擊他。告訴他僅憑匹夫之勇是不行的。而子路一直不重勇德,儒家講三達德,即仁、智、勇。但是,勇,不是一味蠻幹,更不能好勇鬥狠。所謂君子不立危牆之下,要惜身,懂得自我保護,不做無謂的犧牲。不到捨身取義的時候,絕不輕易付出生命的代價。而勇是子路的優點,但也是他的弱點,僅僅一個勇,當然不夠用,最終子路就死在不怕死上。

可進可退,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