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隊的人與幸運的人

前些日子,袁老師在豆瓣上寫了一篇《掉隊的人》,講述了中學時代的艱苦生活和那些只讀完初中就消失的農村同學,爲此分外感慨自己的幸運。袁老師經歷過貧窮,也見過人如何被貧窮所摧毀,因此知道自己能不掉隊是多麼難得。

我沒有經歷過這些,兒時家庭條件不差,從上學到工作也算順利,如今雖談不上有多少錢,但至少生活安定,衣食無憂。我周圍很多朋友也是如此,沒有嘗過真正窮困的滋味,也不太瞭解到底層的生活。我曾經把自己擁有的看作是理所當然,也常覺得能否過上體面的生活,個人的奮鬥和努力最爲重要。

直到大學時參加了一個 NGO 組織的志願者活動,我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那是一個跟鄉村教育有關的活動,我和一個當地的高中生小吳聊得投機,便去他家住了一晚。臨近年關,他父母還在外地打工,沒有回來,家裏只有他和爺爺,頗有些冷清。實際上哪怕過年,父母也不一定回老家,上學的這些年,小吳見到他們的次數屈指可數。家裏的田都靠年近七十的爺爺來忙活。我看着爺倆操持着家務,頓覺自己雖然大了幾歲,但相較之下還是略顯稚嫩。

小吳的爸爸在城裏幹得還不錯,和他許多同學比起來,家裏條件已算過得去了。而那些家境不好的連家裏老人去世也沒人管,教育更成了大問題。剛進高中的時候,小吳就發現一些初中的好朋友突然「消失」,後來才知道是出去跟着爸媽一起打工了。當時另一個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志願者也提到了他讀中學的時候,每次新學期開學,班裏就要少幾個人,有時候眼睜睜地看着好友無法繼續學業,自己卻無能爲力。

村裏像他們這樣的孩子大多不是獨生子女,父母沒法負擔起每個子女上學的花費,而村鎮裏的教育資源又相對匱乏,一些成績不太好的學生很難考上不錯的大學。因此初中讀完就輟學打工,是最快見到效益的一條路。而走上這條路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很難再有機會上升到更高層次的平臺。

頻繁的輟學,則讓村鎮中小學日漸破敗,教育資源都往縣城或城市集中,要獲得這些好的教育,對於空巢家庭來說,更是難以負擔的成本。由此陷入惡性循環。

那是尚在象牙塔裏空談理想的我第一次感受到現實的沉重。

我中學的時候成績還行,一直待在所謂的「實驗班」,而班裏那些家境不太好的同學,通常成績都不錯,在學習上更是努力,他們必須抓住這樣的機會。其實能進這個班的,已經通過了一輪篩選,哪怕家裏條件不好,至少也負擔得起到縣城求學的成本。真正因貧窮而輟學的人,並不在我成長的那個小世界中。而年少的我,壓根意識不到小世界之外的殘酷現實。最終考上還不錯的大學,只覺得是自己的努力獲得了回報。

後來才知道,和袁老師這樣走出來的人相比,我是一開始就很幸運,以致根本沒意識到自己的運氣。

最近剛看完講述美國底層黑人日常被房東驅逐的人類學作品《掃地出門》。作者用了不少真實的故事和詳實的數據說明底層陷入貧窮、難以逃脫的結構性問題,但依然有很多人在評論說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爲好喫懶做、沒有計劃去改善自己的生活。

真正的窮人,面對一大堆賬單和房租,以及隨時能摧毀生活的意外,就如同我們在公司面對一大堆需要加班的工作一樣,已然焦頭爛額,無暇顧及其他。在人人都愛吐槽一句內卷化的今天,能在一線城市當社畜,其實已經比中國絕大多數同齡人要幸運多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