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非線性思考——舒生讀《論語》第一百五十二

那些年很慢,慢到只能愛一個人。爲什麼過去會愛一個人,而現在離婚率持續走高?因爲那時候的變量和因素非常少,那時候沒有社交網絡,一輩子就生活在一個小村莊,可能都認識不了幾個人,也去不了幾個地方,一輩子接觸不到太多的思想。而如今,社交網絡大大加強了我們認識人的能力,便利的交通打破了空間的障礙,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樣化,各種價值觀不斷對我們產生着影響。諸多因素改變了事物線性發展的可能,世界從此變得越來越無法預測,越來越表現出非線性。

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加”通“假”,假如的意思。《易》即《周易》。但在《魯論語》中,“易”寫作“亦”,所以這句話也有讀法“五十以學,亦可以無大過矣。”這裏還是按照傳統的說法,作“易”。

這句話的意思是,假如多給我幾年,五十歲就開始學《周易》,就能沒有大的過失了。

這一段,《史記》有記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就是說,孔子晚年喜歡鑽研《周易》,詳細註解了《彖》《系》《象》《說卦》《文言》。他讀《周易》,韋編三絕。緯編,是把竹簡穿起來的熟牛皮條,孔子時代的書還是竹簡。意思是孔子讀《周易》,把竹簡都翻爛了,牛皮條都斷了多次,說明他愛不釋手、經常翻看。而且,他還說,如果多給我幾年,我對《周易》的文辭和義理,就能更加充分理解掌握了。“彬彬”,是摻雜均勻的樣子,就是文辭和義理都痛了。孔子一邊讀還一邊寫作,相傳《易傳》就是孔子讀《周易》所作。

孔子說這句話的時候,已經是晚年,差不多七十歲了。他說我學《周易》晚了,如果五十歲就開始學就好了,多學幾年,我就能弄得更通了。什麼叫“大過”?有害於人叫大過,有虧己之德是“小過”。人生如何才能不害德害人,從《周易》可以學到。

五十是知天命之年,《周易》是憂患之書,是道德教訓之書,是君子之書,讀《易》要於憂患中提高道德境界,以此作爲化兇爲吉的手段。劉寶楠《論語正義》中說,學周易,是學習做聖人,不是爲了趨吉避凶。有天地就有“易”,就有變化。而《周易》概括了天地和事物變化之道,從一件事的開始到結束,需要注意什麼。學通了《周易》,則天地之道著,天下之理得。《周易》的64卦,就是人的生活境遇中64種可能遇到的情況,每一卦有六爻,而384爻,則表現了不同的狀態。在這些狀態中,當這些都學通了,一事當前,便可以找到對應的狀態,《周易》便可以提供下步怎麼發展的思考路徑和行動指南。所以,孔子說學通了《周易》,就可以無大過、少犯錯。

決定一個人發展的重要因素就是思維品質,用今天的話說,是線性思維還是非線性思維。不少人考慮問題都是線性思維,定位原因就能解決問題,輸入條件跟輸出結果成正比,從數學角度來看是線性函數關係。一般情況下,他們總是認爲一件事情的結果多數情況下,是一個原因造成的,在思維模式裏面是因果關係。人對未知的事物總是充滿焦慮和不安,比如人們對職業生涯中可能遇到的不確定感到焦慮,會認爲有個鐵飯碗,考上了就一輩子無憂了。也許正是這種天性導致我們習慣性將事物簡化,甚至自我欺騙,這可能就是線性思維充斥在人們生活中的原因。人需要安全感,一個簡單的因果關係可以給予足夠的心理安慰支撐人們繼續生活下去。

但事物並不是那麼簡單的,而是出於不斷變化之中,這種變化也不是簡單由某個因素造成的,而是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往往沒有那麼明確的因果關係,更多的是相關的關係,這就是非線性思維方式。生活中絕大多數系統都是複雜的非線性關係,萬物皆有聯繫,世界是紛繁複雜的,不能滿足於所看到的線性表象,而是要努力掌握其背後非線性且動態的相互作用。每個系統都有自身的結構,非線性思維就是從整體入手,通過對系統的結構和元素之間相互作用和關係的探索來理解,分析和解決問題。如果不繫統而全面地進行非線性思考,我們就會目光短淺地採取措施解決眼前問題,但這些措施可能帶來更嚴峻的系統性問題。

這便是思維品質對我們的影響。孔子講學《周易》,用今天的說法,就是倡導人們看到變化,學會非線性地思考世界。再結合其“仁”的原則,“中庸”的方法,便可以比較全面地感悟孔子的思維方式。堅定的原則,不偏不倚的標準,左右權衡的方法,以此應對這世間的萬千變化,保證始終“走在大路上”。有點開車的意思,方向盤不能死死抱在手裏不動,否則容易掉坑裏。

《周易》的基本原理,把中國古代早已有之的陰陽觀念,發展成爲一個系統的世界觀,用陰陽、乾坤、剛柔的對立統一來解釋宇宙萬物和人類社會的一切變化。它特別強調了宇宙變化生生不已的性質,說“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謂易”。提出“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發揮了“物極必反”的思想,強調提出了“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它認爲“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肯定了變革的重要意義,主張自強不息,通過變革以完成功業。同時,它又以“保合太和”爲最高的理想目標,張揚了中國傳統的重視和諧的思想。

近代學者辜鴻銘晚年自號“讀易老人”,熊十力晚年闡發大《易》,作《乾坤衍》《明心篇》,王夫之學在《周易外傳》,這些大儒也都有“加我數年”的感慨。於我們而言,今天也要像孔子一樣,保持對變化的學習,更加深層次把握事物發展規律,積極開放面對世界,這樣才能避免“一葉障目”而無大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