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非线性思考——舒生读《论语》第一百五十二

那些年很慢,慢到只能爱一个人。为什么过去会爱一个人,而现在离婚率持续走高?因为那时候的变量和因素非常少,那时候没有社交网络,一辈子就生活在一个小村庄,可能都认识不了几个人,也去不了几个地方,一辈子接触不到太多的思想。而如今,社交网络大大加强了我们认识人的能力,便利的交通打破了空间的障碍,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各种价值观不断对我们产生着影响。诸多因素改变了事物线性发展的可能,世界从此变得越来越无法预测,越来越表现出非线性。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加”通“假”,假如的意思。《易》即《周易》。但在《鲁论语》中,“易”写作“亦”,所以这句话也有读法“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这里还是按照传统的说法,作“易”。

这句话的意思是,假如多给我几年,五十岁就开始学《周易》,就能没有大的过失了。

这一段,《史记》有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就是说,孔子晚年喜欢钻研《周易》,详细注解了《彖》《系》《象》《说卦》《文言》。他读《周易》,韦编三绝。纬编,是把竹简穿起来的熟牛皮条,孔子时代的书还是竹简。意思是孔子读《周易》,把竹简都翻烂了,牛皮条都断了多次,说明他爱不释手、经常翻看。而且,他还说,如果多给我几年,我对《周易》的文辞和义理,就能更加充分理解掌握了。“彬彬”,是掺杂均匀的样子,就是文辞和义理都痛了。孔子一边读还一边写作,相传《易传》就是孔子读《周易》所作。

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已经是晚年,差不多七十岁了。他说我学《周易》晚了,如果五十岁就开始学就好了,多学几年,我就能弄得更通了。什么叫“大过”?有害于人叫大过,有亏己之德是“小过”。人生如何才能不害德害人,从《周易》可以学到。

五十是知天命之年,《周易》是忧患之书,是道德教训之书,是君子之书,读《易》要于忧患中提高道德境界,以此作为化凶为吉的手段。刘宝楠《论语正义》中说,学周易,是学习做圣人,不是为了趋吉避凶。有天地就有“易”,就有变化。而《周易》概括了天地和事物变化之道,从一件事的开始到结束,需要注意什么。学通了《周易》,则天地之道著,天下之理得。《周易》的64卦,就是人的生活境遇中64种可能遇到的情况,每一卦有六爻,而384爻,则表现了不同的状态。在这些状态中,当这些都学通了,一事当前,便可以找到对应的状态,《周易》便可以提供下步怎么发展的思考路径和行动指南。所以,孔子说学通了《周易》,就可以无大过、少犯错。

决定一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思维品质,用今天的话说,是线性思维还是非线性思维。不少人考虑问题都是线性思维,定位原因就能解决问题,输入条件跟输出结果成正比,从数学角度来看是线性函数关系。一般情况下,他们总是认为一件事情的结果多数情况下,是一个原因造成的,在思维模式里面是因果关系。人对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焦虑和不安,比如人们对职业生涯中可能遇到的不确定感到焦虑,会认为有个铁饭碗,考上了就一辈子无忧了。也许正是这种天性导致我们习惯性将事物简化,甚至自我欺骗,这可能就是线性思维充斥在人们生活中的原因。人需要安全感,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可以给予足够的心理安慰支撑人们继续生活下去。

但事物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而是出于不断变化之中,这种变化也不是简单由某个因素造成的,而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往往没有那么明确的因果关系,更多的是相关的关系,这就是非线性思维方式。生活中绝大多数系统都是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万物皆有联系,世界是纷繁复杂的,不能满足于所看到的线性表象,而是要努力掌握其背后非线性且动态的相互作用。每个系统都有自身的结构,非线性思维就是从整体入手,通过对系统的结构和元素之间相互作用和关系的探索来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如果不系统而全面地进行非线性思考,我们就会目光短浅地采取措施解决眼前问题,但这些措施可能带来更严峻的系统性问题。

这便是思维品质对我们的影响。孔子讲学《周易》,用今天的说法,就是倡导人们看到变化,学会非线性地思考世界。再结合其“仁”的原则,“中庸”的方法,便可以比较全面地感悟孔子的思维方式。坚定的原则,不偏不倚的标准,左右权衡的方法,以此应对这世间的万千变化,保证始终“走在大路上”。有点开车的意思,方向盘不能死死抱在手里不动,否则容易掉坑里。

《周易》的基本原理,把中国古代早已有之的阴阳观念,发展成为一个系统的世界观,用阴阳、乾坤、刚柔的对立统一来解释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的一切变化。它特别强调了宇宙变化生生不已的性质,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提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发挥了“物极必反”的思想,强调提出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它认为“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肯定了变革的重要意义,主张自强不息,通过变革以完成功业。同时,它又以“保合太和”为最高的理想目标,张扬了中国传统的重视和谐的思想。

近代学者辜鸿铭晚年自号“读易老人”,熊十力晚年阐发大《易》,作《乾坤衍》《明心篇》,王夫之学在《周易外传》,这些大儒也都有“加我数年”的感慨。于我们而言,今天也要像孔子一样,保持对变化的学习,更加深层次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积极开放面对世界,这样才能避免“一叶障目”而无大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