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黑暗之后的,必定是万丈光芒》

2020.9.16      佳豫

《藏在黑暗之后的,必定是万丈光芒》(解读论语第213天)

日经第538篇(子路第篇十三)

经典原文: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叶公告诉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告发了父亲。”

孔子说:“我家乡的正直的人和你讲的正直人不一样: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

《其父攘羊》这个攘有夺取的意思,虽然羊是自己跑来的,结果躬的父亲把这个羊占为己有了,这属于偷盗行为。躬是儿子,就去证明自己的父亲偷了羊。叶公认为这个儿子很正直,连父亲偷羊都要去揭发,显示了所谓的大义灭亲。

孔子不以为然,他认为揭发并指正自己的父亲偷羊这个事情,看起来好像很正直,其中所谓的正直是含有一定的虚妄的,不可取,要知道揭发自己的父亲是有悖天伦之理的。

叶公举的正直跟孔子举的正直,差别在于:一个是不顾亲情,一个是要顾亲情;一个是主张大义灭亲,一个是主张大义不能灭亲。

孔子讲的是德治,叶公讲的是法治。德治保留人情,保留品德,保留善良的风气;而法治讲究的是真相。当然德治也需要用到法律来辅助,同时其目的是在于兴礼乐、兴五伦、让人民有耻且格。

如果父母和儿女之间都不讲究情感,针锋相对,甚至,说比路人还要无情的话,这叫家人不是家人,再上升一个等级就是国也不是国了。社会要稳定,要和谐,必定是建立在五伦十义的基础上。

道是自然的规律,五伦关系就是自然规律,人一出生就有五伦关系:会有父子关系,会有兄弟关系,会有朋友关系,会有夫妇关系,会有君臣关系(上下级关系)。符合这个道才能叫德,讲德才能称直。

十义是针对五伦关系上面讲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听,君仁臣忠,长惠幼顺。也就是说,道义、恩义、情义不能破。

回顾文化大革命那个年代,各种道义、恩义和情义被打破:互相揭发,互相写材料,划清界线,搞批斗……社会就特别动乱不堪。

都说虎毒还不食子呢,法外还要讲人情呢,如果人与人的关系一点情感都没有了,那还有什么和谐可言。

中国是一个讲究孝道的国家,《孝经》上讲:教民亲爱,莫善于孝。也就是说,要使社会和谐,人民相亲相爱,一定得教孝道,提倡孝的风气。

比如,我们习主席一直在提倡孝道,那从中央到地方都不断践行,媒体也大力报道宣传……民风就会越来越淳朴善良,社会风气就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和谐。

藏在黑暗之后的,必定是万丈光芒。乌鸦都懂得反哺,小羊都懂得跪乳,作为人岂能不懂得反哺感恩。

那有人就要问了,难道这种父亲偷人家羊的情况只能采取包庇吗?该怎么解决呢?毕竟是偷盗呀,包庇好像不太合理。

有一种方法,就是作为儿子自己带着歉意到邻居家,向邻居道歉认罪,同时把那个羊还回去,然后对那个邻居讲,是他偷的羊,不讲自己的父亲,让父亲有忏悔和改过的机会。

自古以来都有父债子还的一个说法,梁武帝的时候,有一个人犯了罪,他的儿子为了营救父亲,义无反顾的乞求代父而死。

受理案子的判官就觉得很惊讶,小小年纪做法却超乎常人,就怀疑是不是受他人指使。

这个孩子义正严辞的表达了他内心的真实想法:他说自己父亲是家里唯一的成人,父亲如果死了,家里其它的兄弟就都没有了依靠,这个家也就毁了。所以做为儿子就决定舍弃自己保全父亲,替父亲受死,好让父亲能够继续照顾家庭。

事情传到梁武帝那里,非常感动,被这个孩子的孝心打动,最后赦免了他父亲,这个孩子名叫吉翂。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梁武帝非常懂得教化,知道什么是属于大事,什么是属于小事,他没有去扼杀孩子的孝心,而是倡导孝道,化解一场怨恨。

按照孔子的说法,如果儿子一定要去揭发父亲,那就叫执着。古话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也就是说,没有不好的历史,只有不好的解释,行为背后是动机,动机永远没有错。

比如,智一老师说过一个故事:话说某日下班回家,朱志一老师看到女儿蹲在浴缸边上,浴缸里泡着自己心爱的苹果电脑。

虽然有些火冒三丈,朱志一老师还是耐心的问:“宝宝,你在干嘛?”

女儿开心的说: “爸爸,我看到奶奶很爱你,每天给你洗衣服。我也很爱你,我看到你的电脑脏了,我想帮你洗一洗。”

朱志一老师怒火全消,感动的抱着女儿。

所以,看一个人的时候,不能只看对方的行为,更要了解对方的动机。只有了解对方的动机,才能够真正理解对方行为的意义。

凡事都有两面性,我们要从动机下手参悟问题的本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